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哪些企业能活下来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存活时间超过5年的企业仅有3.4%,也就是说96.6%的企业在这5年之内消亡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如此短命呢?是缺少资金还是缺乏经验?通过对“销亡”企业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短命的原因是战略的失误,或者说是视野不够远,站位不够高,老板仅仅看到了眼前的路或眼前的效益,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和战略思路,亦步亦趋,走一步算一步。冯仑在《理想丰满》中说,站得高才能尿得远,万通从开始就树立了长远的目标,因此,万通的成功值得尊敬,更值得还在宿命中挣扎的企业研究与学习。一般来说,“消亡”企业的表象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没有认清企业的本质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企业首先是一种正式的组织,因此管理大师巴纳德解释说,企业的本质其实是合作行为的集合,合作的对象包括员工和客户。而且在本质上,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和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是相同的,无非是员工用服务换取金钱,顾客用金钱换取服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老板常常不会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是他们赋予了员工工作的机会,这就注定了,合作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这种平衡将最终被打破,要么有个性的员工走人,要么乖乖地听话做忠实的奴仆。笔者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而且会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下级,等他做到高管的位置时,这种意志甚至会可能被强化。企业最终将走向高度集权化、官僚化的团体,在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既得利益者不会变革,而具有变革精神的人又没有话语权,企业注定会随着老板的退出而倒塌。管理者未尽其责从事管理的人都经常讲一句话,说小企业靠人才,大企业靠管理,基业长青靠文化,说到底还是企业与员工的长期合作问题。企业创业初期,生存是第一位的,这时候谁能拉来订单谁就是不可或缺的人才,正所谓开国之臣但凡有一技之长即可用之。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生存已不是问题,这时候企业需要的是人尽其能,最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选择更全面的管理人才,这也是奠定企业文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治世之臣需德才兼备才可,这是企业发展的第二层级。企业的第三层级在实质上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即以文化或者说企业的价值观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繁荣。当然,很多企业都到不了第三个层次就已经不存在了。应该来说,基于企业文化层次的合作关系是除了经济因素之外的精神升华,做到很难,因为企业文化的本职实际上是在革老板的命。4P营销理论不是救命稻草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为营销理念的4p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至今,仍是企业管理者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好像真的被忽悠了,在一个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新产品研发能力的国度,“产品”作为4P的真正核心早已被诸多企业PASS掉了,我们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质量”这个灵魂的空壳。于是我们炒出了秦池、三株、脑白金,更多时候,它们给人的感觉就是皇帝的新装。对于那些在这些方面“成功”的人来说,玩转4P原来就这么简单啊!毫无疑问,短平快的广告效应振奋了无数的老板,可以想象,仅凭广告的炒作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会让多少人不禁惊呼:是不是哪一天我也能用广告炒一把呢?其实更悲哀的是,那些投入巨资辛辛苦苦搞基础研究的企业,不仅不被社会重视,而且即使有优秀的成果也会被居心不良、投机取巧的人剽窃,再通过包装、宣传就能一夜暴富。当劣币驱逐良币时,我们的企业想不浮躁都不可能。于是,我们的“伪4P”理论产生了,红火一把过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过于看重4P的恶果一方面是竞争环境的极具恶化,企业无法摆脱红海和黑海,更不用说去开辟什么蓝海了;另一方面,4P实际上是具体的市场操作方式,是“术”而不是“道”,没有哪个企业仅靠“术”就能使企业长盛不衰。未来企业的存活之道孙中山先生曾经发出感慨:“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即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就会造成发展的倒退。企业也同样如此,只有应市场的需要而诞生,依照规律行事,才不会短命。对于哪些陨落的企业来说,大多因为没有“顺势而为”造成的。对企业来说,“顺势而为”也可以理解为遵“天时”、承“地利”、谋“人和”,即去也要立责于心、公允至信,创新领先、合力致远,深谋远虑、敢于行动,这样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现实中,机会无处不在,但决定事业速度的智慧一定是上敬奉于“天”,下立信于“地”,聚天地之精华,凝万物之灵气,呈日月之光辉。 与天和谐长命百岁《周易·象传》中提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指最高的和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太和包括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企业与客户的和谐、企业之间的和谐以及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指的是通过企业的主观努力,根据天、地、人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整、创新和控制等活动,使企业与环境和谐并达到长寿安康的状态,这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天代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天势”指的是时代要求与社会潮流,具体表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产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天势”是我们一致认同的形势,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企业要生存并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顺势而为。天下大事,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政治如此,经济也如此,企业也如此,生死存亡,企业家们不可不察也。当今的社会经济形势下,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成为两大突出难题,所以说,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发展是当下“天势”的一项重要内容。曾有人说政策是天,在笔者看来,这句话是对政策与法规的肯定,两者都是企业必须了解和依靠的“天势”。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天势,懂得如何适应变化、掌握变化,才能在下次市场大潮来临前做好准备。目前世界的改变,不是诡变的那样混乱,只要搞清楚到底有哪些变化,就可以掌握变的主体。我们要选择顺势发展,否则只有灭亡。 与人和谐万寿无疆一个人字念“人”;两个人字念“从”;三个人字念“众”。一个人的行为基本上是完全受自己独立的意志所支配;两个人就组成了一对矛盾,既有“从”,也有“抵”,既有统一,又有斗争,统一就是“从”;三个人就组成了一个全方位三维立体的矛盾体,三人统一,步调一致就是“众”。从一人到三人的变化过程,也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简单等同于数学上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人”、“从”、“众”都存在着本质区别,企业的和谐是“众”的和谐。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重要使命而非唯一使命。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着力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那么怎样才能使第一利益相关者---员工获得幸福感而使企业万寿无疆呢?实际上,幸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收益等于或大于预期。管理者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正确把握员工的心里预期,也就是找准员工的真正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中,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重点,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某一层次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 企业百年宏图的实现与员工的最高需求的实现是同步进行的,企业管理者在盘活经营和创造价值的同时一定要牢牢树立员工幸福方为企业长寿的核心。笔者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数十年,总结归纳了以下六点来经营员工之心,与同行商讨。 第一是开发员工心智,培养有“大梦”之人。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员工都曾经、正在或将来会怀抱宏图大志和奉献智慧的大梦想。他们的愿望强烈到朝思暮想,无时无刻都记挂在心,从头顶到脚趾,全身上下都充满这个念头,可以夸张地说,几近疯狂的渴求。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形象地说:“对于胸怀大志的员工,假设哪天受了伤,伤口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实现大梦想的睿智。”笔者建议,企业可以建立一道员工“梦想实现墙”,让每一个员工想象的画面都是彩色的,使其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精神相溶,形成共同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也就能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得以发挥,在快乐工作的同时享受幸福感。 第二是提升员工的人生价值。今天,我们处于一个 “不安的时代”,极度混沌,社会的乱象笼罩在如此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中,许多人茫然不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曾经有位员工跟笔者交流时问道,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他看来,生活就好像在沙漠洒水一样,白忙一场。由此可见,这个单纯而直接的问题更具有深刻的意义,特别是在功利肆意的今天。多数人被种种欲望束缚和迷惑,私欲不断蔓延膨胀,危机感与焦躁感紧紧笼罩着自己,结果就是感觉前途渺茫而没有幸福可言。在这里,笔者想用师傅董子竹老师的人生故事来说明“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及“怎么个活法”的人格哲学。1961年,董老年方19岁,因“胆大妄为”地反对三面红旗拥护彭德怀入狱,1980年彻底平凡,在监狱呆了20年啊!按常理说,20年的囚牢生活足以废掉无数充满无限遐想的有志青年,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囿于囹圄的董老心中仍然满怀“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的鲲鹏大志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他在狱中潜心学习与研究四经五书以及诸家百子,最后手捧两个博士文凭出狱。1990年,他又因对尘世的厌倦和世风的悲哀剃度入寺为僧;1995年任九江江矶寺主持,江西佛学院客座教授。在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后,他自感对儒、道、释三家均有独到的心得,于是1998年还俗,并著述励人。他于2000年出版《与南怀瑾商榷---<金刚经>到底说了什么》,2001年出版《论语正裁》,2002年又出版《老子我说》,三本书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董老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原典进行的重解,提出的大量振耳发聩的新见,特别是为中大型企业把脉护航的文化战略,被誉为企业新文化的“国学大师”。董老时常告诫笔者,逃避现实是懦夫,改变身处混沌时代更为省思的“活法”,觉悟人生,洗礼灵魂,方不枉此生。笔者也提醒企业管理者,经营员工之“道”一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公平、合理、公正的发展平台,要打破原有的旧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用人唯贤”,不断理顺员工“上”的途径,疏通“下”的渠道,这样才能让员工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也让企业散发出勃勃生机。故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到;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三是营造企业与员工“互为客户”的经营环境,主副相佐,钟磐合鸣,实现通功易事,互利共生。孟子说:“于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当下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非一人、一技所能满足,必得众人配合才能成事。因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残酷的现实中一拔头筹,必须建立 “互补效应”和“群体效应”,通功易事,互利共生。一个和谐温馨的团队能让人产生一种凝聚力,发挥团队成员的爱好特长,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尽致,达到1+1﹥2的效果,达到“圆满完成任务,高度实践过程”的目的。另外,和谐的团队中,各成员之间也能体会到互助与成功的幸福感。笔者也倡议在企业内部树立“互为客户”的新型人文意识,建立和谐友善的人文关系,营造温馨和增强员工幸福感的氛围,最终以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等让员工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第四是激发员工燃烧与释放自己热情的次数,以热情培养“贤达名士”。相信大家都看过了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看过后肯定感触颇深。老板说:“我需要找到那些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中的一员,那些不需要人监督而且具有坚毅和正直品格的人正是能改变世界的人”。现在版的“送信”,已经演变成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一种服从和荣誉,以及充满热情的象征。当我们的热情或者“喜欢”像温水中的青蛙之时,我们是否多想想自己还在土里刨食的农民父母,想想屁股还没坐稳就要跳巢的同学,再想想辛苦了几个月为老板打工还没拿到1分钱的农民工。这时我们是否明白,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是否没了激情多了懒散,我们是否少了大志,多了俗气,我们是否少了包容,多了抱怨。 第五是将感恩之心铭刻于企业灵魂,建立互为式的忠诚度。让我们看看企业里员工与老板的“抱怨相”:老板总是剥削我们的时间,没完没了的安排工作,开起工资总是东扣西扣,少得可怜;这帮人干活总是斤斤计较,一点主动性没有,还妄想要高工资;现在的老板比周扒皮还周扒皮;今天的员工不知怎么啦,连钟都不撞了。这些来往的抱怨无疑在企业与员工心理之间埋下积怨的种子,如若让其肆意疯长,那么这个企业生相显化的必然是“怨相”,何谈相互忠诚。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勿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企业上下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知足常乐的心态;老板与员工带着欣赏、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会发现感恩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美丽和赞美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俏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便会让自己的心情感伤“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悲哀。 与地和谐基业长青 《论语·阳货第十七》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苍穹笼盖四野,覆育人类,四时更替,百物繁兴,这一切多么和谐,然而它又丝毫不露造物的痕迹,这就是最高的和美。地代表市场,“地势”指的是市场供求状况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具体表现为客户之倾向性、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实力。企业抓住创势、造势、依势能造就自己的江山,顺势才能造势,借力使力,就是要抓住市场需求,抓住客户之心。懂得借力发力的人,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够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就能够四两拨千斤。面对市场萧条的当下,有很多人都选择了等待。但是,我们要知道,等待者永远得不到梦寐以求的成功,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成功者抱着满怀的喜悦和鲜花走过人群,心里满是羡慕和妒忌。天天等待,天天后悔,天天叹息,最终成为时间的奴隶。在营销领域,一定是市场造就英雄,得市者得天下。企业的任何谋略和经营都不能逆市而行,要懂得为自己造市而赢得机会。“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坐等机会”。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纪,要学会造“市”、顺“市”。了解市场规律就像是“开窍”,而开窍有时就像是瞬间画面浮过,有时又像是找对了保险箱的密码,是那种瞬间即发却做对选择的事。而了解市场,就能让你做正确的选择,把企业的目标推向正确的方向,那么我们就必须懂得造“市”,懂得顺“市”,懂得市场到底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以为例,海尔的强大离不开张瑞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战略思想:先谋市,后谋利。纵观海尔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在几个紧要关头均比同行业超前,它善于造势,境界永远高人一筹。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这是古人对弈棋之道的经验性概括。善谋势者,一子失着,全盘可以弥补;而谋子者,却常常顾此失彼,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企业或生或死,有时只在一念之间,谋全局还是谋当时,企业需要关键时刻的正确抉择。拥有准确决断力的企业方能生存、方能发展、方能长盛不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