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发表于 2011-1-19 23:42:00

小麦冻害类型、形成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与补救措施

1. 小麦冻害类型及诊断特征

       小麦虽属耐低温作物,但当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超过其各个生育时期所能忍受的范围以后也会引起受害。根据小麦不同时期受低温危害的情况,大致将冻害可分成以下几类:

1.1 冬季冻害及诊断特征

      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降温引起的冻害。在我国严寒北方,常因冬季最低气温下降至-20℃左右,小麦常会被冻死,麦田死苗现象较为普遍。适期播种的小麦冬季遭受冻害,一般只冻干叶片

,只有在冻害特别严重时才出现死蘖死苗现象。分蘖受冻死亡的顺序为先小蘖后大蘖再主茎,最后冻死分蘖节。冬季冻害的外部症状表现明显,叶片干枯严重,先枯叶后死蘖。根据小麦冻害程度受极端

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时间和是否冷暖骤变三个因素影响,将冬季小麦冻害分为冬季严寒型、初冬温度骤降型和越冬交替冻融型等三类。

1.1.1 冬季严寒型

指冬季麦田3cm深处地温降到-5~-25℃时发生的冻害,冬季持续低温并多次出现强寒潮,风多雪少,加剧土壤干旱,小麦分蘖节处在冷暖骤变的上层中致使小麦严重死苗、死蘖,甚至导致地上部严重枯

萎,成片死苗。

1.1.2 初冬温度骤降型

在小麦刚进入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最低气温达-10℃以下,麦苗因未经抗寒锻炼,叶片迅速青枯,早播旺苗可冻伤幼穗生长锥。

1.1.3 越冬交替冻融型

多发生在12月下旬至1月底。小麦正常进入越冬期后,虽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一旦出现回暖天气,气温增高,土壤解冻,幼苗又开始缓慢生长,抗寒性减弱,暖期过后,若遇大幅度降温,当气温降至-

13~-15℃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冻害。一般越冬冻害较少发生,程度较轻。

1.2 春季冻害及诊断特征

指小麦在返青至拔节时期,因寒潮来临降温发生的霜冻危害。根据发生冻害的早晚又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晚霜冻害,早春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重,多发生在2月中下旬至3月份;春末晚霜冻害多

发生于4月上中旬,因此时气温已逐渐转暖,又突遇寒潮,所以常把晚霜冻害又叫“倒春寒”。近几年,随着品种的变更,小麦春季冻害已成为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有时比冬季冻害还严重。因此,做好

春季冻害测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御或补救,是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此时小麦幼穗已先后完成了春化阶段与光照阶段发育,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发育后抗寒能力显著降低,通过光照阶

段后开始拔节,完全失去抗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当寒潮来临时,夜间晴朗无风,地表温度骤降至0℃以下,便会发生春季冻害。

根据地表气温降低发生原因,霜冻可分为平流型、辐射型和混合型。

1.2.1 平流型   由北方冷空气南下,寒潮大量侵入所引起的低于或接近0℃的剧烈降温所导致的霜冻,危害地区比较大,地区小气候差异小,持续时间可达3~4d。地势较高和风坡面的小麦危害尤为严

重。

1.2.2 辐射型 由夜间辐射降温引起的,通常发生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层急剧降温而产生,对低洼、谷地和盆地的小麦危害严重。

1.2.3 混合型 通常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侵入引起气温急剧降低,夜间又遇天晴、风静、强烈的辐射降温而发生的霜冻。一般是在天空浓云密雾或含水量很大时,由于地表散失热量的反射因素,减少了地

面热的散失,当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时,夜晚地面温度骤然降低而形成的。目前小麦霜冻致害多属此种类型。由于盆地和谷地易积聚冷空气,霜冻重于高地和坡地,霜冻后升温越快受害越重。

1.3 低温冷害及诊断特征

指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0℃以上低温发生的,致使幼穗和旗叶遭到伤害,气象上称之为冷害。此时穗分化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时间多发生在4月上中旬。由于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挑旗

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抵抗低温能力大大削弱。小麦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10℃~15℃,此时对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尤其对低温特别敏感,

若最低气温低于5℃~6℃就会受害,一般4℃以下的温度就可能对其造成伤害,造成小穗枯死等。小麦发生低温冷害的特点是,茎叶部分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多为穗,主要表现为:形成“哑巴穗”,幼

穗干死在旗叶叶鞘内;出现白穗,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小穗全部发白枯死;出现半截穗,抽出的穗仅有部分结实,不孕小花数大量增加,减产严重。

2 小麦冻害致死原因

当外界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小麦组织内因保护物质的存在,细胞液不会立即结冰,当温度继续下降后,如果造成细胞原生质脱水,在胞间或在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结冰,则发生冰质壁分离。此时,

原生质体仍具有生命力,所包含的水分以过冷却状态存在。若继续剧烈降温,反复冻融或伴随大风、干旱等,就可能引起细胞的一系列损伤。

2.1 细胞结冰,导致机械损伤

这是低温直接作用的结果。在强烈降温时,细胞间隙中的水分因低温而结冰,体积增大,产生机械压力,同时结冰后蒸气压降低,细胞内的水分不断向细胞间隙渗透,造成原生质脱水。如果冰晶压力与

原生质脱水超过原生质所承受的限度,原生质结构就会破坏而造成细胞死亡。在异常低温和气温骤然下降情况下,原生质来不及向细胞间隙渗水,还可造成细胞内结冰,直接破坏原生质结构而造成冻害



2.2 过度脱水

反复融冻伴随大风和干旱,胞间水分被原生质吸收复原,即蒸发散出,使原生质浓度过高而受干害。

2.3 细胞膜损伤

由于强烈和持续低温,使细胞膜结构改变,透性增大而使电解质外渗,原生质体受到破坏。

2.4 土壤冻融

由于土壤昼夜冰融交替,结冰时体积增大,而解冻时体积缩小,将小麦根系提出地面,分蘖节暴露在外,以致干枯或受冻而死,称为“根拔”。

2.5 发生倒伏,茎秆折断

由于春性品种片面强调抢墒早播,加之冬前温度高,麦苗生长较快,若年前拔节,遇大雪后,压倒麦苗,导致茎秆折断。

3 影响小麦抗寒性的因素

影响小麦抗寒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品种抗寒性和由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抗寒锻炼、解除以及农艺措施的调控。

3.1 遗传基因决定的内因

3.1.1 品种抗寒性 不同小麦品种间抗冻耐寒能力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品种抗寒性: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弱春性品种>春性品种。目前国内外大多以小麦分蘖节临界致死温度(LD50)作为小麦

冻害的生理指标,同时也是小麦抗冻能力的标志。由于小麦群体中通常是弱株先死亡,壮株则要到更低的温度时才会死亡,因此一般以50%植株死亡时的低温强度作为临界致亡温度指标。

3.1.2 地中茎伸长特性   由于播种过深,形成较长的地中茎,不仅不利于培育壮苗,而且易由于发生土壤冻融现象,造成麦苗受冻。

3.1.3 生育时期   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耐寒能力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自拔节后,抗寒能力迅速减弱,尤其是扬花期对低温最为敏感。据研究,小麦拔节后8d,叶面温度-6℃,最低气温-2℃,不出现冻

害,叶面温度降至-8℃时,有3%~15%叶尖轻微受冻;孕穗期,叶面温度降到-4℃~-5℃时,有5%~14%的穗部受冻,不孕或不抽穗或抽出空秕穗;扬花期最低气温1.9℃,叶面温度降至-0.7℃时,有13%

的穗部受冻不能结实。

3.2 环境条件对抗寒性的影响

3.2.1 温度

小麦冻害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低温持续时间、低温来临早晚和反复次数。降温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反复次数越多,冻害越重。初冬低温来临越早,春季低温来临越晚,冻害越重。受长

期低温是发生冻害的根本原因,因此,选育和引进抗寒能力强的品种,并抓好冬前低温锻炼,培育冬前壮苗是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关键。

3.2.2 光照

在适期播种条件下,光照条件越好,越有利于抗寒物质的形成与积累,麦苗受害率越低。

3.2.3 水分

低温条件下,气候多风干旱,冷空气侵入麦苗根际土壤,地温昼夜变幅大,麦苗常遭受冻害。麦田水分过高或干旱都不利于提高麦苗抗寒性。通过浇灌冬水防冻害的效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麦田底墒情况

、麦苗生长状况及当年冬季冷暖的相互影响。

3.2.4 土壤

土壤因素中对冻害程度影响较大的是土质和墒情。质地重的粘土、砂姜黑土、漏风淤土,小麦冻害重,尤其是在耙地不实的情况下,冻害更重;粘壤土、壤土小麦冻害轻。同一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低

的受冻重,水分含量高的受冻轻。

3.3 农艺措施对麦苗抗寒力及受冻程度的影响

3.3.1 播期

播期与小麦的抗寒抗冻性有着密切关系。播种过早,使冬前积温过高,冬前生育阶段加长,有的品种尤其是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冬前通过春化阶段,进入光照阶段,提前拔节,幼穗过早进入伸长期,抗

寒能力大大降低,冻害严重,特别在暖冬年份冻害更为严重。晚播麦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出苗迟,苗小苗弱,地面覆盖不充分,地温变化剧烈,且易失墒,植株体内贮藏养分少,其抗寒能力降低。适期

播种的小麦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的有效生长积温,积累较好的营养物质,利于形成壮苗,抗寒能力强,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后稳健生长。因此,必须把播期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不得强行或随意提前。

3.3.2 播量

大播量播种是许多地区麦农不良的种植习惯,他们始终抱着“有钱买籽,没钱买苗”的传统观念,不同靠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和精细管理来实现,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大播量。由此,因群体起点过

高,单株的营养面积太小,个体发育不良,其分蘖节和叶鞘内养分含量少,抗寒能力差,特别是早播麦田,播量越大,易造成大群体,麦苗旺而不壮,易受冻害,且受冻程度较重。因此,适当降低播量

,采取综合措施培育壮苗越冬,是减轻冻害的根本措施。

3.3.3 播种深度

大量试验表明,小麦植株能否安全越冬,分蘖节是关键部分,播种深度与小麦冻害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其分蘖节的作用来影响的。一般情况下,分蘖节深度随播种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播种深分蘖节深度深

,播种浅分蘖节深度亦浅。播种过浅,分蘖节距地表近,甚至暴露于地表,受冷暖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极易发生冻害;播种过深出苗缓慢,消耗养分多,生育迟缓,苗细苗弱,抗寒能力差,冻害亦较重

。所以掌握好播种深度是降低小麦冻害的有效措施。一般正常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

3.3.4 肥水管理

有研究表明,底施化肥对不同播期麦田的冻害反映不同,对正常播期尤其是播期偏早的高产麦田,底施单纯氮肥,其量越大,越冬死苗率越高,而氮磷或氮磷钾配合使用,小麦越冬死苗率大大降低;对

晚茬麦田,由于播种晚,出苗迟,播种至越冬阶段一直处于温度较低的条件,植株对土壤中的磷和所施用的磷利用率比较低,磷肥的施用量对越冬死苗率影响不大,而增施氮肥可明显降低死苗率,因此

氮肥施用量对晚茬麦田越冬死苗率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另有低温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料及N、P、K配合使用,适当减少高肥力麦田基肥中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寒力。

从我们初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冻害后及时采取中耕、追肥和灌水等农艺补救措施均能使小麦恢复生长,发挥小麦自身的调节能力,显著减轻春性品种因早播而造成冻害的损失,尤其是及时追施速效N肥

和浇水,有效保证春季高位分蘖成穗,减少小穗小花的退化,对增加穗粒数和粒重也有明显作用。

3.3.5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

已有研究表明,ABA的类似物处理小麦细胞的培养物4d,耐结冰能力由-7~-8℃提高到-30℃;PP333处理种子能提高小麦幼苗耐冻的能力;CTK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与ABA的功能相似。有田间试验表明,

复硝酚钠、己酸二乙氨基醇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冻灾后恢复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明显增加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4 小麦冻害的防御对策

冻害是由于越冬生态条件超出了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的,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也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因此,

防御冻害总的来说就是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4.1 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

培育和选用抗寒耐冻品种,是防御小麦冻害的根本保证。各地要严格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体制,结合当地历年冻害发生的类型、频率和程度及茬口早晚情况,调整品种布局,半冬性、春性品种

合理搭配种植。对冬季冻害易发麦区,宜选用抗寒性强的半冬性品种;对易发生春霜冻害麦区,生产上应选用和搭配种植耐晚播、拔节较晚而抽穗不晚的弱春性品种。这些品种表现较强的抗寒性,冻害

程度轻,而对一些拔节早的偏春性品种只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4.2 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根据历年多次小麦冻害调查,发现冻害减产严重的地块多半是使用春性品种且过早播种和播种量过大而引起的。特别是遇到苗期气温较高年份,麦苗生长较快,群体较大,春性品种易提早拔节,甚至会

出现年前拔节的现象,因而难以避过冬春间的寒潮袭击,因此,生产上要根据不同品种,选择适当播期,并注意中长期天气预报,暖冬年份适当推迟播种,人为控制小麦生育进程,且结合前茬作物腾茬

时间,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4.3 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

有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结构良好、整地质量又高的田块冻害轻,土壤结构不良,整地粗糙,土壤翘空或龟裂缝隙大的田块受冻害重。机播和人工撒播冻害程度不同,机械条播由于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

齐,苗壮,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冻害轻,撒播田块冻害重。播种时麦田不平整,低处易播浅或积水,高处易播深或受旱。因此,平整土地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减少“四籽”(缺籽、深籽、露籽和丛

籽)现象,可以降低冻害死苗率。

旺苗、老弱苗易遭受冻害,壮苗则很少受冻,壮苗是麦苗安全越冬的基础。适时适量适深播种、培肥土壤、改良土壤性质和结构、施足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运筹肥水和播种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是培

育壮苗的关键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小麦壮苗越冬,因植株内养分含量积累多,分蘖节含糖量高,壮苗与早旺苗、晚弱苗相比,具有较强的抗寒力。即使遭遇不可避免的冻害,其受害程度大大低于早旺

苗和晚弱苗。由此可见,培育壮苗即是小麦高产技术措施,又是防灾减损措施。

4.4 灌水防霜冻

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灌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可缓冲地面温度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据调查

,霜冻前灌水可提高麦田近地面温度2~4℃,具有减轻霜害的作用。因此,防止冻害可根据天气预报在初霜冻和倒春寒到来之前1~2天突击小水浇灌麦田(有喷灌条件的地方提倡喷灌)。一般砂地、高

岗地应晚浇,粘土地、低洼地应早浇,土壤墒情好的可以不浇。

4.5 适时中耕保墒

中耕松土,蓄水提温,能有效增加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麦锄三遍草,病少虫少长得好”,冬锄与春锄,既可以消灭杂草,使水肥得以集中利用,减少病虫发生,还能消除板结,疏松土壤,增强土

层通气性,提高地温,蓄水保墒。

   4.6 镇压防冻

镇压能有效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是小麦栽培的一项重要农艺措施。它能够破碎土块,塌实土壤,增强土壤毛管作用,提升下层水分,调节耕层孔隙,弥封土壤裂缝,防止冷空气入侵土壤,增大

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平抑地温,增强麦田耐寒、抗冻和抗旱性能,减少越冬死苗。镇压时应结合土质、墒情、苗情与天气灵活掌握。盐碱地镇压后容易引起返盐,恶化土壤透气性,影响麦苗生长,不

能镇压。土质粘重,表土板结千硬的麦田不宜镇压,以免对麦苗损伤过重。漏风淤地透风跑墒,可重压;两合土、沙壤土耕性好,应轻压;风沙土跑墒、吊根,应适当重压。整地质量差,土壤翘空要重

压;整地质量好的可轻压。土壤墒情差的应重压,墒情好的可轻压,土壤过湿不能压。一般0~10 cm土壤含水量达17%的地块可镇压,以免造成板结。旺苗控上促下连续压,壮苗促根防旺酌情压,弱苗

防旱防冻宜轻压。一般情况下弱苗不镇压,苗小无蘖不能压,苗大无蘖宜重压,拔节以后不能压。冬季镇压一般应在封冻前的晴天午后进行,春季镇压在解冻后进行。

4.7 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增施磷钾肥,从小麦素质上增强其抗低温能力。“地面盖层草,防冻保水抑杂草”,在小麦越冬时,将粉碎的作物秸秆撒入行间,或撒施暖性农家肥(如土杂肥、厩肥等),可保暖、保墒,保护分蘖节

不受冻害,对防止杂草翌春旺长具有良好作用。

5 受冻麦苗的补救措施

5.1 严重干旱麦田 当干土层达5cm,分蘖节失水严重时,可选晴暖天气,在日间气温处于零上时,喷灌1h左右至干土层消失即可。如干土层已达8~10cm,可选冷尾暖头天气,当日平均气温达0℃以上

时,小水匀浇。

5.2 严重死苗麦田 对于冻害死苗严重,每亩茎蘖数少于20万头的麦田,尽可能在早春翻耕补种,点片死苗可催芽补种或在行间串种。存活茎蘖数20万/亩以上且分蘖较均匀麦田,不要轻易改种,应加

强管理,提高分蘖成穗率。对于3月份才能断定需要翻种的地块,只好改种春棉花、春花生、春甘薯等作物。

5.3 受冻旺苗 对受冻旺苗,应于返青初期用耙子狠耧枯叶,促使麦苗新叶见光,尽快恢复生长,但要禁止牲畜啃吃麦苗。同时应在日平均气温升到3℃时适当早浇返青水并结合追肥,促进新根新叶长

出。虽然主茎死亡较多,但只要及时加强水肥管理,保存活的主茎、大分蘖,促发小分蘖,仍可争取较高产量。

5.4 受冻晚弱苗 由于晚茬麦临近越冬时仅有3叶左右,没有分蘖和次生根,麦苗素质弱,抗寒能力差,易受冬季强寒潮袭击危害,必须加强对这类晚弱麦田的增温防寒工作,如撒施农家肥,保护分蘖

节不受冻害。同时,早春不可深松土,以防断根伤苗。

5.5 对年前已拔节的麦苗   土壤解冻后,应抓紧晴天进行镇压,控制地上部生长,延缓其幼穗发育并追加土杂肥等,保护分蘖节和幼穗。或结合冬前化除喷一次矮壮素、多效唑(PP333)或壮丰胺,控

制基部节间伸长,增强麦株抗寒能力。

                                                                                          

小妖精 发表于 2011-1-19 23:50:00

很好!开年了回家种小麦去

wojiaoliwan 发表于 2011-1-20 00:14:00

在我国小麦是继水稻后第一大粮食作物,应该好好学习,并能讲解给北方的农户朋友!

岁月静好 发表于 2011-1-20 00:18:00

回复 3# wojiaoliwan 的帖子

我是为了学习好自己种小麦用的

wojiaoliwan 发表于 2011-1-20 00:25:00

回复 4# 岁月静好 的帖子

多讲解自然就学好了的!

zhanglei8866 发表于 2011-1-20 11:50:00

学习一下 将来自己种小麦

wanyoupy 发表于 2011-1-20 14:28:00

学习一下 给农户朋友们讲讲

岁月静好 发表于 2011-1-20 14:32:00

回复 6# zhanglei8866 的帖子

我也是这么想的 以后还是种粮食有出路

岁月静好 发表于 2011-1-20 22:44:00

回复 2# 小妖精 的帖子

姐姐要不要找个帮手一起回家种小麦啊?可以叫着我一起啊

岁月静好 发表于 2011-1-20 22:45:00

回复 7# wanyoupy 的帖子

管理员哥哥真好学啊 是谦虚吧?应该已经是专家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麦冻害类型、形成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与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