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机 发表于 2014-3-11 21:08:00

柑橘果树黄化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本帖最后由 心灵驿站 于 2014-3-12 10:02 编辑

一、 柑橘类果树黄化树的原因
1.肥害,选用肥料不当。滥用非果树类专用肥,不按果树营养需要乱施肥料;偏施、暴施化肥。忽视有机肥 、生物肥、液肥的施用,超量施化肥和施未经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料造成烧根、树黄化;  

2. 药害,滥用性状不稳定的杀梢药物杀梢。滥用除草剂等药物或超浓度使用烈性农药除草、杀梢,造成幼嫩组织伤损、根系衰弱; 

3,寒害 、霜雪的危害:很多地区是种柑橘的次适宜区,柑橘挂果越冬,需要的养份较多,致使树体能量透支,且部分果农在冬季时没有采取任何防冻措施(如喷叶面肥、下采果肥等);

4. 过度环割环剥。随意宽口径刀具,在不合适的树或在不宜环割的天气,施行非合理的环割保果措施,致果树输导组织伤损严重,导筛管阻塞,根系衰弱,活力锐减造成黄树;

5.果园积水或严重干旱造成黄树。果园地下水位高,长时间淹渍水,致根系腐烂;  

6. 超负荷挂果,掠夺性生产严重。不按树大小挂果能力,片面追求早投产、高产量、高效益;忽视投入,减负荷、补营养、强根健体;  

7. 微量元素缺乏。从种树开始,十年二十年都没有施, 忽视微量元素的施用、补充;  

8.果园有害生物存量大。衰退病、爆皮虫、鼠害、根线虫、根结线虫等病虫交替为害,树体免疫功能下降,造成根衰弱树发黄;  

9. 输导组织受阻。嫁接口残留嫁接薄膜、施用含缩二脲复合肥造成导筛管阻塞,营养输送不畅,根系老化、黄化;  

10. 害虫蛀食。天牛蛀食树干;溜皮虫 , 食心虫 等害虫危害主支干 

11. 病害侵染。裙腐病,根腐病,脚腐病,连作障碍致根系部位腐烂;  

12. 亲和力有问题。嫁接砧木亲和力差;特别是高空嫁接的果园  

二、控制柑橘树黄化的有效措施
1、改进施肥种类及方式方法

在肥料施用上要注重科学选用肥料,做到适树适肥,合理用肥。在肥料施用种类上必须实行三改:

一改单施无机肥为有机肥;

二改偏施、滥施、暴施氮肥为平衡施肥;

三改施单质肥为多元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微量元素肥  

在施用方式上实现二改
一是改穴施干肥、颗粒肥为有机液肥、水肥;
二是改近根施、埋堆施为远根施、均匀撒施、根外施,要防止肥料直接堆施在须根上。  

在施用方法上:要看地力、肥力、看生长发育需要定肥料种类;并看树大小、看长相、看座果量定数量。对幼小树、衰弱树、病树、老龄树、枳壳砧木树的肥料施用,要坚持量少而多次,少施、薄施,力求稳准。座果量多的树在采果前施恢复树势肥。地面施肥宜在阴天或雨后或傍晚,并要均匀施放。根际施肥要施在滴水线外。叶面施肥要严格控制浓度,施肥要均匀

对查实为轻度肥害的树,要在一段时间内停止施肥,清除毒土,用清洁水冲洗根部,斩去废根,换上新土,淋施生根素类药物。新根长出后,根际外埋施全抗王0.5到一斤,对中度肥害而座果又多,新梢抽出无力的树要尽快剪去部分果实或枝条,并按轻度肥害树的处理办法处理,喷施解毒剂二至三次,对重度肥害树尽快挖头换位补种为好。

 

促花、恢复树生势用:冲施肥1桶兑水5000公斤淋根,淋施时加黄叶必克 壮梢壮花用:冲施肥1桶兑水4000公斤,三个15复合肥30公斤, 促果膨大用:用农丰收1桶兑水4000公斤,混硫酸钾15公斤淋根。攻秋梢用: 冲施肥农丰收1桶兑水4000公斤,三个15复合肥15公斤淋根。高优美解毒剂叶面肥的使用:一般在促花、保果、壮果期使用,各时期通常用800~1000倍喷施,浓度随梢果老熟程度提高而提高。应用时各种植户可根据各自果园、果树生长发育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改进传统控夏梢保果方法与控夏梢药物  
改用高毒的灭生性农药,激素型药物控梢杀梢为用具有药肥功能,性状稳定的“果大多” 抑梢(该药与中性叶面肥、赤霉素、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能起到促进药抑梢,叶制梢、梢控梢、果压梢的作用)。做法如下:

第一次喷药:在春梢抽出4~8厘米时,用“果大多” 粉剂3克,加磷酸二氢钾、尿素各100克,氨基酸糖磷脂50克,硼砂50克,赤霉素粉250毫克兑水50千克混合喷;

第二次喷药:在谢花4/5前后,用“果大多” 粉 剂10克,加“云大—120”或云苔素内脂50毫升,赤霉素1克、氨基酸、硼砂各5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50千克混合喷;

第三次喷药:距第二次喷药后15~20天左右,用 “果大多” 粉 剂12~18克(浓度随春梢老熟程度提高而提高),加“云大—120” 或 芸苔素内脂50毫升、氨基酸糖磷酯或腐殖酸5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赤霉素粉1.3克兑水50千克混合后对全树上下里外均匀喷雾。此外,对早抽出的独条夏梢暂缓抹除,让其缓慢老熟、以牵制夏梢萌发。  

改进多次环割刻伤保果方式方法  
将传统的多次环割刻伤保果方法改为一次双刀适时高低位环割刻伤保果。环割在春梢转绿时进行。环割宽度依树大小、生势、座果量而定。做法是:对果园水分协调,树体壮健,花量多,花质壮、座果多的树,环割宜在春梢转绿后的无雨天进行,并用口径1~2毫米刀具在第一分枝分叉处,在树中上部的副主枝分叉处用口径0.5~1毫米刀具分别同时环割一圈。对肥水足、生势旺、花量少、座果少的酸桔砧木嫁接树或圈枝树于盛花期在地上部第一分枝和中上部分枝用2毫米刀具环割一圈。对生势壮健的高龄树、枳壳砧木树、山地树在春梢转绿前后用口径0.5~1毫米刀具在第1分枝、第2分枝分叉处分别同时环割一圈。  

天气久旱,宜选较正常小1倍口径的刀具环割。环割只割韧皮,忌伤木质;山地、坡地果园生势弱的枳壳砧木树,水田果园的病残树不宜环割,以喷营养液保果为主。环割后一周内不得接着在根际暴施肥料。  

进入五月高温时节,一般不再环割。发现割口发硬,发黑、流胶的要尽快刮新口,用过氧乙酸500倍、奈乙酸2000倍洗擦消毒,并用超薄膜包扎新口,并用解毒剂叶面肥1000倍喷2~3次。环割部位下新长出的芽要保留至伤口愈合后或到放秋梢时再剪除。  

改进用水方式方法  
“水是植物的命也易引发病”。一般足水果地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淹渍水的桔树易烂根。这类果园要改只挖几条简便浅水沟为开挖几条深度40~80厘米,宽20~30厘米,纵横布局合理的,排灌自如的风化沟,使果园土壤常年保持透气性及适度的持水量。低洼果园要按4~5行开一条深沟,确保排水顺畅,保持根系生机与活力。山地果园宜全年保持良性杂草覆盖,天气极度干旱时要淋水,保持果地湿润。对积水烂根造成黄化的树,要选用敌克松100倍、过氧乙酸1000倍或根腐宁、EM种植灵、引哚丁酸等其中一种灭菌壮根药肥淋根2~3次,15天一次。   

改依赖药物防病灭虫为健康栽培。  
果园常年超量使用高毒化学农药易致树体抗病性能逐年减弱,根系老化,尤其在嫩叶期超浓度使用农药更易造成果树细胞受损致桔树黄化。因此,要改依赖药物防病灭虫为健康栽培。要注重合理施肥、培育壮树,造就叶片厚大,枝条壮健充实,分布合理、树体清洁,开张合理的树形和独立、通风、透光、透气的树冠,以便利用树体产生较多的生物活性物质驱虫抑病。要限制或禁止使用高毒农药,要注重采用良种、良法栽培,病虫坚持达标防治,要注重果园冬季修枝整形、清园、嫩叶期喷药防病灭虫。防虫灭病时要选准对口农药,掌握好操作技术、施药浓度、适期,防止滥用性状不稳定农药或高毒农药。  

三、防控沙糖桔树黄化必须做到五个重视  
1、重视微量元素的施用  
桔树生长、发育需要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锌元素易致叶片变黄、变小,成束;可在春梢生长前期用硫酸锌1000倍,老熟后用500倍,喷2~3次。镁元素缺乏易致叶片变薄、叶片全黄或斑驳型黄化,缺镁树可株施硫酸镁100~150克或叶面喷硫酸镁500~1000倍。硼元素缺乏易致成年树老叶从叶脉开始黄化终至全叶暗淡黄化,无光泽,向后卷曲,叶片主、侧脉木栓化,严重时开裂,中果皮和果心充塞胶质,引起幼果大量脱落,且残留的果实小,坚硬,果皮粗厚,果汁少,叶片大量早落,有时整枝干枯,对缺硼树每株可用硼肥30~50克,混入人粪尿中在树冠下开沟施入。

2、 重视超量挂果树的营养补给  
沙糖橘树超承载力挂果,树体对肥水的需求超出根系供应能力,树体就会逐渐变弱出现黄化树。对这类树最好在幼果膨大前期将畸形果、细小果、超大果、顶果疏去,同时加强肥水管理,注重前期营养补给,在成熟期采取分批采果,采收前施促花肥等措施办法。  

3、 重视嫁接口及环割口的护理  
桔树嫁接口残留薄膜会造成导筛管阻塞,养分输送困难,使桔树逐渐出现黄化现象,对这类树要注重清除薄膜外,宜采取以下办法:对轻度黄化的,在接口处竖向划几刀;中度黄化的迅速在接口上部桥接换砧或在原树周边栽种实生苗3~4株作桥接,利用实生苗根供给补养;重度黄化的,挖去原树补种新苗 

4、重视土壤的PH值,调节土壤酸碱度 运用现代科研成果, 调节土壤酸碱性,把土壤PH值控制在6至6.5左右 , 让柑橘的根系有一个适合的生长环境

5、重视农资商品的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农药肥料的施用,防止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毒害果树
凡是有黄龙病的柑桔病株,都伴有腐根烂根的现象,因为化肥和农药残留与土壤中的元素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称为“脲醛树脂”胶质体,在果树根部长期吸取养份时,脲醛树脂随根部输送至树枝,脲醛树脂在树体营养输送的筛管堆积慢慢造成堵塞,阻碍树体的营养循环,同时根部的周围也积累了大量的脲醛树脂形成一层膜把包根住了,缺养又缺氧,造成腐根烂根,树体流胶,叶片黄化,抽梢也枝小叶小,果实不成熟,病树生长逐渐衰弱,直至枯死。

脲醛树脂又称尿素甲醛树脂,是尿素和甲醛聚合产物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

甲醛是一种农药及化肥残留的有毒物质,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降低了果实的质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柑橘果树黄化的成因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