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中国餐桌的四大国外猪种 陈清明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秘书长有十年时间,于2011年卸任,曾长期关注我国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据他介绍,我国地方猪种主要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六大类。 这其中,浙江金华猪、四川荣昌猪、江苏太湖猪、湖南宁乡猪,是最为知名的“中国四大名猪”。它们的普遍特点是,肉质好,偏于脂肪型,尤其是肌内脂肪含量普遍高于国外品种。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王楚端认为,我国地方猪种生长周期长、脂肪含量高、出肉率低,这均是有别于瘦肉型猪的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终端市场对瘦肉需求越来越高,地方猪种的低效率产出模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开始大量引入外来猪种。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陈清明介绍,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大白猪)、原产丹麦的长白猪、原产美国的杜洛克猪、原产比利时的皮特兰猪等世界盛行的瘦肉型猪品种,也由此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些猪生长周期大为缩短、瘦肉率高达60%以上,因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逐渐将中国特有的地方猪种挤压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发现,除新发现高黎贡山猪等4个新猪种之外,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已找不到了,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确定灭绝。 即便是尚没有面临灭绝危险的地方猪种,其遗传多样性也大为降低。陈清明介绍,不少地方品种母猪数量急剧下降,公猪头数锐减,有的品种甚至已经找不到公猪。统计显示,我国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 协作保护猪 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加强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无疑是必要的。 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最关心生长快、瘦肉率高。在王楚端看来,一种地方猪种的灭绝,就可能意味着一些品种特点、遗传基因的消失,这是永不可再生的。“也许现在还意识不到,但在未来某些基因可能对全人类都是非常有用的。” 也就在国外猪种逐渐挤占我国市场空间的同时,如何加大对地方猪种的保护,也引起了从官方到民间的热议和重视。 自199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启动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畜禽种质资源保 护等项目。公开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这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2007年5月,农业部还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下设猪等6个畜种专业委员会,负责全国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相关工作。 学术界的担忧同样强烈。早在2003年11月,一个名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非官方组织在广东东莞成立。这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组织下的一个学术组织,开放给全国所有养猪学专家、猪场参加。 该协作组成立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去年9月,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九次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全国畜牧总站代表农业部宣读了第三批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名单,当地还同时举办了“中国(兰西)民猪文化节”。 据陈清明介绍,前些年,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还专门成立了品种资源处,将上述协作组收归管理。 地方猪的机遇 在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但此后几年的增长幅度明显。去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平均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约为40万元。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