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资未来十年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5970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4-9-10 09: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农业劳动力将大量减少,迎接农业规模化的狂风暴雨。未来的 10-15 年,我国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下滑,将为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带来极大提升。2011 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约为 3.94 亿,2025 和 2030 年将分别下降到 1.19 亿人和 0.79 亿。种植业劳动力下降速度将更快,将从 2011 年的 3.16 亿下降到 2025 和 2030 年的 0.67 亿和 0.32 亿。另外,未来农村年轻劳动力将迅速减少,到 2025 年 49-64岁的农村劳动者占比将达到 70%,只剩下 30%年富力强的劳动者。每个男性年轻劳动力 2025 年占有耕地 180 亩,2030 年占有 374 亩。对过去缓慢进行的农业规模化而言,未来 10-15 年可以“狂风暴雨般的变化”来形容!

  ●农村人口现状具备劳动力大量减少的条件。1、当前农村户籍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严重,少儿比例较低,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2、农村人口中常住比例低,而且年龄越低的农村劳动力在家常住的比例越小,导致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3、常住人口中性别比例失调,女性更多。

  ●人口老龄化带来农村年轻劳动力整体减少。以 2011 年存在的所有农村户籍人口向未来推算,这部分人口能够产生的劳动力数量将在 2014 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年轻劳动力占比将不断下降,年轻劳动力以更快的速度减少。

  ●经济和政策双轮驱动加快农村劳动人口转移。1、户改将全面实施,土改也有乐观预期,政策的改革将助力人口更顺畅地转移。2、未来劳动力工资还将上涨,人口城市化有持续的经济动力。在劳动力迁移顺畅的情况下,2011-2025 年还可以从农村人口中产生劳动力的数量约为 1.64 亿人,年均 1173 万人,远远低于过去 2100-2800 万人的平均水平。

  ●规模化助推农业产业链变革。1、随着劳动力不断离开,农业生产将趋向“物质化、服务化”,特别是未来农业服务的需求空间很大,关注已经初步构建了完善的包括畜牧产业链和种植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北农;2、农民的大量转移将打破规模化生产不占优势或无法生产这种状态,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先行的公司具有天然优势。3、农业生产方式将更趋科学化、精细化将使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农业上市公司中关注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大北农、天邦股份、海大集团、通威股份、金宇集团、瑞普生物;4、以规模化进程较快的畜禽养殖为参考,我们认为随着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以及土地市场不断健全,未来这种产业链融合的情况也会在种植业中慢慢铺开,关注在这方面领先的或者有发展优势的北大荒、亚盛集团、雏鹰农牧、牧原股份、新五丰、圣农发展等,主营业务即将转型为粮食种植和销售的步森股份值得关注;另外,关注已经拥有完善的物流和分销能力并向上游种植寻求拓展的象屿股份。

  ●风险提示: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

  经济和政策双轮驱动加快农村劳动人口转移
  农村劳动人口迁移的动因:经济驱动、政策影响
  农村常住劳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在农村常住劳动力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劳动力约占 80%,其中常住农村但是兼业的农业劳动力占 58%。农村兼业的劳动力一般在农业生产之外还顺带做一些建筑手工、小生意或者在家附近工厂上班,一般来说季节性特别强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这种兼业,比如大田粮食作物的生产。

 三农关注

  农村常住劳动力中非农业劳动人口占比 10.8%,这部分人主要是位于农村的科、教、文、卫、政府等部门人员或者农村工工厂里面的从业者。无业人员占农村常住劳动力的比例为 8%,从这部分人的年龄结构来看,他们主要是年轻人(16-25岁)和年纪较大的(56-65岁),年轻人可能处于读书和找工作阶段,而年龄较大的可能是已经实质上不能参加劳动的那一批。

  在农村纯粹务农的劳动人口中,36 岁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特别是 46 岁以上的占了近 60%。对于这部分纯粹务农的农村人口,未来他们向外迁移的动力来自于迁入城市的收益和留在农村收益的对比:

  迁入城市的收益:城市物质收益(工资收入+更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生活成本)+农村财产(农村土地租金--永久失去农村土地的风险)+情感收益(离迁入城市的子女更近)。

  留在农村的收益:农村物质收益(务农收入-生活成本)。

  特别地,这部分纯粹务农的人口中年龄偏大的占比较高,未来因情感需求而存在迁移意向的会占有一部分,而对于那些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则更多取决于城乡物质收益和土地得失的对比,主要包括两部分:1、城市工资收入和务农收入的对比;2、农村土地财产的租金及得失预期,如果收益对比强烈,农村常住人口也会选择迁移城市。

 三农关注

  在农村兼业的劳动人口中,36 岁以上的仍占了绝大多数,但比例已经有不小的下降。这部分人口中年轻人依然占比很小,但年富力强的中年是绝对主力,36-55 岁的人口占比达到 58%。农村兼业劳动力迁入城市和留在农村收益的对比如下:

  迁入城市的收益:城市物质收益(工资收入+更好的生活服务设施--生活成本+农村财产(农村土地租金--永久失去农村土地的风险)+情感收益(离迁入城市的子女更近)。
留在农村的收益:农村物质收益(务农收入+兼业收入-生活成本)+农村财产(保留住土地承包经营权)--情感损失(离子女非常远)。

  这部分兼业人口未来的迁移与否,其背后的动力和完全务农的人口差不多,不同之处就在于兼业的收入这块。

 三农关注

  当前农村流动劳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农村流动人口是指除了常住人口和已经迁移之外的人口,包括在家居住时间为 6-10 个月、 3-6 个月和小于 3 个月三种情况的人口。在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居住时间小于 3 个月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农村流动劳动人口绝大部分的生活时间是在城市里面的。

 三农关注

  在农村流动劳动人口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特别是 16-35岁之间的占比接近 62%,再加上 36-45 岁的,占比超过 80%。

  农村流动人口可分为三类:

  1、夫妻一方平时在家照看农作物,待农忙时另一方回农村栽培和收获;
  2、农作物平时由年迈的家中老年人照看,待农忙时劳动力回家栽培和收获。
  3、较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为了孩子的上学教育等问题,夫妻一方在农村照顾孩子加务农,另外一方到城市里打工,或者孩子交给长辈照顾,夫妻双发都出去打工的成为流动人口。

  第一种情况,留在农村的那一方面临的选择就是前面提到的农村常住务农或兼业劳动力的选择问题,而流动的这一方会根据另一半的选择而继续流动和完全迁移。

  第二种情况,家中老年人对农作物的照看能力是不断下降的,当老人去世时,他们会像常住劳动力那样面临相同选择,但是他们的根基在城市,完全迁移的可能性大;

  第三种情况,年轻劳动力在城市的谋生能力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他们流动的主要原因,不然完全可以把土地交给父母或者亲朋好友经营而彻底生活在城市。

 三农关注

  影响未来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是经济动力和政策影响

  分析完各类人口未来的迁移动力后,总结前面两部分内容,刨除情感因素,未来农民是否愿意迁居城市的驱动力:

  =迁入城市的收益--留在农村的收益+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工资收入-务农收入)+(城市更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生活成本增加)+农村土地财产问题(农村土地租金--永久失去农村土地的风险)+子女教育问题

  从上面对各类农村人口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经济发展自身带来的人口转移推力外,政策和人为的因素对过去的城乡人口变迁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未来这种影响如何变化要看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的程度。

  分析上面等式的右边:

  1、城市工资收入和务农收入的对比优势未来是扩大还是缩小??这就要看未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不会超过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

  2、城市本身就拥有更加更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比如医疗条件更好,购物、公园等休闲娱乐设施更丰富等,这是一直会存在的吸引力;当然,进入城市也意味着更高的生活成本,比如更高的就医成本和物价。当然,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不仅仅是经济本身的,更有政策和人为的因素增加了农民进城的生活成本,这就需要看户籍制度改革进展。

  3、农村土地财产问题中的土地租金以及离开农村后是否有永久失去农村土地的问题,依赖于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

  4、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有赖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

  户籍制度的阻隔有望不断消除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对立,导致我国经济因资源、人才、人力无法按社会的需求和运行规律协调发展、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国务院于今年 7 月 30 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创新人口管理、要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等内容,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一句话概括,《意见》出台的目的就是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地融入到城市化的进程中。对于农民来说,《意见》中提出的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和创新人口管理都只是技术性问题,真正能让农民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融入到城市化中去的是在城里生活要有保障,现有农村的财产不会被剥夺,前者的解决办法是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后者的解决办法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望得到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将扩大,农民进城后有望获得同等市民待遇,生活成本不会有不公平的提升;另外,户籍制度改革也有望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难题,促进人口的转移。

  土地制度的牵绊有望不断打破
  当前土地制度使农民城市化多了后顾之忧

  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保障,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民迁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某著名经济学家断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和土地制度有关”,人口的流动问题当然在其中。当前土地制度对于农民城市化的阻碍包括三个方面:

  1、制度性地对农民的建设用地财产进行剥夺或压价,而在城市中又制造着高房价,农民面临又一次的财产“剪刀差”,农民进城成本极高;

  2、土地生产资料(承包地)的产权不清晰,也不稳定,彻底离开农民面临土地经营权被剥夺的风险;

  3、而由于产权不清,农地流转市场无法建立或者流转价格不能反应真正的市场供求,农民农地无法流转或者流转意愿低。

  土改发展方向的展望

  土地制度各个方面未来怎么改?这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土地制度作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一项非常基本的制度安排,影响广泛,其改革将涉及很多外部条件的跟进,例如基层民主、户籍制度、财税体制、城乡规划、国资管理、农业补贴、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有很多款法律法规需要变化,甚至需要对《宪法》一些条款进行修订。

  作为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力度确实不易判断,我们曾在《土改向何处去?——基于政策、试点经验以及逻辑推导的展望》这篇深度报告中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对未来土改方向做了一个情景分析。基于当时的情况,我们将土改分为“有可能的状态”和“较为彻底的状态”。

  ……

  劳动力价格继续上行,人口转移的经济动力足
  2011 年之前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 2100-2800 万

  从上面的农村人口在家居住时间分布来看,非农村常住劳动人口基本上把全部的劳动时间都放在了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从产业上来讲,这部分人口实际上已经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了,尽管他们还占着农村的生产资料。不过,这部分劳动人口从农村迁移出来并不会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大的影响。

  2011 年,农村户籍人口为 8.8 亿,不在农村常住的年龄大于 15 岁人口占 48%,也就是说在 2011 年这个时点,4.2 亿的农村户籍成年人3是流动状态或者在城市居住,这些人口绝大多数目前是在城市从事劳动的人口或者曾经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人口。

  ……

  规模化助推农业产业链变革

  在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发生的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规模化的提升和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反而是农村面貌更加凋敝,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

  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大龄劳力、妇女、少量青壮年以及在农村城市两边跑的流动人口承担了生产的任务,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另外,常住劳动力中劳动能力较差的人数占大多数,这样的劳动力结构也是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及现代化水平提升的。

  未来,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农村人口的大幅度降低将使农业规模化突飞猛进,规模化之后的农业在生产方式、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农业生产将趋向“物质化、服务化”

  从当前的劳动力价格走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已经不存在冗余,也就是说在当前农业生产方式下,这些劳动力是需要的。而未来随着劳动力不断离开农业,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用更多的物质和服务投入替代目前投入的劳动力。

 三农关注

  一般来说,种植业中劳动投入比例相对较高,而畜牧业和渔业中由于已经需要大量的物质和服务的投入,劳动投入的比较较低。

  从整个农业来看,假定除劳动投入和物质服务投入之外的其他投入和利润占产值的比例固定,那么随着劳动力投入的不断降低,物质服务的投入将不断增加。

  也就是说未来农业的物质服务投入增速将高于总产值的增速。过去 10 年农业总产值的增速为 12.5%,假设 2011-2025年复合增速为 8%的话,那么农业物质服务投入的增速为 10.7%。

  ……

  规模化为持续规模化提供原始加速

  传统农业是农民家庭生活与农业生产的高度结合,农业生产中的很多成本是隐性的,所以在极其分散的农业经济中进行规模化经营并不具备成本上的优势。在规模化生产其他方面优势(比如食品安全的保障)发挥不出来的情况下,规模化生产相对传统农户生产方式并不占优,或无法生存。

  农民的大量转移将打破这种状态。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农业各子行业中,畜牧业的规模化起步最早,目前也是规模化程度最高的。我们以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驱动力来进行类比。

  ……

  生产更趋科学化和精细化,农资行业集中度提升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农民的产业专注程度将不断提高。对于种植业大户来说,农作物的收益将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会对如何提高收益降低成本将非常关注。对于专业养殖户和小型养殖场来说,养殖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他们对养殖的经济效益非常敏感,从而对成本收益非常关注。

  如果劳动力的减少将是农业生产中物质和服务的投入不断增长的话,那么这种对成本收益的关注将使农业生产方式更趋科学化和精细化。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和精细化将对生产资料和服务的供给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在这种趋势下,种业、化肥、饲料、动物疫苗等行业内具有产品质量优势以及服务能力更强的公司未来将有巨大发展前景,农业上市公司中关注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大北农、天邦股份、海大集团、通威股份、瑞普生物等。

  我们以种植业规模化程度提升对种子行业提出更高要求来进行类比。

  未来种子要更适应机械化操作

  大规模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带来的是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机械化代替劳动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我国主要耕地区域都是低海拔的平原,也很适合机械化操作。截止到 2012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0 亿千瓦以上,拖拉机 2282 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 3844 万部,农业机械化投入达 980 多亿。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得具有株高一致、果位适中、株型紧凑、生育期和成熟期一致、抗倒伏、抗落粒等适应机械化种植特点的种子在未来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三农关注

  种子高产、稳产和优质将更受用户重视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对种子的产量更为看重。普通农户种子亩产增加 1%带来的利润是很微薄的,但是对于一个大规模经营的农场来说,由于种植面积基数大,亩产的增加带来的是整体利润绝对值的大幅增加。除此之外,种子还需要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的推广地区,面对各类环境条件变化,总是能保持高产量水平,即种子需要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种植业需要更好的田间管理服务

  在服务式营销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的作用只能体现在提高客户粘性上,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种子企业的服务式营销有望升级为对种植户的土地经营管理综合服务。这种综合服务,实际上是种子企业以品种推广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套的田间管理方案,并将方案分解实施的过程。

  也许,田间管理综合服务商不一定就是种子企业,但种子企业有成为这类服务商的天然优势与可能,因为种子企业掌握着产品市场份额内“良种、良法、良态”的大数据,最有能力组织、优化整个田间管理全要素的供应链。

  规模化种植对于种子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将使得行业内具备更好产品储备、研发能力更强以及有更完善田间管理能力的种子企业突显出来,从而使出现良性发展的趋势。

  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将更高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是及其分散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也非常低,规模化程度与产业化组织化互相制约。原因在前面提到过: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大环境里,产业化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很难获得规模效应,当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其他优势发挥不出来的时候,产业化没有存在的空间。另外,在生产分散的情况下,全产业链的把控成本也将非常高,这将极大地阻碍产业化的推进。

  不过,在农业的细分行业内,产业化经营已经较为成熟或者快速发展,比如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生猪产业链。在生猪产业链规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产业链整合的基础就具备了。

  我们以猪肉产业链来看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情况:
  猪肉产业链一体化蓬勃发展

  生猪产业链中,产业链中的养殖、屠宰加工、终端销售各个环节一体化趋势明显,在生产端,企业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兴建养殖产能,也可以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将分散的中小型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更大规模的产品供给;再配合屠宰加工和终端销售,整个产业链就被串了起来。

  我国猪肉供应产业链开始不断整合

  近几年,我国猪肉供应链的一体化趋势明显,生猪养殖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纷纷宣布投入巨资进入养殖领域,而生猪养殖行业也渐渐从生猪养殖拓展到上游的饲料生产和粮食购销,下游拓展到屠宰和终端零售。

  进入生猪养殖和食品加工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包括新希望、正邦集团、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天邦股份、唐人神集团、正大集团、艾格菲、百世腾等。进入生猪养殖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双汇集团、雨润集团、金锣集团、河南众品、山东龙大、上海梅林等。

 三农关注

  生猪养殖企业也不甘示弱,也在不断拓展产业链条。

  生猪养殖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其实行产业链式经营,从上游的饲料原材料采购、饲料及动物保健品的生产、农牧设备的生产到下游的食品加工、有机肥料生产等,基本上牵连到畜牧产业链的行业,企业都有涉及,且公司生产发展所需的饲料、药物、疫苗等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不过公司往下游的拓展力度还比较小,目前公司只有 10 万头的生猪屠宰加工基地,猪源来自完全受控的定点供港澳注册养殖猪场。相对于超过 800 万头的年肥猪出栏量来说,温氏屠宰比例还很小。

  生猪养殖的其他大型企业如雏鹰农牧、牧原食品、新五丰、大康牧业等养殖龙头也纷纷加大上下游的布局力度,从上游粮食购销、饲料生产到下游有机肥生产、屠宰以及食品价格和终端销售都在不断布局。

 三农关注
 三农关注

  猪肉产业链的整合背后有着强烈的驱动力

  养殖向屠宰加工拓展:

  1、 养殖向屠宰和销售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营销渠道及市场波动的风险。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进入日常消费品领域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周期性的风险;养殖企业有了屠宰能力之后,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可以将猪肉冷冻,待市场回暖时再出售。

  2、从美国猪肉产业链的价值链分布来看,零售环节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大,而养殖和批发环节的获利空间一直没有增长且波动剧烈。生猪养殖企业进入销售终端,打造全产业链,可以在未来占有产业链上更多的价值。

 三农关注

  屠宰加工企业向养猪拓展:

  1、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会影响到屠宰加工企业的开工情况,影响经营业绩;
  2、当食品加工企业需要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开发独特口味的猪肉时,对上游养殖的控制也显得非常必要;
  3、当终端消费者对猪肉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时,屠宰和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可靠的追溯机制保证生猪来源的安全性。总之,食品加工企业向生猪养殖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生猪肉类产品原料生产及上游供给各种风险。

  未来或可看到粮食产业链一体化的推进

  以规模化进程较快的生猪养殖为参考,我们认为随着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以及土地市场不断健全,未来这种产业链融合的情况会在种植业中慢慢铺开,粮食也将更多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粮食生产成为“有品牌”的活动。

  当然,与生猪养殖行业已经形成较高规模化程度不同,种植业目前目前仍然非常分散,从种植端向市场端延伸的难度很大,更有可能的是拥有市场和渠道资源的下游企业向粮食的生产环节延伸,这种延伸的形式也有两种:

  资本“下乡”与土地结合,公司通过大面积流转土地进行农作物种植,配套初加工或者深加工,最后形成最终的产品与消费者见面。

  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将中小型规模化的种植户集合成大规模的原料供给商,公司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提出生产规范以及提供种植指导。

  重点关注在产业链一体化方面有储备或有优势的企业

  农业上市公司中,已经开启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或者规模化领先的种植企业和养殖企业在未来的产业链整合中有先发优势,关注*st 大荒、亚盛集团、雏鹰农牧、牧原股份、新五丰、天邦股份、圣农发展等。

  主营业务即将转型为粮食种植和销售的步森股份值得关注。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主体将是康华农业,该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优质水稻等农作物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以及自产优质稻谷等农产品销售。公司生产基地的土地来自于农民土地的流转,公司自 2008 年成立后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周边的临桂县、平乐县、灌阳县、全州县和灵川县,与这些县的土地承包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共计流转土地 13.25 万亩。随着种植业规模化的加快,公司的经营增长空间将不断放大。

  另外,关注已经拥有完善的物流和分销能力并向上游种植寻求拓展的象屿股份。象屿股份欲通过控股子公司象屿农产与黑龙江依安当地及周边种植大户、各类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主要合作种植品种为玉米)。公司欲建设“综合化种植服务平台”,该平台将通过订单农业、合作种植、下游集采等多种粮食产销合作模式,向种植合作方提供包括资金、种、肥、农机、技术服务、保险等系列综合服务,实现利益共享。
我们都是好样的!本内容来自中国农资联盟农资论坛www.nongzi100.com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