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碳肥,到底是什么肥?
有机肥料向土壤和农作物提供碳养分,并在物质循环、沃土肥田和净化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商品有机肥普遍存在着“粗、重、臭、慢”和假劣查处难的问题,而传统的“好氧高温发酵—多次翻堆—高温烘干”的加工工艺把最具有机肥力的小分子有机碳大量氧化成CO2排掉,用绿洲生化创始人李瑞波的话讲就是生产出了一堆失去有机营养精华的“腐殖化空壳”!其带头研发的水溶有机碳肥,因在作物上的效果不错,引起了业内人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说,有机碳肥扛起了有机肥料工业的“半边天”。近日,技术总监吴少全接受杂志社专访,为我们全面解析碳肥。那么有机碳肥到底是什么?这我们还得从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说起。
土壤肥力平衡不可忽视的碳营养
在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中,基本元素碳占到50%,然后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碳不但占植物养分总量的50%以上,还是其他营养元素的组合者(植物有机组织的碳框架)。因此碳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像大中微量元素之间的木桶板条关系,而是以碳为阴面,以各矿物质元素为阳面的阴阳关系。所以阴阳平衡是大平衡、主平衡,无机养分之间是小平衡、次平衡。土壤肥力阴阳不平衡,无机养分平衡就失去意义。即只有土壤中的碳营养与矿质元素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后,矿质营养才能够有效的被作物吸收和利用,多余的就是无用的。
植物对于碳的吸收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完成的,而绿洲生化创始人、首席技术专家李瑞波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植物有机碳营养“两通道说”即叶片吸收二氧化碳光合转化是碳的主通道,并存的还有根系吸收的碳通道。碳养分改土促根,根深才能叶茂。根吸碳养分对光合作用效率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实际上地球表面CO2的浓度远没达到植物光合作用的最佳浓度,在低温寡照、午后的大棚内、水稻、大豆等枝叶稠密农作物中CO2的浓度更低,甚至会出现碳饥饿,贫瘠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很低,就易发生缺碳病。常表现为根系衰弱甚至枯竭、植株早衰、作物亚健康、果树落果严重、果实不丰满、抗逆机能低等现象。可见粮食要安全,农业要上新台阶,补碳是一个大的提升空间!
有机碳肥,从源头上把脉肥料利用率低的症结
土壤有机质所含的碳不是真实的碳养分,而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能直接吸收的碳养分必须是可水溶的小分子有机碳。因此以向植物提供有机质养分为目标,富含小分子水溶有机碳的肥料产品被称为有机碳肥。有机碳肥的有效成份(小分子水溶有机碳)可水溶、能速效,可被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因而具有促长根系、改良土壤、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和提高化肥利用率等作用。
绿洲生化技术总监吴少全介绍说,这种有机碳肥主要采用半厌氧发酵的工艺,将生活、工业等产生的有机垃圾进行固液分离,其中固态有机废弃物进行BFA半厌氧发酵得高碳有机肥,高浓度的有机废水经过一些列的生化反应得液态有机碳肥。高碳有机肥和液态有机碳肥进行复合干燥,便可得到固态的有机碳肥直接施用于农田,其中的有机碳小分子更易被作物和微生物吸收和利用,促进土壤肥力的阴阳平衡,同时这种有机碳肥工业化的生产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土壤环境的大物质循环。
化肥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利用率低,在贫瘠的土壤中,碳养分不足,植物对无机养分需求就弱化,无机养分进入植物体内后,由有机碳框架,按既定比例组合进植物各部分组织,若农作物缺碳,就会富余大量无机养分离子于胞外液中,阻斥了后续无机养分的进入。这是化肥利用率低和农作物低产的根本原因,最有效的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办法就是“有机无机复混”,吴少全如是说。有机碳肥配合适量化肥,提供平衡充足的营养,避免了有机种植产品中常有的“筋骨感”,能种出质量健康、口感更佳的农产品,可谓是质量和产量双优的施肥模式。
产业方兴未艾,碳肥匠构建中国富碳小农业
20年创新求索,福建绿洲生化有限公司在碳肥匠的路上越走越远。作为国内有机碳肥生产的领军企业,其主要发明专利涵盖了糖业产业、酒精味精酵母等食品工业的固液有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对畜禽粪便的无臭半厌氧发酵高堆焖干。在这些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是,绿洲生化突破了传统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并创新性地开发出了一系列如液态有机碳、有机碳菌液、有机碳水溶肥、有机碳菌剂(天佳)、生物腐植酸(BFA)的有机碳肥产品,填补了国内有机碳肥的空白。有机碳肥的成功研发,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肥料理论,为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赋予了新内涵。
绿洲生化技术总监吴少全表示其公司所研发生产的 “有机碳”以高科技,高浓缩,高效着称,在应用上可喷可冲可滴灌,省工省力省时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有机碳肥产品在苹果、黄瓜、萝卜、玉米等多种作物上的示范田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推广应用中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有机碳肥产业方兴未艾,“有机碳肥+化肥”的复混施用,不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大减少化肥的流失,并能将大量固液有机废弃物转化于沃土肥田上,从而建立起大物质循环机制,推动了我国新常态下富碳农业的重新构建,并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周邱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