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4419 | 回复数:0
生土地陡然增加施肥量会有哪些危害? 生土地养分含量少,土壤结构较差,要想达到适宜蔬菜生长的条件需要慢慢培养,然而多数菜农的做法是初次用肥量最大,想在短时间内培养土壤的高肥力。而这往往与土壤的可持续种植能力背道而驰。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毛坊,菜农李师傅今年新建了一个近三亩的温室大棚,建好以后往棚里施用了110方稻売粪、30多方鸡粪、一吨豆饼肥以及6000 多元的二胺、氮磷钾复合肥等化学肥料。李师傳认为肥料这么充足,黄瓜产量应该很高才对,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黄瓜棵子长势较弱,产量一直不高。 李师傅的黄瓜产量低、长势弱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往生土地中大量施肥造成的,这不是正确熟化土壤的途径,反而会让土壤变得更加脆弱。首先,由于生土地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缓冲性能低,大量施肥容易导致土壤的酸碱性失衡。其次,土壤对养分的涵养能力较低,所使用的肥料中的矿质养分不能成为有效态养分,大多数要么随水流失,要么被固定成为不可吸收利用的状态,在一开始就埋下了盐渍化的隐患。 提升新棚土壤肥力 这些因素重点关注 注重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 熟土中团粒结构的形成少不了有机质、腐殖质等有机成分,而这些有机成分主要靠施入上壤的有机肥来满足, 如稻壳粪、鸡粪、商品有机肥等。在生土中大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因微生物数量少,发酵腐熟的速度就会很慢,营养供应就会不足,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物质,对蔬菜造成次生伤害。因此须将有机肥彻底腐熟后施入土壤,其有机营养不仅可以直接供应蔬菜需求,还可以直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此时菜农可选择以优质的商品有机肥为主,粪肥为辅。同时在保证蔬菜安全的条件下,粪肥可选择半腐熟或七八成腐熟的粪肥。 始终保持有益徴生物的数量。 土壤中的各种元素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转化都是靠土壤微生物来完成的,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时,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更容易被分解,形成大量的有机物,这对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推动作用。这些微生物也能使肥料中的养分加速移动和流转,肥料中的营养元素更加容易被蔬菜吸收,同时減少元素在土壤中的固定和流失。土壤微生物越多,土壤间的能量转换也就越活跃,土壤熟化也就越快。 逐步增加功能性肥料及化学肥料的用量。 团粒结构是最有利于蔬菜生长的土壤结构,而要促进其形成,就必须有充足的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腐植酸、黄腐酸等。在底肥中适当加入这些肥料促进土壤环境的改善,追肥中,也应偏重使用这类肥料,以便能够维持良好的土壤状况。 培肥土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要结合有机肥改土能力强,化肥养分全面这两者的优势。底肥中使用优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状况,化肥补充蔬菜生长中后期从土壤中带走的部分营养,提高土壤性能增加的同时,让土壤养分保持在合适水平。这样才能使土壤熟化的速度加快。 新棚沃土不能急 三个方案任意选 根据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点,为菜农提供新建大棚土壤熟化的三个方案: 方案一:禽畜粪便+菌肥+复合肥+中微量元素 粪肥选择:根据不同的土质类型可选择不同的粪肥。壤土适合所有的粪肥类型,如鲜鸡粪、猪粪、鹧鸪粪等等;粘性土壤可选择稻壳鸡鸭粪、牛粪、羊粪等,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沙性土壤则需要提高土壤颗粒的致密度,适合选择的粪肥为黏稠度高的鸡粪、猪粪等等。 菌肥选择:生土中有益微生物较少,需要迅速提高各种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可以通过底施、穴施、追施等不同方式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也可与粪肥配合施用。建议选择加加旺激抗菌一968产品等。 . 复合肥选择:因粪肥中含有部分大中微量元素,因此复合肥的用量要适当。可以使用二铵、过磷酸钙、硫酸钾或硝酸钾等肥料,也可以选择吸收利用率高的固能复合肥等 。 方案二:含生物菌有机肥+复合肥+中微量元素肥 . 肥料选择:商品有机肥种类很多,在不与粪肥配合使用的条件下,建议选择含有生物菌的有机肥如加加旺激抗菌一968生物有机肥等。 复合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选择同方案一。 用量(以每亩计算) :生物菌有机肥(有机质含量 ≥30% )250-280公斤;复合肥用量视有机肥中氮磷钾含量而定,若有机肥中不标有氮磷钾则使用复合肥(45个含量计)每亩50公斤;中微肥:硝酸钙5-6公斤、硼肥1-1.2斤 。 方案三:功能性有机肥+菌肥+复合肥+中微量元素肥 肥料选择:在商品有机肥中还包含一类维护土壤健康的肥料,我们称之为功能性有机肥。在同样补充有机质的前提下,还添加了各种元素,腐殖酸、甲壳素、生物活性酶等等 。 菌肥、复合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选择同方案一。 用量(以每亩计算) :功能性有机肥(有机质含量 ≥30% ) 300公斤;复合肥用量视功能性有机肥中氮磷钾含量而定,若有机肥中不标有氮磷钾则使用复合肥(45个含量计)每亩50公斤,若含有部分氮磷钾则复合肥用量稍减;中微肥:硝酸钙 5-6公斤、硼肥1斤。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