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桐 发表于 2010-10-15 17:29:00

新产品招商四大禁忌

常常见到一些销售人员拿着产品找经销商,他们的说辞基本都是站在厂家的角度去跟经销商谈。什么产品有特色、公司有实力、老板很年轻、销售老总是刚从外企聘请过来的云云。
其实,在经销商看来,这都是废话,说句不好听的话,我管你产品有什么特色,公司有实力与我无关,老板年轻又怎么样,我要的不是这些,经销商要的是:
一、产品好卖吗
经销商经销你的产品不是拿来自己用的,而是用来换取利益和价值的。产品好不好卖是他关心的第一步。什么样的产品好卖?什么样的产品不好卖?好卖的产品一下子就能切中消费者的心坎的命脉,能把握住产品成为商品的要点,不会只是因制造产品而生产产品。以生活用纸为例,产品的内在质量基本一致,大家都在比拼品牌知名度、比拼价格、比拼包装。而包装则是重中之重,看谁的包装更能感动消费者,更能让你的产品在货架上跳出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这一点,他们觉得一套包装如果超过一万元钱就不用考虑,但他们绝对没有想过在包装上投进一元钱,在终端上产品会增值5元钱。第二点就是厂家基本都没有辨别什么样的包装谓之好?我觉得包装好与不好的唯一鉴定就是好卖不好卖,能不能卖出高价钱,能不能让消费者继续回头买,这是至关重要的三点。
所以,业务员在经销商面前你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你的产品肯定比竞争产品好卖或者你的产品会成为畅销产品。如何才能让经销商觉得你的产品好卖?聪明的营销人都会先从一个点开始,建设样板店和打造样板市场,用榜样的事实来说话,使经销商确信你的产品真正好卖。
二、 利润高吗
经销产品就是想获得更大的利润,没有利润就打动不了经销商,哪怕你的产品能开出鲜花来,会唱歌也没有用。我这里所说的利润高其实是产品能否带给经销商高额利润,并非是说产品价格高带来的利润丰厚,产品能否卖高价不是自己说了算,很大程度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怎么样的产品会带给经销商丰厚的利润?当然是产品回转要快,产品质量要稳定,产品供货要及时。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厂家要保证经销商的利益。很多厂家在这一方面都没有能够保证。利益分配是最重要的一环,哇哈哈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能够成就了一个奇迹。广东立白做到了保证经销商利润不低于12%的利益收入,所以,能够在日化行业披荆斩棘,独树一炽。立白为了保证经销商的这一收益,在区域的划分和产品的销售划分都做得相当详细,还在控制窜货上实施了严厉打击和处罚等手段来保证经销商的独立经营。
三、 公司是否给经销商一个安全感
经销商选择产品已从原来的感性盲目选择到现在的相当理性分析考察,所以,他们都很害怕厂家在做市场上是不是半途而废,是不是愿意共同开发市场,是不是共同承担费用,共同承担市场风险。他们除了考究厂家的实力以外,还重点看厂家的老板是否有长远打算做市场的理念,还会看一下营销老总是否有成功的市场个案。比如,他会跟厂家的老板直接商谈经销事宜。这是厂家教会经销商的,因为厂家会经常变换业务员,很多是厂家说话不算数。特别是一些新投进行业来的公司,经销商的考虑更是慎之又慎。笔者去年看过两家刚进生活用纸行业不久的企业,两家企业都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换掉了四位营销老总。每位老总上任不久都出来一套方案,今天是方案一,明天是方案二,结果,搞得经销商无所适从。事实上,几乎每位老总上任后,一看市场业绩上不去,马上就变换业务员,或者是变换销售方案,这也是很多老板急功近利造成的。接着,就是业务员重选经销商,经销商刚动用了自己的人力物力和网络力来推动市场,厂家马上又把市场收回去或者来了个新方案出台。其实,稳定压倒一切!
有什么方法能让经销商相信厂家能稳定投入和开拓市场?
首先,邀请经销商朋友到厂家参观。让经销商来参观厂家,目的就是让经销商感受企业的文化,感受企业的管理,感受企业的实力。企业有没有实力往往让经销商自己来感受比业务员说上一百倍还有力量,经销商很多他已不用耳朵去相信别人,而是用眼睛和脑袋去分析辨别厂家是否言行一致。
其次,老板出面来阐述公司理念。公司的发展大计基本都掌握在来老板的手里,在中国,老板说的话才有力量,职业经理人说的,可能老板明天就把它扭转过来。所以,经销商更多的是看老板是否能给他们一个定心丸。
再次,用合同来保证。虽然,目前的合同都是一边倒的不平等合同居多,可它也是厂家给经销商的唯一书面文字依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很多时候,引起与经销商的纠纷就是因为没有在合同上明确注明,没有用文字表述清楚所造成的。
四、 是否有一个合适的营销体系来支撑
一个品牌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营销体系才能支撑起来,任何产品的推动都离不开营销体系来推动,但现在很多企业的营销体系并不合适。我所说的合适就是营销体系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定的,它是随着企业的目标转移而转变的,离开了特定的企业、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资源配置它都应该有所不同。
营销体系通常以纵向来分包括计划体系、执行体系、服务体系、监控体系和处理体系等,以横向来分又有产品体系、价格体系、渠道体系和促销体系。每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都需要建立一个体系来支撑。
经销商如何区分营销体系的合适与否?通常他们会问一些问题,举例:他们会问一些新产品推广方案,看是否详尽和适合市场操作,是否真正是一个能落地的方案,他们会问的很详细,如问产品卖点、问产品特性、问产品包装、问产品工艺、问产品陈列、问产品保质期、问产品与竞争产品的不同点、问售后服务、问供货期、问淡旺季是否能准时供货等等。还会看你的报价在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他们会与竞争产品作比较。看你的人员是否专业,谈的东西是否天马行空,是否浮于表面,是否让经销商感觉到是专业公司的专业素养。对合同的签订的详细内容逐一过滤。总之,他们是比很多业务员还专业,因为很多大公司教给他们如何去辨别优劣公司和有潜质的产品。
以上四点我想应该能给经销商比较充分的理由来卖你的产品,当然,每一种理由应该还可以细分,细分成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这个细分我想就是每个企业应该要做的具体工作,这个工作也只能和应该留给每个企业的营销人员自己去把握。案例:P公司是靠流通批发起家的。年初,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P公司推出了一款定位中高档市场的新产品。由于事关公司未来战略转型的试水,因此公司上下都对这款新产品寄予了高度的期望。
然而几个月下来,公司倾力打造的两大重点市场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华东市场形势喜人,华北来市场却反应平平。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状况,品牌经理专门下市场蹲点,调查结果发现,这居然是与两大区域的大区经理在招商时的不同做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课前调查:华北市场的三个小片段
张经理是P公司的华北大区经理。此前由于种种原因,公司的老产品在河南市场已基本处于了半死亡状态,平日的市场工作开展极其艰难,因此此次公司新产品的推出,让张经理看到了一颗“保命金丹”。于是,参加完总部的新品推广会之后,张经理便迫不及待地飞到了郑州。
片段一:张经理的尴尬
张经理一到郑州,便立即约见了当地的一对颇有实力的经销商夫妇。然而,谈判刚一开始,张经理就傻了眼——由于来的时候太勿忙,他居然忘记了从总部带样品过来,而从总部寄样品过来需要四天的时间。所幸这对经销商夫妇与张经理平日里私交不错,没太介意这四天的等待。
样品寄到后,又经过3天的沟通,张经理终于与客户达成了合作共识,可要签合同时,张经理这才想起来,公司规定新品牌要用新合同,而且必须是经审核部签章的合同才有效。
于是,又过了四天,新合同寄到了。可这对经销商夫妇离开了郑州,去参加某品牌的经销商会议了,两天后才能回来。没办法,张经理只能继续等待。
片段二:迷茫的区域经理
在向下面的区域经理转达总公司对新产品的开发意图、定位和推广政策等信息时,张经理并没有特别的上心,只是让自己的助理给下面的区域经理寄了一份新产品的价格表及样品。
由于不清楚政策,很多区域经理在与客户谈判时会经常打电话回公司问——进货有多少点的折扣?客户有几个点的返利,返利怎么计算?回款有没有梯度奖励?有没有人员配备?公司还有哪些费用支持?能不能铺底货等等。更为严重的是,事实上,这款新产品是P公司主力针对商超渠道而推出的新产品,很多区域经理并没有理解公司的真正意图,为了图省事,就拿着定位商超渠道的产品去找熟悉的流通经销商谈合作,结果往往得到的只有一话:“卖不动!价格太贵了!”
片段三:令人挫败的一次谈判
张经理手下的某区域经理与一客户谈判回放:
客户:这产品卖相是不错,可你们的供货价格太高啊!市场支持也不够,没法做啊!(挑刺是经销商的惯用手段)
区域经理:我们公司的新产品质量好啊,你看这包装和档次要比同等价位的产品高出一大截,出厂价格跟同类品牌也差不多,一瓶酒的出厂价只有92元,还有15%的市场费用支持,在二线品牌里市场支持力度算是相当大的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客户:你知道L品牌现在的市场政策吗?(称称你的斤两)
区域经理:你说说看?(故作高深)
客户:L品牌在我们这儿市场一直都比你们做得好,其新产品一瓶出厂价才85元,还有全算下来将近25%的市场费用支持,前期还承担全部的进场费用。你说说看,我为什么要选择你们的产品?”(忽悠你没商量)
区域经理:不可能吧,哪有这么低?(露馅了吧)
客户:不信你去市场上问问,为什么人家L品牌现在做的比你们好?为什么你们的新品牌没人接?这就是差距!市场接受,消费者认可才是王道!”(菜鸟,跟我斗!)
区域经理:一分钱一分货嘛,杂牌产品50、60的出厂价都有,不能光比价钱,还要看产品质量是不?这样吧,您要有诚意做的话,我跟公司再申请一个“进十搭一”的政策给你,如果您还不能接受,我也没办法,只能以后有机会再合作。(缴枪投降)
客户:那我再考虑考虑,明天给你答复。
最终,这个客户虽然开发成功,但区域经理在与客户的谈判是却败的一塌糊涂!
课间解析:新品招商的四个大忌
事实上,在新品招商时有四个大忌,区域经理在操作时一定不能触碰。
1、 工作准备不充分,行程安排不合理,导致工作无效率。
俗话说,“绝不打无准备的仗”。新品的招商工作就是一场硬役,因此准备样品、带齐最新合同、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这些都招商工作开展前就必须完成的基本准备工作。尽管繁琐,然而却直接关系到此后的工作是否能有效开展。张经理就是因为这些工作没有做好,开发一个原本就有合作意向的客户竟然用了十多天,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2、 区域经理不熟悉招商政策和推广方案,给客户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区域经理与客户谈判时,涉及的都是具体而实际的东西,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能被问道。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熟悉政策,区域经理一遇到问题就给公司打电话,表面上看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然而次数多了,很多经销商心里就难免嘀咕:一个连公司招商方案都搞不清楚的区域经理市场能做好吗?我进完货以后市场该怎么做?做不好怎么办?
在竞争品牌多如牛毛的市场形势下,生产厂家不再是“有奶就是娘”,有相当部分的经销商认为,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加强和强势品牌的市场垄断,新品牌的成功机率越来越小。如今,经销商更看重的是厂家的盈利模式和区域经理的营销思路,这是他们的信心之源。一名优秀的区域经理不仅要吃透厂家的市场方案,同时也要对当前市场做个初步调查了解,跟客户探讨在当地操作该品牌自己的营销思路和设想,如果区域经理的思路与经销商的理念能够达成共鸣,那么合作自然水到渠成了。
3、没搞清楚产品渠道定位、选择客户标准,闭门羹吃到没信心。
招商一定要有的放矢,弄清新产品的目标消费者、价格定位和渠道选择,明确经销商选择条件和标准,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样的经销商,避免在非目标客户身上浪费过多时间,同时打击自己自信心。
区域经理的客户资源积累很重要,很多在某一区域做了几年的区域经理,除了公司的老客户,就没有几个储备经销商,当公司推出新品牌,要求另外开发经销商时就无从下手了。
4、不清楚同行业的竞争态势和竞品的推广政策,不但谈起客户没底气,而且还容易被客户忽悠,被客户套出底牌。

经销商每天都与大量的各厂家业务员交锋,都是谈判的高手,而且信息灵通,熟悉各厂家的政策方案,如果区域经理不了解主要竞品的推广政策和市场动态,只会王婆子卖瓜自卖自夸,那只能会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建议区域经理在下市场招商之前先做一下SWOT分析。
课后支招:华东市场的成功经验
闫经理是P公司的华东大区经理,他同样也接到了总公司关于新品推广的任务。然而,与张经理不同的是,参加完新品推广会之后,他并没有着急去立即开展推广工作,而是首先仔细地研究了公司新产品推广方案。
第一步:分析新品的优劣势
闫经理打电话给手下的几名城市经理,让他们通过经销商和个人关系务必搞到与新产品价格定位、渠道定位、营销模式相似的几个竞品的价格体系、推广政策、市场表现等信息。很快,几个主流竞品的价格体系和市场方案汇集到了闫经理的办公桌上。闫经理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竞品的效果图和产品说明、走访了数家终端了解了竞品的操作模式和市场表现。
经过反复对比,闫经理总结出了新产品招商的“五大优势”和“三点不足”。
五大优势:
(1、 新产品的包装精美,比竞品更上档次,品牌名称新颖,功效概念独特。
(2、 出厂价格略低于竞品,经销商利润空间更丰厚。
(3、 企业实力雄厚,产品质量领先竞品。
(4、 渠道定位准确,地级独家经销,市场保护严格。
(5、 回款指标低,可退换货,经销商投资风险小。
三点不足:
(1、 新产品上市无广告支持,公司缺少前期市场费用投入。
(2、 老产品市场混乱,在客户中的评价不高
(3、公司要用新产品扩展商超渠道,可又想兼顾流通市场,同时公司在商超渠道的经验积累有限,公司领导又想做商超又没有信心,不敢做终端投入,仍然用做流通的方式来操作终端,在商超发达的华东市场根本不符合市场形势。

农资营销 发表于 2011-8-16 22:06:13

不错不错,好帖子啊。以后得注意了

大风起兮 发表于 2011-8-17 08:00:00

好帖子

乖孩子有没有 发表于 2012-12-1 10:31:32

顶一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产品招商四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