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敏感作物及其缺素症状
植物由于某种微量营养元素供应不足,产生生理失调,严重时往往会表现出一些缺乏的症状,在国外的资料中常称为植物的引起的症状称为植物的“饥饿症状”。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判别缺素的种“生理病害”,以区别于由某些病原菌感染而引起的“病理病害”,同时,把这种缺素类,称为形态诊断。在实践中有些元素缺乏的症状相似,有时不止一种元素缺乏而产生复合症状,造成区分的困难。在一般情况下,微量营养元素的中、轻度缺乏,常常不表现明显的症状,而已经造成作物减产,施肥有增产效果。这时就需要采取土壤和植株分析的化学诊断方法加以确定。
硼:大部分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需要较多的硼,因而对缺硼敏感,例如紫花苜蓿、三叶草、油菜、花椰菜、甘蓝、萝卜、甜菜等都是对硼敏感的作物,而麦类作物、水稻等是对硼不敏感的作物。缺硼的典型症状有甜菜、萝卜根部的“心腐病”、“褐心病”,油菜的“花而不实”,棉花的叶柄出现环带和“蕾而不花”等。小麦虽然需硼量低,但在土壤缺硼时也可产生不结实的情况。
钼:钼对豆科作物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有关,因而容易缺钼,十字花科植物和柑桔也对缺钼敏感。对缺钼不敏感的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等。大豆缺钼时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开始叶色变淡绿,叶片上有许多细小灰褐色斑点,叶片发皱,向下卷曲,根瘤发育不良。十字花科作物如花椰菜缺钼时幼叶出现水渍状斑点,继而黄化、坏死,叶片生长过程中破裂,几乎没有叶肉而仅留中脉,成为尾鞭状,称为“鞭尾症”。
锌:对缺锌敏感的作物有水稻、玉米和苹果、梨、桃、柑桔等果树,对缺锌不敏感的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豌豆等。有报道,由于缺锌作物减产50%时,可能没有任何可见症状。也就是说作物有了可见症状,减产已十分严重。由于锌参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并与叶缘素的形成有关,因此,缺锌常表现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小,簇生,叶片出现淡绿色、黄白色或白色,并可影响根系的生长。这些症状在缺锌的稻田较为普遍,农民称为“坐蔸”、“僵苗”或“稻缩苗”,在玉米上称“花白苗”,在果树上称“小叶病”。
锰:对缺锰敏感作物有燕麦、小麦、花生、大豆等,不敏感的作物有玉米、水稻等。在四川盆地曾观察到典型的小麦缺锰,其症状是在老叶叶片中部沿中脉出现许多细小的淡黄色或白色斑点,并逐步连成线状、片状,致使叶片中部干枯下垂。而这时叶尖部分基本上仍是绿色。随着麦苗生长,症状逐渐从下部叶片发展到上部叶片。缺锰严重时在旗叶上也有白色条纹,甚至全株枯死。病情较轻的新叶基本正常,下部老叶仍有发黄现象。
铁:对缺铁敏感的有花生、大豆、草莓、苹果、梨、桃和柑桔等。单子叶植物如玉米、小麦等很少缺铁,其原因是由于它们的根可分泌一种能螯合铁的有机物——麦根酸,活化土壤中的铁,增加对铁的吸收利用。由于铁在植物体内难移动,又是叶绿素形成的必需元素,所以缺铁常见的症状是幼叶的失绿症。开始时叶色变淡,进而叶脉间失绿黄化,叶脉仍保持绿色。缺铁严重时整个叶片变白,并出现坏死的斑点。一些生长在石灰性土壤上的落叶果树(桃、苹果、山楂等)在高温多雨季节新生叶片常有缺铁的失绿现象。
作物缺素的形态诊断有时是困难的,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植株的化学分析(化学诊断)可作为判断作物营养的丰缺状况。与土壤的化学分析不同的是,因作物种类不同,取样的时期不同(如幼苗期、生长旺盛期),取样的部位不同(如茎秆、枝条、老叶、新叶)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给诊断造成困难。下表所列是一般作物成熟叶片(展开的叶片)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可供参考。
作物成熟叶片中微量元素的含量(mg/kg)
元 素 缺 乏 适 量 过量或毒害
硼 <15 20~100 >200
钼 <0.1 0.5~20 —
锌 <20 25~150 >400
锰 <20 20~500 >500
铁 <50 50~250 >300
铜 <4 5~20 >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