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动态和面积及区域预报
一、玉米前期病虫害发生概况玉米前期病虫以玉米螟、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蓟马、粗缩病和纹枯病为主,总体为中等发生,程度略重于上年,发生面积3.3亿亩次,玉米虫害发生3亿亩次,玉米病害发生3000万亩(各病虫发生面积见表1)。
一代玉米螟在东北、华北、黄淮、西南等地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5400万亩,目前除黑龙江和吉林外,大部地区已过发生为害期。二代已在江南、西南等地发生。
二代粘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广西、湖南、甘肃、宁夏等省(市、区)发生,发生范围广、面积大、密度高、危害重;玉米田发生5800万亩。
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偏轻发生,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轻于上年。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地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他地区偏轻发生。蓟马在河北、天津、山西、河南、山东大部偏重发生。双斑萤叶甲和土蝗在山西北部、蚜虫在湖南、四川、云南等地中等发生。
玉米病害发生程度轻于去年。纹枯病、粗缩病和矮化病分别在西南大部、黄淮海局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发生。
二、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一)发生趋势
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常年,虫害重于上年,病害轻于上年;7月下旬至8月底为各种病虫危害盛期。
1.发生种类和面积
玉米中后期病虫以钻蛀性、食叶性、刺吸性害虫和叶部病害为主,其中三代粘虫重发风险高;玉米螟、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棉铃虫、叶螨、蚜虫、双斑萤叶甲以及褐斑病、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纹枯病、茎腐病、灰斑病等在部分地区造成一定危害。预计全国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发生9.2亿亩次,虫害6.2亿亩次,病害3.0亿亩次(各病虫预计发生面积和重点区域见表1)。
表1玉米病虫害前期发生和中后期预测面积及区域
病虫种类 发生面积(万亩次) 未来重点发生区域
前期 已发生 中后期 预测 合计
虫害 一代玉米螟 5400 10600 16000 黑龙江、吉林
二代玉米螟 700 11000 11700 东北、华北、黄淮、西南
三代玉米螟 0 9000 9000 华北、黄淮
二点委夜蛾 2300 0 2300 黄淮海
二代粘虫 5800 0 5800 东北、华北、西南、江南
三代粘虫 0 6000 6000 东北、华北、黄淮、西南
蚜虫 1700 7300 9000 东北、华北、黄淮、西北
叶螨 1000 2500 3500 华北、东北、西北
棉铃虫 0 5000 5000 华北、黄淮
土蝗 500 1500 2000 东北、华北农牧交错区
地下害虫 7000 3000 10000 黄淮、华北、东北
双斑萤叶甲 400 2600 3000 东北、华北、西北
蓟马 3000 2000 5000 华北、黄淮
其他害虫 2700 1300 4000
虫害小计 30500 61800 92300
病害 大斑病 200 9000 9200 东北、华北、西南
小斑病 200 4800 5000 华北、黄淮、西南
丝黑穗病 100 2500 2600 东北
瘤黑粉病 100 1200 1300 东北、华北、西北
褐斑病 10 3000 3010 黄淮海
弯孢叶斑病 0 2500 2500 黄淮、华北、东北
锈病 160 1840 2000 东北、华北、西南
纹枯病 500 2500 3000 华北、黄淮、西南
粗缩病 300 1000 1300 黄淮
其他病害 1400 2100 3500
病害小计 2970 30440 33410
2.发生程度和重点区域
(1)钻蛀性害虫。一代玉米螟在黑龙江偏重发生,中西部可达大发生;二代玉米螟在辽宁、湖北、湖南和重庆偏重发生,吉林、内蒙古、山东、山西和陕西及新疆华北、黄淮和西南其他地区中等发生;三代玉米螟在黄淮海中等发生;棉铃虫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安徽中等发生,呈上升趋势。
(2)食叶性害虫。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大部偏重至大发生,黄淮、西南、西北地区中等发生。双斑萤叶甲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中等发生。
(3)刺吸性害虫。蚜虫在宁夏偏重发生,东北、华北、黄淮、西南和西北其他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叶螨在宁夏偏重发生,其他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
(4)病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北部达偏重程度发生;小斑病在黄淮、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偏轻发生;褐斑病近年上升趋势明显,在黄淮地区可达偏重发生;灰斑病在西南大部偏重发生,东北地区中等发生。此外,丝黑穗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瘤黑粉病、茎腐病等病害在局部地区也将造成一定危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