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销售新手如何闯荡市场?
培养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农资企业创办人多是抓住了市场机遇,审时度势,敢打敢拼,把企业做了起来。但是企业在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对管理者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管理者不能持续提高自我,获取新观念,那么,在企业不断发展时必然会产生能力不足的情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战略意识,如此很难让企业从小作坊蜕变成大企业。
有两种典型的经销商很难做大。一种是事必躬亲,送货收款都是自己亲自做。因为一个人所能直接有效管理的客户通常不会超过150个,加上帮手,经销商所管辖的客户通常不会超过300个,而且所能指挥及管理的送货车辆一般不超过3辆。
另一种做不大的经销商是诸事不管的甩手掌柜。因为赚了点钱,便把生意托付给家人或亲戚,自己花天酒地。只要能赚钱,市场情况怎么样都无所谓,而等到发现已经不赚钱时,市场已经无可救药。
所以,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使得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他不知道挣钱是为了什么。
依笔者看来,真正的企业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会有目的地创新;他们始终与时俱进,并能把握机会进行开拓;他们以发现价值、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为使命;他们志存高远,终其一生追求伟大的事业;他们努力谋求立功、立德、立言。
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功非常重要。世界着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曾在26个国家与几十万名企业家交谈,它指出,在全球79%高级主管心目中,“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组织健康长寿的基因和要穴”。
机制留人是关键
一个企业的成长主要靠两方面:一是人才,二是资本。人才决定企业生死,资本决定企业发展。家族企业恰恰因为家族化的特性,而排斥外来的人才与资本,因此家族企业注定是短命的、没有发展潜力的。
农资经销商的根据地大多是在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在所有人都期盼进城的今天,农资经销商想招一些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相当困难。
一来在农村接触的市面没有在城里广,信息少,机会也少。二来很多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本来大部分出自农村,家里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她们光宗耀祖。好不容易“鲤鱼跃龙门”,想再回农村的话根本过不了父母这一关。三来即便是给的工资待遇比较高,但从个人发展角度,个人提升的空间又有多大?况且早已熟知乡村生活的这些人似乎对在小县城里卖化肥卖农药并不感兴趣。四来就算想出去花大钱招几个专业人才,一怕招不来,二怕留不住。而对于外来的人才,可谓是又爱又怕,所有的基层经销商无一不面临这样人才问题。
依笔者之见:经销商在人才“选、留、育、用”上除了待遇留人外,采用机制留人是关键。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入民主体制的模式,进行“三权分立”。也就是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三权分开,分别掌握在三部分人手里。家族成员如果确有能力的,可以参与管理,其他成员则只享有企业股份的所有权,而主要的管理权则交给外来更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另外,与引进人才的机制配套的是要建立起用人不养人、留人不拴人的新机制。如企业实行股份制就是一种充分调动员工主人翁精神的方法,除资金入股外,还可以技术、劳动等方式参股。这并非是企业没钱需要人才入股,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关键性员工能发挥出自己能力的极限,并不断进取,而企业的存亡与发展也都主要靠这些核心股东。
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赋予了人才充分的舞台,让人才怦然心动,让人才看到了通过奋斗即可获得事业成功的希望。让我们看看业界成功的知名企业,正因为他们在人才开发上舍得下本钱,他们的人才机制十分灵活,所以他们的强大是必然。
资本决定速度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于传统的农资行业,更是“背锅上坡--钱紧”,因此,融资困难已成为农资经销商做大做强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了使“二分钱做买卖--本小利微”的经销商能够大展宏图,笔者以“收入-成本=利润”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公式,通过10-9=1向诸位解读其中之经营精髓。
不管你是做生意还是经营一家公司,必须遵循四个字: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大收入,节流也是绞尽脑汁地砍掉成本,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10-9=1公式中,利润就是赚得的钱减掉花掉的钱,赚得多,花得少,利润就高。在赚钱一定的情况下,花得越少,利润就越高。由此看出增大收入是每个企业最主要的开源活动,但在当下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开源活动变得越来越艰难。然而,我们不得不把公式中9进行认真研究,把节流列入经营者的关键管理,砍掉一切不合理的成本成为要务。
若使10-9=1变成10-8=2,当开源收入恒定时,成本下降10%,利润就增大到2。故而得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千方百计的砍掉成本10%,利润就增大一倍。由此笔者呼吁:具有现代经营眼光的新农商在当下农资经营无法突破开源的前提条件下,必须高度懂得与管理变量数字9。积极主动的采取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的管理策略,下大力气把9变成8或者7或者更低。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纷繁复杂,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市场的结构与工作的形态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工业时代环境已经作为客观环境中的一个瞬间一去不返,如果企业还沿用以前社会环境下所使用的管理方式,无异于是刻舟求剑,将会被自然进化的法则所淘汰。我们看着今天那些已经成功的企业,虽然他们成功有着各种不同的基因,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农资企业的明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