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986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4-8-13 22: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阳原县小关村兴农养羊合作社为个案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2007年底的2.6万户激增到2012年6月底的60万户,五年间增长了23倍,创造了世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史上的奇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一方面改变了农民的经营方式和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合作社自身的制度安排问题。本文将以河北省阳原县小关村兴农养羊专业合作社为个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提出对策,以抛砖引玉。
  一、小关村的经验
  阳原县辛堡乡小关村是位于阳原县最东南的一个小村,地势平坦,总面积4650亩,全村共188户547人。总体来说,该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土地贫瘠,农业种植、养殖品种单一,产量低而不稳。到2011年底,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2012年,全省开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小关村成为河北省科技厅下属知识产权局的帮扶村,由知识产权局工作组发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建立了“兴农养羊专业合作社”,省知识产权局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如此,小关村近年来还抓住了国家、省、市、县的一系列好政策,如扶贫攻坚计划、生态文明村建设、幸福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村村通”工程等,获得了较多补贴,这些为养羊合作社的成立奠定了经济和组织基础。
  2012年兴农养羊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一期工程,占地40亩的集中养殖区建成,年终以出栏肉羊3800只,实现利润30多万元的骄人成绩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归结其成果,主要可概况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经济层面
  首先,提高了村民收入。就2012年来说,共出栏肉羊3800只,实现利润3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元,占村民生产总收入的30%。其次,创新了农村经济运行方式。合作社采用股份合作模式,股权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持有,每股5000元。集体股:整合村集体资产115.5万元认购230股,作为合作社的原始股份;补贴股:村集体出资50万元作为本村农户入社购股补贴,其中五保户每户补贴5000元,低保户每户补贴4000元,其余每户补贴2000元,每户限购1股;创业股:此股份不享受补贴,每加购一股加收6%(300元)作为全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单个农户参股上限不得超过80股,同时合作社还接受肉羊等实物折价入股。这套模式的运用,是对传统农村经济运行方式的创新。再次,整合了农村资源,实现了规模效益。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规避了个体经营风险。
  (二)政治层面
  小关村养羊合作社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制定了“社员大会负责决策、理事会负责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的运行机制。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对社员大会负责,设理事长1名,理事6名。监事会设监事长1名,监事4名,主要由小股东组成,代表全体成员监督检查理事会工作。从政治层面来讲,其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扩大了农民政治参与。其次,拓展了农村公共空间,培育了公共精神。合作社是村民的联合组织,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观察和学习别人的机会,是人们一条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并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集体的决策与自身密切相关,促使人们形成集体意识,促进了社会的整合。
  (三)社会层面
  首先,维护了村庄社会稳定。入社农民全心全意进行生产经营,村民中各种矛盾与纠纷明显减少。2012年以来,全村不仅没有出现民事案件以及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和上访,而且连小偷小摸现象也没有出现。其次,美化了乡村环境,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合作社的成立,使村民成为一个联系更为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大家自觉倡导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村民单门独户过日子的局面,互助友爱的文明新风得到弘扬。合作社的建立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每年拿出收益的1%作为公益基金,发展村公共事业与社会福利。现在小关村摆置了垃圾筒、种植了垂柳、安装了路灯、粉刷了墙壁,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小关村兴农养羊合作社的建立,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上述各个层面的突破,但仍然凸显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通病。 (一)偏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这就是说,合作社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合作社围绕成员服务为目标,在市场上开展营利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合作社是成员互助性组织,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合作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合作社的最终收益是基于成员对合作社的利用,按照成员的交易额比例向成员返还盈余,而不是按股分红。另外,作为经济民主组织,其成员不论生产规模或出资额大小,人人地位平等,在成员大会上各享有一票基本表决权。这也是专业合作社区别于公司一股一票制之处。西方国家的合作社一般都对股金红利以及个人和组织的投票权进行严格的限制,防止绝对控股社员以及少数社员合谋控制合作社的情况出现。
  前文介绍了小关村兴农养羊合作社的入股方式,社员按持股数在社员大会中享有相应表决权,收益方式是按股分红。这种经营方式事实上已经偏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更倾向于公司。尽管该合作社章程规定单个农户参股上限不得超过80股,但出现了大约7家大股东,最多一户占有60多股。西方国家禁止的事很可能在小关村发生。另外,在运行中,“合作社”与“公司”的优势如果不能彰显出来,这种不伦不类的经济组织能够持久并获得成功,目前尚无典范。 (二)“克里斯玛型”领导人问题
  小关村养羊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得益于上级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村支书李玉喜的个人感召力。李玉喜是省优秀共产党员,远近闻名的大好人,小关村能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文明村无不凝聚了他个人的心血。这就是马克思•韦伯意义上的“克里斯玛型”领导人。在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出现的“农村精英”,凭借自己占有的社会资本,成为推动合作社成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中央提出“五个好”,非常重视带头人的作用,但若仅凭个人感召力,这种发展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就有一部分村民对合作社持观望态度。这包含了如下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那么合作社章程和运行规则就基本能够执行下去,制度化实现以后,就算李玉喜卸任了,合作社长期存在和发展可能性也极大。第二,当前该合作社每只羊所获平均利润低于个人规模化养殖(当前该合作社每只羊平均利润为70—80元,而同样是阳原县某些私人养殖场每只羊平均利润则在100-200元左右),这种被动趋势若不能尽快扭转,那么表面上看似严密的制度设计则一定会流于形式。这样李玉喜是否在任则和合作社的生存形成直接关系。
  (三)双层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关兴农养羊合作社已将一大部分养殖区分配给部分大股东直接管理,由此,合作社原来的委托—代理关系就转变为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即所有股东委托合作社,合作社又委托大股东代理,委托—代理关系链条越长,越难以进行监督,从而越容易使代理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进而越容易伤害小股东的利益。而单个小股东对核心社员进行监督成本较高,因此极易产生“搭便车”现象,特别是五保户和低保户,本来入股就没有付出或付出很低的成本,合作社就算赔钱也与其关系不大,监督的积极性就更低了。这样一来,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四)集体合作主义与计划经济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于政府的、自治性的、自负盈亏的互助经济组织,其成立的目的是实现规模经济,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小关村的实践中,合作社却轻车熟路地带有说不清的味道。集体合作主义本为促进社员增收,结果却成为负担。有能力或近乎有能力开展私人养殖的社员就可能逐渐游离出去而使之解体。
  三、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对策思考
  单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对策,对于小关村兴农养羊合作社当前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本文有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严格按合作社法执行
  在合作社的设立和运行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七条、第二十六条对选举及表决都有详细规定,严格执行法定的表决机制,是完善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经之路。若更多地依赖于能人治理,那么这种治理结构的可持续性就值得怀疑。所以,应当健全决策程序,真正落实社员一人一票原则,提高社员对合作社事务决策的影响力。此外,理事会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也需考虑吸纳普通农民社员进入理事会,以增强理事会的代表性。
  此外,还应严格执法,坚决杜绝翻牌性质的“假合作社”,防止其成为获取国家财政项目、资金和税收的工具,防止一些一成立就进入“休眠”期的合作社出现。
  在盈利分配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条规定:“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合作社的盈余,除了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要根据社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
  (二)延长合作社产业链条
  就小关村兴农养羊合作社来说,产业链过短也是影响其利润的直接原因。完善的产业链应当是从肥羊的育种到养殖到屠宰再到市场,而目前只是买入育肥羊经三四个月的养殖便送由他地屠宰场宰杀,产业链就此截断,很大一部分利润被他地分割。当前与该合作社合作的怀安县某屠宰场,能够将羊头、蹄、羊杂、羊皮等一大部分利润收入囊中,这些利润相加大概在100多元/只,远高于养殖。羊的价格也由这些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屠宰场(很大一部分带有黑社会性质)制定,养殖合作社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要想延长产业链条,相关的配套措施就必须跟上,如屠宰场、肉食加工厂、贮藏库的建设,运输,市场销售渠道的拓展等等,小关村仅凭育肥羊单一项目是难以长期、快速、健康发展的。
  (三)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社员素质
  当前绝大部分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缺钱,二是缺人。人才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其产销服务能力,是带动社员、辐射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关村现实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合作社。第二,充分利用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和“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送出培训或引进该计划人才,缓解合作社缺人现象。
  (四)加大外部力量支持
  中央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合作社很多优惠,与此同时,2012年张家口市政府对合作社补贴400多万元,阳原县政府对合作社补贴也超过150万元。不扶持,合作社很难发展起来,完全躺在政府扶持的怀抱中则更不行。地方对合作社的扶持不仅应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与考核,还应建立优先扶持的合作社名录,形成一个资源平台或数据库,方便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有效选取最应扶持的合作社。
  (五)尽快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合作社应该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与其他经济组织(如公司、合作社和农户等)结成更紧密的关系,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进而共同发展。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个别先进地区甚至还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期货”的合作模式,使农业发展由初级的传统农业和中级的订单农业进入高级阶段——期货农业。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结合必须以自主资源为原则,自下而上地形成,切不可自上而下地拉郎配,搞行政强制,搞成官办性质。
  (六)不断加强社会规范建设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尚处在完善过程中,应当借鉴合作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方面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执法检查,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重视非正式规范的约束作用,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舆论导向,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道德底线,合作互助、包容互惠的风俗习惯等润物无声地浸润到合作社的每一位社员心中,形成比正式制度更具韧性的软约束。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