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5484 | 回复数:1
一、小麦锈病(Wheat rust) 小麦锈病有秆锈、叶锈和条锈三种。 别名 小麦叶锈病又叫小麦黄疸病 分布为害 小麦秆锈病为害小麦。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为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损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西北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各地发生日趋严重。 小麦条锈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是小麦锈病中发生最为普遍喝严重的锈病,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是可造成颗粒无收。 症状 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病原 小麦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graminis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锈病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吸取寄生的营养才可生存,其寄生性较强。不同锈病的种群对同一种小麦的寄生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可在其上寄生,有的却不适宜寄生,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人们把不同的病菌种群分为不同的生理品种。若当地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不适宜当地的病菌寄生,即小麦对锈病产生抗性,可以抵制其发生流行。所以,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主要是田间气候)是影响小麦锈病为害流行的第二位因素,春季气温高、雨多、田间温差大,有利于锈病的侵染为害,反之,锈病不易发生。 防治措施 明确了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 (1)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只是相对的。在当地比较抗病的小麦品种,种植数年以后,不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退位,而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产生,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为害加重,使小麦抗病性丧失,成为感病品种。 (2) 铲除杂草,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在分蘖到拔节期追施草木灰、钾肥,在拔节到抽穗期喷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 药剂拌种是控制菌量的重要手段,拌种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拌麦种50kg,或24%三唑醇·福美双悬浮剂160~200g可拌100kg种子,拌种是将药液稀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 防治小麦锈病的药剂比较多,目前应用较广的药剂是三唑酮(又称百里通、粉锈宁等)。有15%、20%、25%三种含量的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5%含量的每亩用70g,20%的用50g,25%的用40g三唑酮,对水30~45kg喷雾,或用12.5%氟环唑(欧博)悬浮剂每亩50~60g,或25%丙环唑乳油每亩30~40g。也可选用新型三唑类杀菌剂25%苯甲·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25%戊唑醇悬浮剂4000倍液喷雾。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持效期更长、安全性更好。后期田间发病较重是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克/亩。发病的田块需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才可控制病害。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