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幸福变迁——电影《幸福的小杨屯》在茌平杀青
http://blog.lcxw.cn/attachment/68696_82c33b37e76974c.jpg
《幸福的小杨屯》剧照
日前,由山东省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北京申开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的电影作品《幸福的小杨屯》,在茌平县顺利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该片以“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村支书”茌平县小杨屯党委书记张国忠为原型,展现了“吃亏书记”张国忠带领全村群众,自1949年至今,历经63年的历程,将一个“要饭村”转变成“首富村”、“小康村”的故事。
农村就地变城市,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民就地变工人,小杨屯人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现了“就地三变”,在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一路飞奔。
“农村就地变城市,农业就地变工业,农民就地变工人,小杨屯率先实现了‘就地三变’,日子越过越红火。”张国忠告诉记者,现如今,村里建起了敬老院、幼儿园,120户居民住进了“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凉气(空调),做饭有沼气,洗澡有温气(太阳能热水器)”的新楼房。
茌平县小杨屯村,现有村民101户,共计403人,拥有土地1251亩。由于地处有名的“十二连洼”洼底,历史上的小杨屯村“是一个”地多不打粮,年年闹灾荒,辛苦干一年,一顿吃个光“的逃荒要饭村”。
为拔掉“穷根”,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从1961年起,张国忠带领干部群众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干就是20年,先后挖主干渠10条,修路19公里,修建大小桥涵50多座,打机井20眼,植树10万棵,原来“只收蛤蟆不收庄稼”的红土涝洼地,变成“看路一条线,看地方成片,旱涝保丰收,连年做贡献”的聚宝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杨屯村一直是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经济发展实现了“三级跳”。1964年完成了涝洼地的改造,解决了温饱,并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17万斤,成为聊城地区人均贡献粮食第一村,从那年开始,小杨屯一直是聊城市人均贡献的红旗村,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国忠带领小杨屯人狠抓多种经营生产,依靠农业科技,探索立体种植,变一年一收、两收为一年三收、四收,创造了“平原地区农业开发的新模式”,成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区”,到1989年人均收入已达3000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水平2400元。
党的十四大以后,小杨屯党支部带领群众大胆闯市场,“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率先搞起了以肉鸭养殖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现已建起集种鸭、孵化、养殖、饲料、加工、冷藏、有机肥生产销售一条龙生产的山东小杨屯鸭业科贸有限公司。
如今,小杨屯鸭业集团总公司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现代化鸭业生产企业,产品远销日韩等国,带动周边三县十几个乡镇农民走上养鸭致富路。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13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稳居全市首富位置。
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自2005年以来村上实行了“五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即:“免村民照明电费、免有线电视入网费、免村民生活用水费、免车船使用税费、免村民上交三水费、补70岁以上老人每年600元”。2011年,住上新楼房的小杨屯人又多享受到一项福利待遇暖气全免费,全村群众为此拍手称快。“这沼气站是个好东西,干净卫生又方便,满足400户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没问题。”据小杨屯中心沼气站管理人员李治俭介绍,为改善村容环境,更好地方便群众生活,村里建设了大型中心沼气站,根据小杨屯村养殖、屠宰加工肉鸭等粪便资源量和所需能源量,建设了1500立方米发酵罐和700立方米贮气罐各一座,年可产沼气27.4万立方米,实现了农户家居生活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是小杨屯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俺住上楼房三四年了,水电沼气暖气等一切费用全免,一分钱花销没有,算下来光这笔钱就省了两万多元。”小杨屯文艺宣传队、今年68岁的张协家,2006年村里投资280万元,建起了全市村级一流的文化中心大楼,并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建起了图书室,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开设了小杨屯党员教育频道,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小杨屯人心怀感恩,他们说:这一切都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多亏了小杨屯有一个好的领路人。
从1949年迄今,他连续担任农村党支部(总支)书记63年,创下“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村支书”纪录;
如今86岁高龄的他,仍然奋斗在第一线,创下“新中国年龄最大的村支书”纪录;
姜春云为他亲笔题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他被誉为“与共和国同步的村支书”;
他就是张国忠,全国劳模,党的十一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如今的小杨屯村党委书记(2006年1月,小杨屯村党支部变更为党总支;2012年6月成立小杨屯村党委)。
张国忠的人生有“三奇”,堪称“共和国村支书之最”:一是带领群众使小杨屯村从讨饭村变成了“全省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的奇迹;二是创造了63年连选连任村支部书记每次都全票当选的奇迹;三是创造出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党和人民忠贞如初,奋斗不息,与共和国同步发展的奇迹。
建国63年来,张国忠和他所在的党支部像吸铁石一样把党员和群众牢牢地吸引在一起。在群众心目中,张国忠就是他们的“领头雁”,党支部就是大伙的“主心骨”,无论什么工作,支部一号召,小杨屯村都是一呼百应。
小杨屯之所以能始终与共和国的发展同步,缘于对党的坚定信念。“哪怕天塌地陷,对共产党的心也永不变!”张国忠对党的信仰熔铸在血液里,燃烧在生命里。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国忠坚信,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驾驭先进生产力,才能践行党的宗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这个信念指引下,张国忠63年的村支书生涯中,“吃亏精神”始终是其立身之本和人格之源,识字不多的他总结出了112字的“吃亏经”,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当干部首先学吃亏,学吃亏就有人跟随。当干部必须能吃亏,吃亏才会有权威。当干部应该肯吃亏,肯吃亏就能有作为……”
张国忠不仅自己肯吃亏,而且带动小杨屯的广大党员干部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带出了一个勇于吃亏、甘于吃亏、作风过硬的好班子。有了这样一个好班子,小杨屯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每逢村里有什么大事,都会先开会动员,走访群众,把党支部的决定变为群众的意愿,干部吃亏,决不让群众吃一分一厘的亏。
在张国忠带领下,小杨屯村狠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一个昔日出了名的逃荒要饭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市级、省级文明单位,1996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2年被中央命名为“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在张国忠带领下,小杨屯有了一个坚强的基层领导班子,班子全体成员始终奉行“劳模精神”、念好“吃亏经”,最终成就了堪称传奇的“小杨屯现象”
据张国忠透露,电影《幸福的小杨屯》从1947年秋天他在高梁地里宣誓入党说起,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而那庄严的一幕、神圣的誓言,也早已深深地镌刻在张国忠的脑海里,在接下来的65年里,始终不敢忘怀,进而内化为他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胸怀。
张国忠当村支书63年,始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当伯乐,在他的带动下,小杨屯党支部、村委会的干部人人肯“吃亏”、能“吃亏”,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事,他们首先做到;凡是风险大的项目,都是他们带头搞试验;调整责任田地块最差的归他们,划分宅基地排在最后的是他们。
小杨屯党委副书记刘长城,过去承包16亩地,一年收入2万多元,1994年被任命为鸭场负责人,他毅然退掉承包地,甘愿拿着每月200元的工资,夜以继日地扑在鸭场事业上,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党委副书记周桂香曾当选县政协委员、省妇代会代表、“全省三八红旗手”,在山东省从基层干部中招考公务员时,她与县里另外3名“村官”一起考上了公务员。周桂香十分谦虚,她反复表示,自己能有今天,正是始终坚持学习“劳模精神”的结果。
在张国忠的感召和带动下,一辈子对党忠诚不变的信念早已成为小杨屯支部班子进而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信念。如今的小杨屯,班子团结,后继有人,充满活力,事业更加辉煌,创造了著名的“小杨屯现象”:村支部书记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现任村支书中年龄最大。全体班子成员经历历次运动没有一个掉队,一直团结战斗,这在全国无二;不仅干部任职时间长,而且全村面貌变化大,把解放前出了名的逃荒要饭村改变成了全国文明村,村民从破土屋搬进了小洋楼,这在全国少见;村里老干部经受住了考验,新班子朝气蓬勃,做到了事业后继有人,一批年轻人已经挑起了小杨屯村事业发展的重担,这在全国少见。
从自己的切身生活中,从身边的每一位党员身上,小杨屯村乃至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他们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