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农资网 发表于 2013-4-7 15:17:18

厂商关系二重门

  经济决定意识,厂家与经销商的利益出发点不同,注定了二者不是冤家不聚头--谁离开谁都不好受,在一起时又因为利益不同、眼界不同、动机不同而斗智斗勇,冲突在所难免。

  厂商关系,实际上挺复杂。

  二者不是单纯贸易关系,厂家退化为加工车间,单纯依靠经销商做市场大多做不起来;更不是鱼水关系,那种貌似单纯可爱的关系,只是逢场作戏。

  二者的关系不是静态关系,在不同市场、品牌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市场介入阶段,厂商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纠结,厂商关系也就因此随之改变。

  对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原则,才能找到双方共同利益的契合点。

  一重门:经销商是厂家细化市场的入场券

  1.经销商为什么只能是“入场券”?

  “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为他们服务”,“你离消费者越近,就离竞争越远”。不管厂商合作模式如何变化,未来,做终端的人一定越来越多,市场维护一定越来越细。这就意味着经销商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小型化和专业化。 这种趋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经销商的区域还会进一步缩小,甚至缩小到一个县城乃至一个乡镇的一个特定渠道。

  经销商成了厂家不断做细市场的一张“入场券”!

  就像一张电影票,进门之前有用,进门之后往往就会被“撕票”--被撕成小块,甚至扔掉。厂家必须依靠经销商的力量才能低成本启动新市场(用电影票进场),随着产品在当地市场的成长,厂家会逐渐加大在当地的人力投入和市场主控权,也可能会密集分销增设经销商(把一张大票撕成小块),在部分区域有可能直营(把电影票扔掉)。

  难怪有经销商抱怨:“品牌是厂家的,市场是终端的,我们经销商只是个‘拉皮条’的。经销商之间的倾轧我们其实不怕,最怕的是厂家变卦,说不让我们卖,我们就没有利润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忙,朝不保夕。”

  2.经销商如何面对“入场券”的命运?

  选择一:先知先觉,顺势而为,打造自己在小区域和某个专业渠道精耕细作的核心竞争力。无数事实案例证明,经销商在自己的小区域里精耕细作获得的利益,绝对会比跑马圈地粗放经营管理大市场更多。

  选择二:结构决定功能,未来经销商能代理更大区域的唯一原因,不是你的销量大,而是你有足够的团队和能力,把市场做细致。首先,应未雨绸缪做好架构保障,加人加车开设分公司办事处,甚至争取与厂家组建“联销体”,使自己可以精耕细作更大的区域、更多的渠道。其次,要对内管理挖潜、对外争取更好的产品组合,以消化费用成本,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地盘和生存空间。

  选择三:开辟新机会。前向发展,自建终端做卖场;后线发展,自己OEM甚至成为生产厂家,或者进入新行业。

  3.厂家如何面对经销商这张“入场券”?

  厂家的通路布局要有战略意图,要“根据未来规划现在,而不是根据现在规划未来”。

  比如,不要盲目签订大客户独家总经销协议,以免给将来通路细化设障碍;在经销商下面开设分销商,并把分销商纳入厂家拜访管理体系之中,为将来的分销变经销做好准备;拓宽产品线,通过产品区隔构建新的经销商通路……

  总之,厂家在与经销商合作时,要规划好一件事--未来,我的业绩倍增要如何在通路细化上得以体现?

  二重门: 经销商是厂家在当地的销售经理

  1.为什么经销商又是“销售经理”?

  厂家会帮经销商做促销吗? 当然会! 那么,帮经销商做促销的目的是什么?为了促升销量?错!销量靠谁完成,当然是靠经销商的人、车、货、钱、网络、客情。

  没有经销商的资金承担账款压力,厂家无法广泛覆盖大终端。没有经销商的低配送成本和产品线分摊配送费用,厂家无法广泛辐射中小终端和四五级市场。更重要的是,没有经销商的网络和客情,厂家的铺市和销售立刻就会大大减速。

  那么,厂家帮经销商做促销是什么目的?

  说白了是为了让经销商“更高兴”。厂家下去帮经销商做促销,有时候根本就是为了做给经销商看--经销商对新产品没信心,厂家一做促销,经销商一看,噢,这个新产品一做促销能卖呀?而且利润还这么高!等厂家走了,他就会大张旗鼓地发动自己的队伍去销售。

  厂家寻找经销商,主要是为了利用后者成熟的网络把产品迅速铺出去。把经销商的网络纳入厂家的销售网络之中,在当地真正的销售工作是由经销商的人、车、物、钱、网络等资源实现的,经销商才是当地真正的销售经理,厂家的区域经理实际上是个经理“助理”,或者叫做“专管区域经理”。

  2.经销商如何当好“当地区域经理”?

  首先,提高自己的配送核心竞争力。注意,这不是买几辆车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到为人之所不能:

  别人送不到的(比如村级网络、距离远的小店)我能送。这需要经销商的车辆硬件配置,更需要经销商的理念--为了打造自己的配送网络,必须承受前期的亏损成本--经销商开拓网络不要斤斤计较送这一趟货能否赚钱(拜访新区域、新网点前期可能销量不佳会赔钱);经过一个阶段的重复拜访,销量稳定之后就能真正扩大网络,开始赚钱。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送这一单货一定赚钱,何必一定要你来做。

  别人送不起(距离远、要货量小、运费成本高的网点)的我能送。这需要经销商内部挖潜,减少仓库里的丢失、破损、断货等仓储成本;减少司机躲懒、卖老品不卖新品等人员管理成本;减少仓库位置不合理配送线路不合理,以及司机套费用等运输成本;还要科学搭配产品线,摊薄自己的整个配送储运成本。

  其次,提高自己的自销能力。仅仅做配送商很容易成为“傀儡”,太危险!坚决不要退化为一个“厂家拿单我送货”的配送司机,经销商必须走出门去,主动拜访终端网点、补品项、维护终端表现,最好实现人车分离(司机和业务两支队伍分开),只有当经销商自销比例越来越大时,你这个区域经理才有价值。

  3.厂家如何用好经销商这个区域经理?

  厂家需要增加人手,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能力。注意,我说的是市场管理能力,不是直接的市场操作。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厂家精耕市场模式”并不可取。经销商运作当地市场的低成本优势是厂家无法取代的,厂家手伸得太长最终会适得其反。

  厂家要发挥优势,强化管理职能和品牌推广能力(比如新品开拓、新渠道开拓、终端旗舰形象打造、品牌推广活动、价格管理等等)。经销商要发挥熟悉网络、运作成本低的优势,完成终端配送周期性服务、产品铺货、终端形象维护、网点开拓,同时协助厂家的品牌推广活动。

  双方优势整合取长补短才可能避免厂商错位,“主劳臣逸”的陷阱。

  落实到动作:厂家的终端销售人员不能只考核销量,这样厂家人员只会成为纯粹终端的卖货郎,职能和经销商的人员重复,结果互相抵消,厂家上十个人经销商撤十个人。厂家人员必须导入过程考核(比如:新开网点奖励、生动化专案奖励、促销执行专案奖励、终端客诉处罚等等)。

  理解了厂商关系的这二重门,双方才能更好地合作,实现共赢。

贾磊 发表于 2013-4-7 16:14:04

如今厂商关系的发展已经到了厂商共管终端的时代,零售商成了厂商共同关注的焦点,成了竞争和服务的主战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厂商关系二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