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3640 | 回复数:0
地方猪的机遇 在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但此后几年的增长幅度明显。去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平均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 而相对于保种的投入而言,这依然是杯水车薪。陈清明估计,对每个猪场而言,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保种经费需要保种单位自筹解决。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不过是为了保种而保种。”陈清明认为,如何加大地方猪种的市场开发力度、发挥出地方猪种的经济效益,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目前,我国地方猪种远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加上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导致地方猪种在商品猪市场上无法跟世界外来猪种匹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曾透露,我国种猪场长期处于不良循环状态,顶端核心种猪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 不过,近年来在地方猪种的市场化探索中,也不乏成功经验。 对早就不允许在六环内养猪的北京而言,北京黑猪也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尴尬。据陈清明回忆,在外来猪种风靡全国后,北京曾打算放弃北京黑猪的养育和保种。消息传出去后,遭到了陈清明等养猪学专家的反对。 后来,北京某猪场决定保种了80头;后来猪场改制迅速发展,如今光母猪就有1000头,一年能产出上万头北京黑猪,在北京已经开设了十数家北京黑猪肉专卖店。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陈生也以养猪出名,他创办的“壹号土猪”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了数百个专卖店,一年营业额达2个多亿。据陈生介绍,“壹号土猪”是在广西陆川猪种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四大名猪”之一的太湖猪进行二元杂交选育出来的土猪品种,其胴体瘦肉率提高到了45%以上,更为突出的是肌内脂肪含量为2%~3%左右,从而有效保证了肉质和口感。 上述实践应是地方猪种走向市场的有益探索。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依赖吃猪肉以补充营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油腻、高脂肪食物的警惕。在陈清明看来,这对地方猪种提出的要求是必须加大改良和选育方向的调整,在保持地方猪肉质优良特点的同时,通过选育等手段提高瘦肉率,以符合当下人们膳食结构的变迁。 与此同时,外来猪种在成为我国几乎全部的猪肉消费对象时,日益挑剔的“好吃者”们也对肉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陈清明的记忆中,“一家炖肉满街香”的记忆早已成为了过去,现在的猪肉越炖越硬、越来越不好吃已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今天吃到的“东坡肉”还是不是苏东坡当年吃过的“东坡肉”,没有多少人能准确回答。但地方猪种肉质好过外来猪种却是不少人的共识,“这就是地方猪种的机遇所在。”陈清明说。品种的保种经费约为40万元。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