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放牛 发表于 2014-8-26 16:48:25

李宁转移科研经费被抓,工程院、农大该当何罪?

 【科技闲谈】2014年8月26日  作者:战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宁栽了,栽在波涛汹涌的科研经费上。据报道称,这位转基因领域的“明星教授”名下有4家公司,他涉嫌将其承担的转基因项目经费转移至名下公司。  在中国工程院官网上,我们仍能看到李宁的介绍:六零后,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专家,江西南昌人。他曾获2001年和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6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在 “Genome Research”、 “Nature”等期刊SCI论文160多篇。http://imgtech.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40826/c03fd5535f571566646826.jpg李宁(资料图)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人人网的一篇同题日志中,网友写道,“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智力平庸、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  不过,百度知道给出的答案完全不同,比如,一位热心网友是这么回答的:“首先是要有后台,能够招来客户、招来资源”。  在笔者看来,人人网给出的是理想,百度知道呈现的却是现实。可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位院士拥有如此大的“财权”,并最终身陷囹圄,除了其自身原因之外,有没有科研体制的问题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大学该当何罪有报道称,转基因专项国家一次性投入很大,有200多亿元,最多的时候每年都有二三十亿元的预算,一个课题组可以拿到几百万。  据了解,这笔钱要求两年花完,但是对于搞生物的来说,根本花不完,可劲儿花也花不完,“转基因专项国家一次性投入过大,有200多亿元,最多的时候每年都有二三十亿元的预算,一个课题组可以拿到几百万元。”  对此,我们不得不为李宁感到“遗憾”,有钱都不会花,还要转移到名下公司,真不愧是“搞科研的”。如果换做贪官,可能早用在排着队的小三们身上了。  李宁是从国外回来的,回到中国的原因是“为国家做点贡献”。可能他当初也想象不到,在中国搞科研有那么多经费可供支配,花都花不完。事实上,“钱花不完”已经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秦大河曾说,在现在的拨款制度下,人代会3月份开完会后批准经费,经费到账后几乎就是下半年了,又催着11月份花钱,因为留到下一年花就有违纪的嫌疑。有关工作人员提醒过他,以前穷,现在要“学会花钱”。  光明网曾经做过一组“解构中国式科研”的系列报道,其中也谈到了科研经费的乱象。当时提到,在有的科研项目中,科技部主管973计划的司长曾多年同时兼任受其拨款单位的研究员,其论文经费来源于多项国家研究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基础司主管的几项973科研计划经费。  媒体还曾经报道过“973首席科学家七成头衔带‘长’”,这些带“长”的科学家们拿到项目没有时间去做科研,但是以首席的名义占用大量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李宁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曾被称为“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凭他的影响拿来的科研经费可想而知。  如果大牌教授申请到科研经费,能够转化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往往只负责揽活儿,然后再层层分包,最终导致科学研究上频现“豆腐渣工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青年科技人员拿到不到经费。北京信息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曾对光明网表示,“一个基层研究人员申请到经费,大概是最后一个见到钱的。经费到单位后在往下分配的过程中就被分流了。几年前有个同事曾申请了一个软件课题,钱批下来有7万,主管课题的处长就拿走4万,真正干活的人却只能拿到3万,但这些同志不敢讲,因为怕被‘秋后算账’。”  科研体制改革的话题已经谈滥了,年复一年的讨论,却没见到实质性的改革。在李宁一案上,中国工程院、中国农大等单位,都需要深切反省,如果不能痛下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就只能等着身败名裂了。


wamexbuy2014 发表于 2014-8-26 17:03:14

{:193:}

广西王先生 发表于 2014-8-27 14:24:48

{:19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宁转移科研经费被抓,工程院、农大该当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