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基腐病什么原因造成的?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585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5-8-1 16: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玉米茎基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
   发病原因: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而发病重。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麦田套种玉米的发病时间介于两者之间。
   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接种试验表明:接种禾谷镰刀菌高湿、中湿两个处理发病率均为35.71%,低湿发病率为21.43%;串珠镰刀菌处理的中湿、低湿发病率均为14.28%,高湿处理发病率为0。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因此,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品种间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一般株型平展的比紧凑的发病重,植株高大的比矮小的发病重。从河西走廊夏玉米与春玉米的抗性调查看,夏玉米较春玉米抗病性强,如中玉5号、京垦109、京垦108、科早3号等较中单8号、农3527、农大3138、高油115等发病率低,病情指数低,抗病性强。
   应采取综合防治:1.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近几年选育的抗病自交系有获白、吉815、870、337、Va35、冀524、保102、沈219、承191和京系01等。2.选用拌种剂进行拌种。专家推荐使用沃普600g/升拌种剂,有效防治茎基腐病,调节生长,增加产量26%以上。3.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对制种玉米在抽雄时及时将发病雌雄株拔除。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发病株,集中烧毁或结合深翻土地而深埋。 4.轮作:实行玉米与其它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马铃薯、蔬菜作物实行2~3年轮作。5.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磷氮肥配合使用。
 肥料论坛 forum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