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6729 | 回复数:1

农中仁者 发表于: 2016-4-25 08: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
其实人类使用最早的农药是植物源农药。公元前1000多年,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已有用硫磺熏蒸杀虫防病的记载。中国的《周礼》《山海经》《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古籍中,均有使用植物性、动物性、矿物质药物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记载。这些农药的研究及应用历史长达数千年。

研究表明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主要是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提取的次生代谢物质。目前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超过了40万种,主要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生物碱、萜烯类、特异氨基酸等,其中的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具有杀虫、抑菌或除草活性。国外研究较多的有印楝、番荔枝、万寿菊等植物。我国在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种类的筛选、活性成分的生物测定及毒理学等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产品研发和实际应用方面也处于领先水平。

二、植物源农药的分类
植物源农药主要分为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3大类,具体介绍如下:

01.植物源杀虫剂
我国学者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楝科、卫矛科、柏科、豆科、菊科、唇形科、蓼科等植物及其精油上,对植物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毒力测定、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等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此笔者不再赘述,其中对杀虫植物印楝的研究和开发是最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植物源杀虫剂与常规有机合成杀虫剂在作用方式上有显著的区别,植物源杀虫剂对害虫的作用方式更多、更复杂,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还极大地促进了农药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家提出了“无公害农药”和“农药无公害化”的概念和理念,对现代新型的、对环境相对安全农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吴文君等在对杀虫植物苦皮藤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消化毒剂”的概念,认为许多天然产物杀虫剂均是以害虫的消化系统为靶标而起到毒杀作用,这一理论为研究和开发杀虫剂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02.植物源杀菌剂
相对于植物源杀虫剂来说,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要少得多。研究表明,大部分抑菌种子植物种类集中在菊科、豆科、伞形科、禾本科、唇形科、木兰科、马兜铃科、蓼科、木犀科、百合科、葫芦科、莎草科、十字花科和樟科等。近年来,国外已有几个商品化的植物源杀菌剂品种投入市场,如原捷利康公司的azoxystrobin和巴斯夫公司的kresoximmethyl;印楝制剂Trilogy和Triac90%EC可用于防治果树和作物的斑点落叶病、炭疽病及早疫病等真菌病害;由黄蒿种子精油开发的Talent在荷兰上市;巴斯夫公司从蓼科植物中获得的提取物对白粉病防效良好,现已工业化生产,商品名为Milsan。在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生产防治植物病害的植物活性成分有大蒜素、麻黄油、细辛油、银泰(银杏提取物的仿生制剂)等,产品有40%农科1号乳油(原白头翁素A仿生合成剂)、0.6%苦小檗碱杀菌水剂等。

03.植物源除草剂
植物源除草剂的开发主要是利用植物间的异株克生物质,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均有影响。目前,已在30多科的植物中发现了上百种具除草活性的化合物,主要有醌酚类、生物碱类、肉桂酸类、香豆素类、噻吩类、类黄酮类、萜烯类、氨基酸类等,其中有些已被开发为除草剂。其中环庚草醚是以存在于许多植物中的1,8-桉叶素为先导合成的新型除草剂,已在欧洲、美国上市。

04.其他类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杀线虫剂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至1998年已发现臭草、孔雀草、向日葵、印楝、百日菊等41属47种植物可用于线虫防治。目前,植物源病毒抑制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内对抗植物病毒植物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虎耳草科、藜科、紫草科、商陆科、红豆杉科、木犀科、萝摩科、菊科、蓼科等。

三、 植物源农药开发展望
植物源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粮食和食品贮藏的防霉、防虫及果蔬保鲜防腐等方面具有低毒、环保的特点。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开发研制植物源农药,既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满足环保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后我国植物源农药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开展植物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的研究,以提高其有效性。植物中农药活性成分含量较低,且其含量与植物品种、种植条件、收获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关。野生的植物往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生产要求,直接用于加工农药的植物主要以栽培为主,培育有效成分含量达到生产利用要求的植物品种是当务之急。

第二,应加强植物农药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的研究。我国关于植物源农药的分析研究和药效试验远远落后于生产应用,一些能杀虫防病的植物种类,其有效成分并不是很清楚,必须研究植物农药的有效成分,将有效成分提纯,研究它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同时进行毒力试验,研究分子结构与杀虫作用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研究有效成分人工合成的可能性。

第三,协调好科研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开发性能优越、效果理想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农药市场信息》


发表于: 2016-5-14 12: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对,顶!d=====( ̄▽ ̄*)b file:///C:/Users/120/AppData/Local/Temp/SGPicFaceTpBq/4968/10087CD1.gif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