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 发表于 2013-3-22 11:42:12

农资营销的前提条件与另类预言


正如经济学的预测研究需要前提条件一样,农资营销预测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经济学中有“三大假定”条件:①假定人是有欲望的,②假定人是有理性的,③假定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然后根据这些前提假定,再来探讨经济人和企业(“经济动物”)如何在市场上进行博弈的。要知道任何基本命题都需要假定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无法研究和预测下去了。因为前提条件不一样,最终结果也不一样的。熊兴平认为,市场营销是非线性的,所以容易出现“多种原因,多种结果”,有的还出现“多种原因,一种结果”,甚至还有“一种原因,多种结果”等现象。

读者朋友也可总结归纳自己的个人看法,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文内容仅代表熊兴平的观点,文责完全自负。

熊兴平根据9年来的农资观察和营销经验,总结农资(农药、种子、化肥)营销存在如下前提条件的制约:

1、我国土地的家庭分散经营,导致无法形成规模化现代农场。即无法形成像美国那样大规模种植的大农场(法人),故市场是零星而离散的,而非连续的。

2、购买主体是分散的农民(自然人),故处于弱势地位,信息不对称,无法讨价还价,单独购买形成不了制约力,无法从购买源头上逆向整合上游流通渠道和生产企业。

3、多元复杂的种植结构和地域差异,无法整合出大规模的种植市场,故支撑不起生产企业的“规模产品”和“规模经济”,更为要命的是,种植业基本上是“明亏”或者“暗亏”(这还不包括农民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农民难以扩大再生产。

4、种植业的主体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386199”),种植业是家庭的第二收入,农村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耕种目的是主要养家糊口(自给自足),一般种植业家庭基本上无现金纯收入(农业补贴对农民微不足道),第一收入来源是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务收入”,主业与副业错位颠倒,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农资需求很虚弱。

5、零散且无门槛的农资零售商群体和批发商群体,流通渠道本身分散而且不规模,渠道也无法集中,经销商做不大是常态,做大反而是例外。

6、在农药领域里,300多个有效化学成分,近2万多个登记品种,4万多个品规(一个品种基本上有2个以上的包装规格),这样平均每种规格销量不超过160万元,产品销量分散而且不规模,基本上也无法支撑起生产企业的“大规模经济”(少数常规大吨位品种如草甘膦、百草枯、毒死蜱、乙草胺和阿维菌素等等,原药生产规模容易集中,但复配制剂却无法集中规模生产)。

以上6项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是从市场现实中归纳出来的,属于实证分析,不是“事先假定”,而这恰恰是农资营销领域里的生产企业要面临的前提条件。

根据这些前提条件,熊兴平对目前农资营销发展趋向做一些另类的预言。根据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慧是否属于上乘,只看其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能够在大脑里同时容纳两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理念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兼容并包”之人,因为“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另类预言之一:通才型(广谱型)企业和专家型(细分型)企业是将会同时共生并存的。通才型企业只有做大吨位的常规品种(通用型产品),应用范围广,适用作物多,在大田作物上具有明显优势,但企业平均利润比较低;专家型企业进入到细分市场,做专业性的农资,范围窄,适用作物专一,在经济作物上具有明显优势,利润相对比较高。这比较符合“3”的法则:一般上讲,市场上最终存在3种类型的企业:通才型企业、专家型企业和“壕沟型”企业(通才与专才之间的)。因此,通才型公司可能会成为大公司,专家型公司成为精干公司,其它的位于中间。三者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存在,谁也无法通吃市场。

另类预言之二:农资行业无明显的盈亏平衡点,同业之间比较难以整合。农资领域里,大公司的盈亏平衡点比较高,小公司的盈亏平衡点比较低,平衡点不一致且是经常变动的。农资生产企业形成了一个“丛林型”生态系统,谁也无法“鹤立鸡群”,大家有一定的差异但不明显,谁也不服谁,谁也没有实力去整合别人。农资领域里(特别是农药领域里),难以做出“通用品”,这不同于牛奶、饲料和日用品——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可以用同一个规格的“标准品”,而农资领域里大多数容易“差异化”(特别是复配制剂),因此单品制剂过亿都很难(化肥单品过5亿比较难,因为化肥相对通用一些)。农药单品,很难找出“放之全国而皆准”的制剂,无法做出规模,自然无法整合别人了。农资生产企业往往是结构同质化的,常规品种整合起来意义不大。只有结构异质化的企业才可以横向一体化,只有互补型的企业才可以纵向一体化,发挥整合优势。

另类预言之三:农药行业的终极竞争可能是“模块化竞争”。 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可分为四个模块:一是研究开发,二是生产制造,三是市场营销,四是物流营运。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分工,分别转型为研发型企业(技术导向)、制造型企业(成本导向)、营销管理型企业(市场导向)和流通渠道型企业(消费者导向),并在各自领域里形成比较优势,大家各做一块,各司其职,自得其乐。其中生产制造性农资企业将逐步转移到大西北边远地区转移,在沿海地区走向没落。

另类预言之四:农资行业将来会出现逆向整合,即购买者(农场、农民团购)整合零售商,零售商整合经销商,经销商整合制剂厂家,制剂厂家整合原药企业。随着土地的逐步集中,农场的出现,农民团购的兴起,农资服务承包制的出现,集中规模种植的到来,购买者由分散逐步集中,购买者数量减少,购买额增加,话语权和谈判力增强,零售商数量必然减少,批发商也必然减少,最后制剂厂家逐步减少,农药生产企业逐步集中,像食物链金字塔一样,下游的生存者决定中游和上游的生存者,同业之间难以整合的事情,由下游完成。例如美国农场面积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零售商不存在,经销商也难以生存,农化生产企业基本上类似直销和直供,所以美国农化生产厂家也很少,基本上都进入到农化世界“80%俱乐部”成员行列里了。

另类预言之五:价格战在农资领域里影响不大,因为农资生产行业基本上是“宽进-严出”的,进入门槛低,退出壁垒却很高,大家收入水平都不高,打价格战也打不出生产规模。农资市场基本上是细分市场(化肥除外),进入门槛比较低,退出壁垒却很高。在市场高涨时,大家蜂拥而入;在种植业萧条时,却很难退出,部分企业即使亏损也无人接手,因此亏损企业好死不如赖活着,与其贱卖不如自己硬着头皮做下去,另外还有赊销路径锁定等,想退出市场都很难。其结果是大家的生产装备都严重过剩,基本上是半开工状态(少数企业除外),大家收入水平整体性下降(所以农资行业工资水平都不高),只有苦苦支撑下去,行业进入到路径依赖的“锁定状态”,大家都没有实力和资本打价格战,只是在做“价格数字游戏”(劣质低价、高开低走、花样促销等),逗消费者和经销商开心。所以,农资价格战,更多的是价格数字游戏。价格战“清理门户”之说,在农资领域似乎行不通。农资企业关门、兼并和转产的很少,新增加的却很多,企业数量仍然在增加,这就是明证。农资企业盈亏平衡点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且在不断地变动。各个企业的生存方式不一样,虽然相互竞争却可以同时生存下去。

另类预言之六:农资企业的赢利模式是大企业实现单品上量(大吨位品种),小企业细分差异求利润。大公司通用型产品做规模市场,出规模效益;小公司细分型产品做细分市场,差异出利润。通用型产品符合“80:20”法则,细分型产品符合“长尾理论”。大企业吃肉,小企业喝汤,各有各的道法,还都能生存。

另类预言之七:同质化的小企业将苦苦支撑,异质化的小企业可能被资本的力量整合收编。农资营销将从产品阶段转向品牌阶段和资本运作阶段,资本营销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整合可能不会减少企业数量,只会成为“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分)公司。要通过整合减少企业的数量,熊兴平认为有5种途径:国家登记政策的强力干预、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不达标就关门)、同业之间成本血拼搏杀见底、渠道商集中垄断逆向淘汰小厂家、购买者整合逆向淘汰小公司和土地集中逆向淘汰小企业等。

另类预言之八:农资行业呈现混沌状态:随机性、不稳定状态、非线性和有序状态并存。由于消费者行为的非线性,生产企业和渠道商的营销组合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可预测的。无论什么档次(高中低)和质量(优劣)的农资产品,都有其相对应的经销商渠道和购买者(农民)对象。营销战略永远是既定战略与随机战略的混合统一体,有序与无序的混合。“皇帝人人做,明年到我家”,每个企业都有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掀起一场“龙卷风”可能性的初始条件,但是谁也预测不准这个时刻是在什么时候出现,这个初始条件到底是什么。引起企业销售“龙卷风”的那只巴西蝴蝶到底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另类预言之九:“产品丛林战术”、“营销人海战术”和“子公司次品牌战术”,将可能成为一种发展战略。有人“不可思议”地提出了在营销中应当“战术支配战略”的思想,对传统思维与观念提出了挑战,这就是逆向营销战略:即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产品丛林战术、营销人海战术或者子公司次品牌战术)并把它演化成为战略,最终战术支配战略。根据目前农药制剂营销的现状,“产品丛林战术”、“营销人海战术”甚至“子公司次品牌战术”都有可能“不可思议”地成为上升为一种“战略”。疯狂登记产品(产品快速“研发”), 大量招聘营销新人(人海战术),不断地成立子公司(分品牌、次品牌和副品牌),这已经成为部分制剂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战略”了。于是产品证件多、营销人员多和子公司多(“三多”),已经成为营销战略的有机构成了。

另类预言之十:农资品牌黏性作用对农民而言并不显著,只对经销商具有吸附作用,但经销商只钟情于价差,没有品牌忠诚度,农资品牌前途走向尚不明朗。生产企业对品牌是趋之若骛(个个都想做品牌企业)、食之无味(品牌可促进销量、却没有促进利润)、弃之可惜(没有品牌更难做市场),因此农资品牌是就像文艺大片一样“叫好不叫座”,商业化不足,赚到眼球没有赚到利润,品牌成了形象却没有成为资产更没有带来暴利。农资品牌对农民的购买黏性作用不大(许多农民甚至还不知道农资行业的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而经销商只顾产品的价差空间:哪个产品的利润空间大,就主推哪个产品。名牌产品只是经销商店面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农民的指牌点名购买还很少出现的。品牌对生产企业而言,做也难,不做更难,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资营销的前提条件与另类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