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大汉 发表于 2016-5-26 10:40:00

互联网为什么会选择农机领域进行切入?

目前,中国部分粮食品种价格与进口粮食品种价格差距很大,美国出口中国的玉米到岸价格是0.8元、中国本地玉米价格则是1.12元,美国粮食除去运输费用、关税等各种费用后,价格仍然比国内的粮食价格低,中国粮食市场竞争力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产成本是粮食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目前来看,中国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在农业生产的全链条中,土地流转、农资购买、农机作业及劳动力投入等直接生产成本是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新形势下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方向。
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散户、小户由于生产规模较小,既不利于实现全程机械化,也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尽管我国已经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可是土地资源依旧分散;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科学种植意识不强,造成种子、农药、化肥投入数量连年增加,而国内农资市场过于复杂,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乃至村镇经销商,层层加利,导致农资成本虚高,不仅直接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农机应用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成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种植大户对于农机的投入,传统观念仍然是主流。“图个方便”、“种地的不都买嘛”、“买就买全套的”、“买就买最好的”,对于投资、成本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的种粮大户来说,在农机使用上往往是凭经验或跟风,导致农机配置不合理,占用资本过多而且农机闲置率较高;
目前中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专业性仍待提升,我们了解到,粮食在交易完成之前,始终存在着风险,收割之前天气原因造成的收割延迟或者倒伏,减产至少百分之三十。在农忙收割阶段,种植户跟农机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阴雨天气或者其他状况造成种植户无法按时收割,农机手寻找作业需求耗费的精力,所有的成本间接嫁接在了种植户身上,进而导致作业成本提升。
互联网重塑土地流转及农资产业链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互联网+”的相关政策,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已与互联网发生关系,土地流转、农资交易环节额互联网化已初具规模,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生产成本开始逐渐降低,传统的农业生态正在被互联网重构和颠覆。
土地流转环节,依托互联网的农地信息流转平台不断出现,海量的农地信息通过平台进行展示,而且通过平台能够实现在线咨询、预约看地、评估农地价格、测量农地面积、农地定价等服务,促进了农地快速流转,规模种植户逐渐形成,种植成本呈下降趋势。
借助互联网,各类农资电商竞相萌发,通过互联网平台,不仅能够优化销售渠道降低农资价格、而且与农资使用强相关的技术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技术服务更高效、更直接。
当农机遇到互联网,塑造互联网+农业新产业链
在土地、农资及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问题得到缓解后,农机应用或成为农业生产互联网化的最后一环。
互联网+农机服务平台e田科技的出现,使得种植户与农机手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沟通成本大幅降低,种植大户的信息在平台上公开透明,面积、价格、种植类型等都一览无余;农机手的作业年限、机型及价格需求也都直接展示,收割环节有了更多选择;而且平台上聚集的大量农机手,能够迅速响应种植户的作业需求,紧急情况下,实现粮食按时收割,颗粒归仓,保证粮食安全。
通过互联网+农机服务平台,快速聚集起大片土地,规模化的作业需求,对于农机手来说,减少寻找作业需求的时间,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对于种植户来说,规模效应使得可以享受低价作业,平均农机作业成本降低20%。
通过互联网+农机服务平台——e田科技,能够动态掌握跨区作业的进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综合统计分析跨区作业的相关作业数据,可以为政府部门及时提供全国各地的农业作业进度及跨区作业趋势。一条新兴的农机产业链正在逐渐成熟,或许将颠覆传统的农机领域。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各个环节的新型产业链都已见成效,但新农业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来让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更上层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互联网为什么会选择农机领域进行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