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吸收养分可通过二条途径:一是根系吸收,二是叶面吸收。叶面施肥又称根外施(追)肥,根外施肥即通过叶面喷洒来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起到调节植物生长、补充所缺元素、防早衰和增加产量的作用。采取根外追肥可直接迅速地供给养分.避免养分被土壤吸附固定,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且用量少,适合于微肥的施用,增产效果显著。根外施肥是根系吸肥的重要补充。叶面施肥是补充和调节作物营养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根部吸收机能受到障碍,叶面施肥常能发挥特殊的效果。作物对微量营养元素需要的量少,在土壤中微量元素不是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叶面喷施能满足作物的需要。然而,作物对氮、磷、钾等大量元素需要量大,叶面喷施只能提供少量养分,无法满足作物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作物所需的养分,还应以根部施肥为主,叶面施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1、无机营养型叶面肥: 此类叶面肥中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较高,主要功能是为作物提供各种营养元素,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尤其是适宜于作物生长后期各种营养的补充。其特点是:吸收速度快,属速效肥料。但同化学肥料一样在植株体内残留较多。国家标准:微量元素单质之和≥10%或大量元素之和≥50%,微量元素和≥1%。常用的有磷酸二氢钾、稀土微肥、绿芬威、硼肥等。 2、调节型叶面肥: 此类叶面肥中含有调节植物生长的物质,如生长素、激素类等成分,主要功能是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等。适于植物生长前期、中期使用。其特点是:吸收速度快,残留有害物质较少。国家标准:调节剂+微量元素单质之和≥4%。 3、生物型叶面肥生等:以豆粕、农家肥等提取的有机物为载体加入活性微生物。此类肥料中含微生物体及代谢物,如氨基酸、核苷酸、核酸类物质。主要功能是刺激作物生长等,促进作物代谢,减轻和防止病虫害的发其特点是:肥效显著,基本无残留,多属绿色肥料,但吸收速度慢,喷施条件较苛刻且很多稳定性较差。 4、复合型叶面肥: 此类叶面肥种类繁多,复合混合形式多样。其功能有多种,一种叶面肥即可提供营养,又可刺激生长调控发育。 5、腐殖酸叶面肥:肥效期长,提高保护地地温,有效减少低温高湿常见生理性及病理性病害发生,腐植酸按其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和颜色可分为:黄腐植酸、棕腐植酸、黑腐植酸。黑腐植酸基本不溶于水、棕腐植酸微溶于水、黄腐植酸分子量小,易溶于水,可螯合矿质元素,其特点是:效果快,绿色、无公害等,倍受菜农们的亲睐。国家标准:腐殖酸含量≥8%,微量元素单质之和≥6%或腐殖酸含量≥8%,大量元素之和≥17%,微量元素和≥3%。 6、氨基酸叶面肥:它以氨基酸为主,并络合微肥,含有植物营养型生长调节剂和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叶面肥能促进根系生长,壮苗、健株、增强叶片的光合功能及作物的抗逆。抗病虫害能力,对多种作物均有较显著的增产效果。其特点是:氨基酸类肥料无毒、无公害不污染环境。国家标准:氨基酸含量≥8%(发酵法),≥10%(酶解法);微量元素单质之和≥2%。 叶面施肥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在作物生长初期,为促进其生长发育,应选择调节型叶面肥,若作物营养缺乏或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应选用营养型叶面肥。生产上常用于叶面喷施的化肥品种主要有尿素、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硫酸钾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 (二)喷施浓度要合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养分进入叶片的速度和数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浓度过高容易发生肥害,尤其是微量元素肥料,一般大中量元素(氮磷钾钙镁硫)使用浓度在500~600倍,微量元素铁、锰、锌500~1000倍,硼3000倍以上,铜、钼6000倍以上。 (三)喷施时间要适宜。叶面施肥时,湿润时间越长,叶片吸收养分越多,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保持叶片湿润时间在30~60分钟为宜,因此叶面施肥最好在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在有露水的早晨喷肥,会降低溶液的浓度,影响施肥的效果。雨天或雨前也不能进行叶面追肥,因为养分易被淋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若喷后3小时遇雨,待晴天时补喷一次,但浓度要适当降低。 (四)喷施要均匀、细致、周到。对准有效部位。叶面施肥要求雾滴细小,喷施均匀,尤其要注意喷洒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和叶的背面将肥着重喷施在植物的幼叶,功能叶片背面上,因为幼叶﹑功能叶片新陈代谢旺,叶片背面的气孔比上面多若干倍,能较快地吸收溶液中的养分从而提高养分利用率。只喷叶面不喷叶背,只喷老叶而忽略幼叶的做法是妥当的,那只会大大降低肥效。 (五)喷施次数不应过少,应有间隔。作物叶面追肥的浓度一般都较低,每次的吸收量是很少的,与作物的需求量相比要低得多。因此,叶面施肥的次数一般不应少于2~3次。同时,间隔期至少应在一周以上,喷洒次数不宜过多,防止造成为害。 (六)叶面肥混用要得当。叶面追肥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叶面肥合理混用,可节省喷洒时间和用工,其增产效果也会更加显著。但肥料混合后必须无不良反应或不降低肥效,否则达不到混用目的。另外,肥料混合时要注意溶液的浓度和酸碱度,一般情况下溶液pH值在7左右、中性条件下利于叶部吸收。 (七)在肥液中添加湿润剂。作物叶片上都有一层厚薄不一的角质层,溶液渗透比较困难,为此,可在叶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湿润剂,如中性肥皂,质量较好的洗涤剂等,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增加与叶片的接触面积,提高叶面追肥的效果。 (八)需要使用叶面肥的时期:1、遭遇病虫害时,使用叶面肥有利于提高植株抗病性;2、土壤偏酸、偏碱或盐度过高,不利于植株吸收营养的时候;3、盛果期;4、植株遭遇气害、热害或冻害以后,选择合适的时间使用叶面肥有利于缓解症状。 (九)最好不要使用叶面肥的时期:1、花期。花朵娇嫩,易受肥害;2、幼苗期;3、一天之中高温强光期。 植物叶面喷肥,具有用量少、见效快、肥效高、效果好等突出优势,近年来已得到广泛的推广与运用。但由于部分农户错误地认为,叶面喷肥就象给人补充营养,“有益无害、多多益善”,因而实际运用中存在随意选择肥料种类、随意加大肥料用量、随意确定喷肥时间、随意增加喷肥次数等问题,不仅影响到叶面喷肥的效果,有时甚至对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大量调查显示,对植物实施叶面喷肥,至少要讲究以下几点: 1、肥料种类:不少农户认为,无论什么肥料,只要“化得开”,都可以做叶面肥喷施,其实不然。例如有些挥发性很强的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喷施后遇高温会对作物造成伤害,就不能做叶面肥使用。另外,有些作物(如茶叶、烟叶、洋芋、柑橘)属忌氯植物,氯化钾、氯化钙等含氯化肥就不能在此类作物上喷施。此外,还需要看苗用肥:若作物生长缓慢,瘦弱、矮小,叶色发黄,属于缺氮,叶面喷肥应以氮为主,搭配少量磷、钾肥;反之,若植株叶大、嫩绿,节间长,氮素营养充足,叶面喷肥就应改为以磷、钾肥为主,不能一成不变。 2、肥液浓度:有的农户认为,肥液浓度大一点,喷肥效果要好一些。但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肥料耐受能力有很大差别。肥液浓度过高,常常会造成肥害烧叶。尤其是温度较高时对植物叶面喷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原则上应把握“就低不就高”。另外,在植物苗期,叶片组织幼嫩,喷肥的浓度要适当低一些;中、后期喷施的浓度可适当高一些;农作物生长正常时,浓度应低一些,出现脱肥缺素症时,浓度要适当高一些;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浓度宜低一些,喷施常量元素肥料浓度可适当高一些;喷施双子叶植物,浓度要适当低一些;喷施单子叶植物,浓度可适当高一些。不同叶面肥,喷施浓度一般为:尿素0.5%—2.0%,过磷酸钙1%—5%,磷酸二氢钾0.2%—0.5%,硼酸0.1%—0.5%,钼酸胺0.02%—0.05%,硫酸锌0.05%—0.2%。 3、喷肥时间:有的农户认为,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时间都可以实施叶面喷肥,其实不然。从喷肥时期上讲,一般应当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后期叶面积较大时喷肥,效果最好。在植物叶面积较小时喷肥,不仅肥液浪费多,而且效果也不太理想。另外,不同植物、不同肥料叶面喷肥适宜时期也有一定差异。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宜在孕穗、扬花、灌浆期喷肥。大豆、花生、蚕豆、菜豆等豆类作物,宜在开花、结荚期喷肥。棉花宜在花铃期喷肥。钼肥宜在植物开花前喷施。硼肥和锌肥则宜在植物初花期喷施效果最好。从喷肥时间上讲,应在无风的阴天或晴天上午叶面露水干后,避开烈日高温时段早晚喷施。若喷肥时叶片上有水珠或露珠,会降低肥液浓度,达不到施肥效果。若在烈日高温时喷肥,空气湿度小,不仅肥液挥发浪费多,而且肥液喷施后很快变干,叶片难以吸收,会使肥料利用率降低,有时还会因叶片上的肥液水分蒸发过快、浓度迅速增高造成“烧叶”。 4、喷施次数:不少农户认为,叶面喷肥的次数越多越好。事实上,生育期短的植物,一般喷施1—2次即可。生育期长的植物,可喷2—3次。而且每次喷施时间上,一般应间隔7--10天以上。对微量元素肥料,喷施次数不可过多,浓度不可过大,否则不仅起不到增产效果,反而会造成植物微量元素中毒。 除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注意一是叶面肥量虽少,但必须充分溶解并搅匀才能喷施,二是植物叶背面角质少、气孔多,易于吸收,因此叶面喷肥应以叶背为主,叶面为辅;三是有的叶面肥可以与肥料或农药混用,但也有许多不能随意混用,否则会影响肥效与药效,有时还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