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家寡人 发表于 2013-3-7 19:04:01

七拼八凑,“巴掌田”转换成“小庄园”


  山东蒙阴县蒙阴街道办事处八达峪村村民现在富得让周围农民羡慕。因为每一户村民的土地基本都集中在一处,村民在上面栽桃树、养兔子,形成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家庭农场”。
    1983年,
一家五亩地分散到七处
  李长俊是八达峪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村里分地时,年轻的李长俊分到5.4亩耕地,分散到7处。“地分三等,以组为单位分到户。组里哪块地,都是全组的人均分。”李长俊说,这样,全村每一户村民,都有七八块耕地,“村民种地的时间,都浪费在各个地块间来回跑的路上了。”
  李长俊的地和其三哥的紧挨着。1983年秋天,三哥用2亩地,换来了李长俊家的1.8亩地。这么一换,能少跑一块地。第二年春天,三哥在李长俊的1.8亩地以及周边开垦出的3亩多荒地上,栽植了5亩桃树。这是八达峪村的第一处桃树园。
  1987年,三哥的桃树结果了,一斤桃子能换一斤面粉,这让刚刚解决温饱的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1994年,
各家的地调换到一二处
  “从1988年开始,全村的人都在忙着一件事:尽量把自家的地调换到一二处。”李长俊说,在这个当时只有不到200户的村里,连最了解村里情况的村民也不敢肯定地说那块地是谁家的。今天刚弄清这块地是李家的,说不定第二天又调给了别人。
  调换土地是个“复杂的工程”。看中了相邻的地块,可那块地的主人却没看中你的地,你就得去问清他看中的是哪块,然后去找第三家商量。为了调换一块地,跑四五家是经常的事。李长俊看中了村南一块地,这块地不到6亩,水源、交通都适合栽种桃树。为了这块地,李长俊跑了大半年,他家的地在20多户村民中换来换去,最后才换成。
  到1994年,全村的地,包括耕地和荒地,几乎都调换了几遍甚至十几遍,每户村民的地基本都集中到一两处。村民在集中了的土地上栽上桃树,收入大增。
  对于村民的自发调换土地,村里坚决支持。1999年土地延包时,村里不管哪块地曾经分给哪户村民,谁现在正经营着就确权给谁。“这些调换都是在村民自愿基础上自发产生的,村里给确了权,没有村民再以后提出疑问。”李长俊说。
    建起小农场,
年均收入超十万
  1983年分地时,八达峪村有980亩耕地;现在,这个村有3000多亩以栽植桃树为主可利用的土地。“多出来的地,都是村民自己开发出来的。”李长俊说。
  八达峪村村民热衷于调换土地,主要是为了成片后便于开发。这个村处于丘陵地带,很多地块周边都有可以开发利用的荒地。他们在瘠薄的丘陵地上打炮眼,用自制的炸药轰松砂石,然后整平,栽上桃树。
  村民李在起用分来的7处共8亩地,换来村西的6亩地。他用7吨多自制炸药,把周边的40多亩荒地轰了一遍,全部栽上了桃树。
  到1994年,八达峪村人均达到4亩桃树。当时,一斤桃卖到一元钱。让这个村成为当地的富裕村。
  桃树集中在一块地里,村民又在桃园里建起兔舍,一养就是几百只,兔粪用到桃园里,既减少了肥料投入,又提高了桃的品质。为了便于桃树管理、兔子喂养,他们在桃园里建了房子,把家搬了过来;为了便于生产、生活,他们在桃园里打深水井、建蓄水池,修通了与村路相连的硬化路。这样,村民分居到桃园里,形成“小农场”,原来的村落基本没有了。
  这些分居在桃园里的村民,一般户一年桃子收入五六万元,养兔子收入四五万元。“除了老年户,年纯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民很少了。”李长俊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拼八凑,“巴掌田”转换成“小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