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发表于 2016-6-27 15:58:57

两难选择:玉米,种还是不种?

导读
   去年11月份,农业部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计划今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调减玉米的目的,就是要缓解当前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和种植效益降低的矛盾。

      调减玉米,对于“镰刀弯”地区的农户是喜还是忧?
      面对国家出台的调整政策,“镰刀弯”地区将如何落实?
      在落实种植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当地有何困难和建议需要关注?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实地走访了河北和黑龙江属于“镰刀弯”的部分地区,采访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农科院专家、种植大户、农资经销商,了解掌握的“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的第一手情况。
  5月17日,河北邯郸市磁县岳城镇里青村的农民宋青亭一早就赶到镇上选购化肥、种子,眼看着玉米就要播种了。
  玉米和小麦是磁县最重要的大田作物,年年种,不过今年宋青亭心里没了底。“玉米价格跌得这么厉害,国家会管吗?”宋青亭见到记者,脱口而出了这句话。从去年起,邯郸地区的玉米价格一路下滑,从每斤1.08元跌到0.76元。
  对宋青亭等众多的农民而言,玉米调减其实是一场阵痛,种还是不种,已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

“还有一万斤玉米砸在手里”
  受益于国家长达8年的收储托底政策,在过去几年里,玉米种植收益较为可观,农民积极性也高,但这种情况从去年底起戛然而止。
  宋青亭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玉米,肥料投入105元、种子60元、除草剂13元、浇灌(2次)110元、播种25元、收获100元,总计413元。如果以平均亩产1200斤、每斤售价0.76元计,亩毛收益大约912元。去掉成本,每亩净收益差不多500元。但是,这没有计入地租,即便按照较低的亩租金500元算,如果包地种玉米,最多只能盈亏持平,相当于一季白干,假如遇到减产,种田大户就要面临亏损。
  宋青亭有25亩耕地,去年打了小四万斤的玉米,但到现在还有一万斤砸在手里,因为价格低,没法卖。“去年,国家还有玉米保护价,一斤最低也在1.05元,今年怎么取消了呢?”宋青亭挺困惑。
  取消玉米收储托底政策是形势所迫,原因是玉米阶段性过剩矛盾日趋尖锐。数字显示,2015年,国内玉米产量为4400多亿斤,在5个粮食品种中产量最大,但去年玉米进口量(含替代玉米的品种)达到880亿斤,本来玉米已供过于求,加上进口,过剩更为突出。
  国内过剩,为何进口还在激增?这与实施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收购制度有关。从2007年到2014年,每年玉米收储价格都在提高,从最初的每斤7毛钱,到2014年每斤1.12元。而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格为每斤0.8元,巨大的价差引发国外玉米及其替代品大规模进入国内,并导致很大一部分国产玉米不得不进了仓库,玉米胀库成了普遍现象。
  玉米托底收购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正是这样的背景,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储政策。由此,玉米价格步入下行通道。

政府主动帮农民栽上核桃
  5月16日,河北省行唐县玉亭乡疙瘩头村依旧晴空丽日,太行山从这里穿境而过,属于严重缺水的地区。虽然已是玉米播种季节,但放眼望去,看不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地里取而代之的是核桃树,四五十厘米高,光秃秃地矗立着布满了山野。不过,如果蹲下身子察看,地面遗留的秸秆会提示每一个路过的人:这里去年还是玉米地。
  这是当地政府响应国家调减“镰刀弯”玉米政策而做出的举动。“镰刀弯”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行唐县恰好在范围内。
  “镰刀弯”因为缺水,农业大多靠天收。在行唐县,好的年份,玉米亩产能到1000斤,遇到老天爷不帮忙,亩产仅500斤上下。调减这部分不具有生产优势的地区,显然有利于缓解全国玉米高库存的现状,同时政策层也是希望借此带动“镰刀弯”种植结构优化升级。
  春节前后,行唐县便开始部署玉米调减工作。原本种植玉米的山坡地,政府主动帮助农民栽上核桃,并允许农民在核桃树中间套种矮秆作物,比如花生、黄豆、红薯、谷子等。
  玉亭乡西玉亭村农民李敬家里有4亩山坡地,过完春节就全部被种上了核桃。“据说,一亩地政府补贴800元,但到现在我们还没拿到手。”5月16日,接受采访的李敬如此向记者表示。
  如果说“镰刀弯”玉米调减是政府的主动作为,而在非“镰刀弯”地区,玉米价格下行同样使得一部分农民放弃或减少耕种玉米。磁县不属于镰刀弯地区,宋青亭说,那些赖地今年肯定不种了,一亩地五六百斤,还不够本。而在属于“镰刀弯”的行唐县,当地人估计,今年玉米面积减少了10万亩。

玉米种与不种成了两难
  尽管行唐县相关部门在玉米调减和改种其他作物上费了不少心思,但农民并不都能理解。
  对农民而言,核桃要3年后才能结果,而套种花生、谷子能不能保证收益还是未知数,这意味着最近几年,原本微薄的种地收入还要进一步减少。
  玉亭乡疙瘩头村农民胡中校有5亩地改种了核桃,他说,如果不下雨,花生、黄豆这些杂粮还不如玉米耐旱。玉亭乡顾阳关村农资零售商李文尚同样告诉记者,玉米容易管理,施上肥打好药,到时就可以收获,省事简单,如果种植谷子,单单一个间苗就够让农民麻烦了。
  让农民担心的还不止这些。当地没有大规模种植核桃和杂粮的传统,到时不仅没产量,即便种出来也难卖,远不如玉米销路好。农民的担心不是毫无道理。玉亭乡李家庄村就是例子,当地3年前就种植核桃,但很少有商家来收购。“核桃不能磨面,不能喂猪,能干啥用?”一些农民如此向记者抱怨。
  “镰刀弯”农民为不能种植玉米烦恼,而在数百公里外的非“镰刀弯”地区邯郸磁县,农民们同样陷入纠结之中。磁县大田作物只有玉米和小麦,虽然玉米价格一路下挫,但农民们除了种玉米,并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种小麦效益更低。
  小麦投入成本大于玉米。宋青亭掰开指头算开了:一亩小麦肥料投入150元、种子70~80元、播种25元、追肥70元、打药(3遍)30元、收割60元、浇水(4次)200元、秸秆就地粉碎120元,总投入735~745元。按当地一般亩产900斤计算,小麦每斤价格1.1元,亩毛收益990元。收支相抵,净收益不到300元,如果去掉租金500元,种地大户毫无疑问要亏损。
  种和不种玉米,眼下似乎都是两难。

积极的变化正发生
  压减玉米其实是中国粮食政策重大调整的缩影。其后大的背景是,近些年,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粮食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
  “问题的症结不在总量,而在于品种结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本质上是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和调整种植结构。陈锡文认为,要坚持实行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同时对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价格和补贴分离的办法。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也表示,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新机制既要让市场形成价格,同时也会通过补贴的方式避免粮贱伤农。
  事实上,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岳城镇金正大化肥批发中心的李文会认为,因为种玉米效益下滑,预计土地租金会因之下降,这样就为那些希望从事规模种植、有技术的新农人提供了机遇。李文会就是其中一位。“我们这里亩租金高的要700元,今年估计要跌到500元,我计划承包120亩地,引导农民种植辣椒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李文会说。
  行唐县大丰收农资服务中心是当地一家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张永刚也有同样的感受:玉米降价实际上会加快土地流转,过去800元一亩,如今可能只要600元。张永刚也在酝酿一个新的计划,他承包了40亩大棚,打算带领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和为烟草公司育苗。
  由玉米引发的阵痛还会继续,但任何改革都必须付出成本,在长痛和短痛之间,显然后者才是理性的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难选择:玉米,种还是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