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资流通服务的基本特点与存在问题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2874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2-10-23 14: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资市场放开以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资垄断经营的格局被打破,农资的经营由国有商业企业或供销合作社垄断经营变为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经营,形成了由中化、中农、邮政等全国性大公司、供销社系统的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大格局。随着流通渠道的放开,我国农资市场流通方式呈现多样化,连锁经营逐渐成为农资经营的主要形式,农资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农资市场体系建设时间短,起点低,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流通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市场体系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农资价格波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2008年以来,农资价格一直呈现上涨趋势。农资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弥补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保证正常的市场供应;另一方面,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农资流通服务主体的规模较小农资流通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硬件不足的问题,在门店开发、配送设施、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很不完善,重销售、轻服务的观念一直存在,很多流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资流通服务系统,对于能够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品牌建设投入也较少。

  (三)农资市场仍然存在制假售假行为

  当前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假劣农资仍在流入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受害群众意见很大。

  (四)缺乏支持农资市场发展的政策农资市场是连接农资生产和使用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缺乏对农资市场的专门的政策措施,难以指导和帮助农资批发市场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推动农资市场规范管理。

  (五)农业部门的执法体系相对薄弱农资执法监督也缺乏必要条件保证。一是农资执法经费短缺,影响工作开展。二是农资执法手段落后,执法装备不足。三是没有执法服装影响执法效果。

  (六)宏观调控力度仍然较弱

  农资管理体制的历次改革,都没有解决好多头管理问题。国务院抓农资执法、打假的机关涉及工商、技术监督、供销和农业部门等多个单位。农业部门内又分散在种子、土肥、植保、蚕种、畜牧兽医、饲料、农机、渔业等多个机构。但真正对农资市场和生产单位的执法起震慑作用的不多,多部门协调困难。
转自 农业部农研中心
台湾嘉丰农经(中国)有限公司 世界进口优质水溶肥 复合肥供应商 18665057511 张先生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