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腐霉病、红中柱根腐病识别及防治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193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4-3-31 22: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灵驿站 于 2014-3-31 22:02 编辑

草莓腐霉病菌是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腐生能力很强,可以侵害多种瓜果作物的根部和幼苗引起烂种、猝倒、立枯、烂根和烂果,主要为害近地面的果实和根。在我国已是草莓烂根和烂果病中的常见种类之一,特别在保护地中有加重趋势。
  
症状识别:主要为害根和果实,果梗和叶柄也可受害。根部染病后变黑腐烂,导致地上部萎蔫,甚至死亡。贴地果和近地面果容易发病,病部呈水浸状,熟果病部开始为浅褐色,后变为微紫色,果实软腐并略具弹性,果面长满浓密的白色菌丝。叶柄果梗感病后可变黑干枯。
  
发病条件:菌丝生长适温28~36℃,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持续14小时以上,此病易大发生。该病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土壤真菌,存在于土壤、植物残体和粪肥中,在土壤中能够长期存活。通过病苗、病土和田间流水进行传播。 此菌能在冷湿环境中侵染危害,也能在天气炎热、潮湿时猖獗流行。土壤含氮量高,碱性土壤上可加重腐霉病的发生。本病属于土壤真菌传播病害,连作重茬地及低洼地的植株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a.搞好大棚内部和周围的卫生,选择抗病性强的草种,改善立地条件,提供良好的排灌系统,避免过量灌溉、施高氮肥,要增施磷、钾、有机肥,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草莓抗病性。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及各种病残体并深埋。b.土壤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消毒处理。c.由于病害发生后,病情发展迅速,所以利用药剂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喷药的适宜时期在发病前夕或初期进行,可用50%腐霉利1500倍液。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猛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00倍液,或64%恶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或用58%甲霜·锰锌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一般防治2~3次即可收到较好效果。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又叫红心根腐病、红心病、褐心病,是冷凉和土壤潮湿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水旱轮作田和老产区发病偏重,此病在我国局部老产区已成为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症状识别:主要为害根部。开始发病时,在幼根根尖或中部变褐腐烂,至根上有裂口时,中柱出现红色腐烂,并可扩展到根颈,病株容易拔起。该病可以分为急性萎焉型和慢性萎缩型两种,前者多在春夏发生,植株外观上没有异常表现,在3月中旬至5月初,特别是久雨初晴后,植株突然凋萎,青枯状死亡。后者主要在定植后至初冬期间发生,老叶边缘甚至整个叶片变红色或紫褐色,继而叶片枯死,植株萎缩而逐渐枯萎死亡。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厘米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卵孢子在晚秋初冬时产生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形成病斑。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导致中柱变红、腐烂。病斑部位产生的孢子囊借助灌水或雨水传播蔓延。该病是低温高湿病害,地温6-10℃是发病适温,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大水漫灌、排水不良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a.农业措施:选无病地育苗,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降低湿度。雨后及时排水,少用或不用大水漫灌
b.土壤消毒: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植株全部挖除干净,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水后覆盖透明地膜20~30天利用太阳光消毒。c.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在病穴内撒石灰消毒。发病初期,对所有植株灌根,可用58%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0%噁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700倍液,或72%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等,每隔7~10天,连灌2~3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