一剑走江湖 发表于 2011-8-24 08:37:01

柑橘病害防治:三、柑桔疮痂病

本帖最后由 一剑走江湖 于 2011-8-24 08:37 编辑

三、柑桔疮痂病Citrusscab【分布与为害】柑橘疮痂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在我国分布普遍,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我国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江西等省(区)均有分布。病树生长不良,果实受害后表面粗糙,果小,味酸汁少,品质变劣,降低经济价值。【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幼果,亦可为害花萼和花瓣。1.叶片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期病斑木栓化并隆起,多向叶背凸起,叶面凹陷,成圆锥形灰褐色疮痂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灰褐色粉状物,病叶往往扭曲畸形。叶片的病斑常易与溃疡病相互混淆。2.果实症状   危害果实在谢花3~4天即发病,初期产生油渍状褐色,后逐渐扩展产生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幼果早期发病常腐烂脱落,较晚发病的果实,往往发育不良,病果小、皮厚、汁少味酸或成为畸形。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柑橘叶片上溃疡病与疮痂病的症状比较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266.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482.png区 别    病 名项 目溃疡病疮痂病
1.症状显现期新梢自嫩叶伸长至嫩叶定型尚未老化前新梢自嫩叶刚抽发未展叶后嫩叶未定型前
2.病斑扩展深度向叶的正反两面穿透在叶的一面隆起,常向叶背凸起,一般不穿透叶的两面
3.病斑形状、大小圆形,呈火山口状开裂,较大,具有明显的同心环纹圆锥形凸起,不开裂,较小
4.黄色晕圈显着无
5.病 叶 形 状正常扭曲,畸形
6.病      征只有在湿度大的情况下细菌菌脓才从病斑溢出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灰褐色粉状物
柑橘溃疡病症状可以顺口溜形式归纳如下:疮痂病原痂圆孢,         主害幼嫩枝叶果;病部疮痂木栓化,          圆锥形突不陷裂;叶痂多朝叶背凸,         叶面凹陷如漏斗;枝叶变形多扭曲,         潮湿病部现霉层。【病原】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痂圆孢属。有性态在我国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极短,不分枝,紧密地排列在子座组织上,分生孢子顶生,单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或卵圆形。【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枝条芽包上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在15℃以上,阴雨多湿时,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害当年抽的新梢和嫩叶。经3~10天左右的潜育期,病叶产生病斑及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远距离传播通过带病苗木和接穗。另外,带病的果实的输出或引进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发病条件】1.气候因素   发病适宜温度为20~24℃,当气温达28℃以上时很少发生。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害的发生起决定作用。阴雨连绵或早晨雾重、露多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华南地区在春梢抽出期,温度较低,春雨连绵,病害发生较重。当温度超过24℃以上时,病菌生长受到抑制,所以夏梢期很少发病。10月以后温度渐低,如遇上雨露较多,则病害发生较多。2.寄主生育期   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以刚抽出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后的幼果最易感病。随组织的进一步老化,抗病力逐渐加强,则不感病。3.品种感病性   桔类、柠檬最感病;柑类、柚类次之;甜橙类和金柑抗病性很强。4.栽培管理   凡是做到合理修剪,冬季清园,适当施肥,排灌良好,控制树冠合理生长,新梢整齐,发病较轻。反之,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春季发芽前的修剪,剪除病梢和病叶,并清除园内落叶,一并烧毁,以减少越冬菌量。保持树冠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少发病。此外,加强施肥管理,促使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老化快,可缩短感病期。2.喷药保护新梢及幼果   一般喷药2次,第一次喷药在春芽萌动(芽长1~2mm)时,以保护春梢。第二次喷药在落花2/3时进行,以保护幼果。使用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苗木检疫   柑橘新区的疮痂病是由苗木、接穗传带来的。因此,对外来苗木、接穗要经过严格检查。对来自病区的苗木、接穗,可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

中国农资联盟 发表于 2011-8-24 09:29:51

呵呵 柑橘的疮痂病很难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柑橘病害防治:三、柑桔疮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