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粒黑粉病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9108 | 回复数:4

发表于: 2010-10-8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布和为害  

    稻粒黑粉病主要发生在日本、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泰国、越南;美洲的美国、圭亚那、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委内瑞拉以及非洲的塞拉利昂等产稻国及中国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云南、河南、辽宁和台湾等。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推广杂交稻以来,发病加剧,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受害更重,一般年份病粒率5%~20%,重病年可高达40%~60%,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和种子品质。

  水稻受害后,穗部病粒少则数粒,多则十数粒至数十粒,病谷米粒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变成青黑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症状分为三种类型:①谷粒不变色,在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长出赤红色或白色舌状物(病粒的胚及胚乳部分),常粘附散出的黑色粉末;②谷粒不变色,在内外颖间开裂,露出圆锥形黑色角状物,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粘附在开颖部分;③谷粒变暗绿色,内外颖间不开裂,籽粒不充实,与青粒相似,有的变为焦黄色,手捏有松软感,用水浸泡病粒,谷粒变黑。

    病因

  病原物为狼尾草腥黑粉菌,属担子菌、黑粉菌目。冬孢子球形,黑色,大小为25~32×23~30(微米),表面密布无色或淡色的齿状突起,在显微镜下呈网状,略弯曲,基部宽2~3微米,高2.5~4微米。不育细胞圆形至多角形或长圆形,无色或淡黄色,大小为15~23微米,膜厚1.5~2微米,有一短而无色的尾突。冬孢子经5个月的休眠期后,在充足的水湿及温度在30℃左右和一定光照条件下即可萌发。萌芽时长出无色先菌丝,随水的深度而伸长,大小为23~150×6.0~7.5(微米),水下萌发的先菌丝可长达580微米,顶端生指状突起,担孢子集生在突起上,多达50~60余个,线状,稍弯曲,两端尖,无色透明,不分隔,大小为38~55×1.8(微米)。担孢子萌芽生菌丝或次生小孢子,香蕉状或针状,大小为8.1~10.3×1.3~2.5(微米)和10.0~18.5×1.3~2.5(微米)(见图)。担孢子在pH值5~7的PSA培养基中,28℃,经15天左右,反复芽殖形成酵母状菌落,表面粘稠,初期白色,后变奶酪色,后期革质化,表面产生辐射状皱褶。

  病菌在水稻抽穗至乳熟期侵染,开花至乳熟期间,如连续阴雨,大气湿度高,温度25~30℃时,对病菌侵染有利。开颖时间长,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的制种田母本品种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更有利于发病。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冬孢子沾附种子内外和散落田间越冬,存活期一年以上。连年制种田的田间越冬菌量大,每平方米达2~4亿个。病菌主要在水稻开花至灌浆期侵染,侵染高峰为盛花期。病菌从花柱进入子房,再侵入珠心组织,菌丝在其中生长蔓延,有的紧贴糊粉层细胞,有的在糊粉层细胞间,后期侵染菌丝产生许多瘤状突起,逐渐膨大为椭圆形或近球形。病菌入侵花器后2天,子房内出现树枝状膨大菌丝,3天后形成雏形冬孢子,4~5天后冬孢子变褐色,6天后形成小刺,11天后病粒破裂露出黑粉,散落田间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

发表于: 2010-10-10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发帖,多回帖,
发表于: 2010-10-10 14: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上的!!!
发表于: 2010-10-10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发精华,多发好贴
超级版主 发表于: 2010-10-10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惊现馒头哥:P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