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649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5-9-25 1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水十条”明确规定,要“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小”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明确环保要求,新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相关环保要求。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要利用现有沟、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在缺水地区试行退地减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由此可见,在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农药、农肥、农机等农资行业发展必然有一个产业转型的阵痛期。根据“水十条”的要求,结合现阶段重点农资行业现状,笔者认为,农资环节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药方面:
1.小型农药生产企业转型困难。农药是影响水体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不容否定。农药的生产环节对某一区域环境的影响更加集中,而小型农药生产企业由于应对能力、转型能力和生产经营的依赖性等问题,短期内转型比较困难。特别是“水十条”明确规定属于取缔的范畴,在这种局势之下,当重组无望,升级困难,转型难以找到适合途径的前提下,难免不采取放任的态度。而采取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埋下了产生社会问题的隐患,对农药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搬迁改制后的残留及遗留问题多,难消除。一般农药企业都伴水而建,特别是一些小型农药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条件、生产能力和污染处置能力等问题更是如此。在这种前提下,即使是一些企业关停并转或者取缔后,其设备、生产环节对厂区或者厂区周边的已经产生的影响和残留短期内根本无法消除,一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依然存在,对土壤、水体包括大气的影响缺乏后期治理机制,造成企业走了、污染没走的局面。

3.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要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有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供应市场,满足农产品生产的需求。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农药的,关键是使用什么样的农药,这才是现实问题。然而,现在的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产品并不多,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农药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供应市场。

4.社会层面农药标准化意识淡,影响农药工业发展。由于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差异,有些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植保环节并不是很清楚,有病治病,有虫治虫等用药的理念依然存在,农药施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处于“跟风”状态。这种状态,使农药的过度施用,滥用、错用、乱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但达不到用药效果,而且还给品牌农药的应用带来不良影响。

5.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新型植保方式受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条件和风险等方面影响,技术推广阻力重重。降低农药使用量、推广应用农药新产品、保证植保效果,最好的措施就是实行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然而,目前推行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措施,一家一户的农地经营体制和农地的分散经营无疑是较大的体制性障碍。有的农户对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缺乏必要的认识,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加之现在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也并不很完备,技术也不是很成熟,在操作和防控过程中还存在着防治效果的问题,影响农户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

6.产业发展与农药营销的完全对接存在障碍。农药始终是为农业产业服务的,有什么样的产业,才有什么样的农药需求;是什么样的农地经营方式,则需要什么样的植保方式与之配套。只有当产业与农药营销有效对接,农药营销才可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今,产业的发展与农药的生产和营销,并没有完全对接。对未来农药的市场需求,农药生产企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作出判断,很难根据产业发展的方向来作出更接近实际的判断。

二、农肥方面:
1.专用肥、有机肥、复合肥等与农作物生产相衔接程度高的农肥科研、生产及推广还需加力。农地和水体污染,农地地力变化、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无外乎农地经营理念错位(掠夺式经营)、农肥应用不当、耕作技术不成熟等。这里的农肥应用不当,实际上就是那些专用肥、有机肥、复合肥等与农作物生产相衔接程度高、能够有效改善地力条件的农肥应用不足,那些传统的化肥和无机肥却被普遍应用。大家都知道,化肥见效快,但利用率并不高,对土壤也有破坏。而之所以出现化肥当家,主要是化肥之外的其它农肥无论是科研、生产还是应用推广上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多的情况下,简单的化肥施用也很省事。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力量有限。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针对性非常强的施肥技术,需要从土壤的条件、对肥料的适应性、肥料配制、农产品的品种选择以及肥料的营销和技术应用等各个环节的配套,才能真正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这一技术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力量作为保障,需要农技部门、农肥生产厂家、科研机构、流通环节、农户或者农产品生产主体多方面的联动。但是,光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包括生产厂家)真正做到精准施肥,技术力量就难以满足,厂家的供应能力也有限。

3.地下农肥生产加工情况出现,肥料标准缺失,监管困难。由于肥料产品的特殊性,肥效并不能通过肥料本身完全反应出来,所以,一种肥料是不是符合标准,其实在农户当中没有评判的标准,在流通环节更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真正是不是有效果,还需要通过生产才能得以验证。正因为是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对于肥料生产的监管也是相对困难的。现在,有些合作社自己弄些原料通过堆沤或者加工向当地销售,由于价格低廉,运输成本和营销成本低,也占有一定市场。还有的地下农肥生产厂家,从外地购进肥料半成品,通过加工包装后有进入市场,肥效到底如何,无从得知。

4.过度用肥和不科学用肥情况难以有效遏制。正是由于肥料效果的无法把握和技术指导的缺失,在肥料施用过程中就势必出现过度用肥和不科学施肥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农地板结、水体富营养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而土地板结和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会出现问题,肥料的利用率也相对下降。有些农户总认为是肥料不足造成的,于是再次加大施用量。如此循环往复,必然导致农肥施用的恶性循环而且难以遏制。

5.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机制。影响土壤的因素,除农药、肥料的施用外,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俗话说:“下肥不如勤调(变换)种”,就是说,你施用肥料再多,还不如经常换换品种,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生产是很重要的。水旱轮作、歇耕等土壤休养生息的措施对农作物生产和保持土壤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而目前却存在一种对土地掠夺式经营的理念,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必要的机制和保障。

6.种子、肥料、植保等农艺环节缺乏技术指导,农业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外出务工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实际上在下降,在农业生产上花的精力、成本等越来越少,而且,现在在农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少,一些老的传统的生产经验也越来越不适用,以致农资应用环节的农艺流程缺乏技术指导。不但农业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也难以从技术上发力。

三、农机方面:
1.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科研创新不足。农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对于改善耕作条件,保障水体安全,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有着重要作用。而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关键是要有农机具的科研和推广。但从现在农机化的发展上来看,各农业生产主要环节一边是机械化程度难提高,一边是农机具适应性不强。
2.农业机械更新快,淘汰和报废机制缺失。随着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变化,农地流转量越来越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机具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农机具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机具由于质量、安全、配件、售后服务等问题,与产业发展跟不上,有的产业发展需求甚至还没有机具与之配套;同时,农机具淘汰报废机制也不完善,回收缺失,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同样影响环境。

3.农业机械资源闲置严重。农机具资源闲置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农地集中流转后,新的农业生产主体很多都购置新的农机具,使原有区域内的机具被闲置;二是很多农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业,没有得到综合利用,造成农机具资源浪费。

4.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耕种收三个主要环节机具配置不平衡,总体机械化水平提升难。耕种收三个主要环节的农机具,“耕”的环节以大中型机具为多,小型机具偏少,虽然大中型机具的作业效率高,但由于适应性的问题,往往效益并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种”的环节,机械化插秧等推广由于选种、育秧等环节的一致性要求,机插秧明显不足,既有机具本身的问题,又又集中育秧环节科研不足的问题;“收”的环节,现在的机械化收获基本普遍,但收获后的秸秆处置、损失率等问题依然存在,收割机应用效率仍然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而三个环节总体上配置不合理,不但不能发挥机具效益,而且导致总体农机化水平难以提升。

5.农机安全监理难度大,农机安全生产无保障。现阶段农机具的安全监理工作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农机安全监理基本上难以被机手或者操作手接受,有的机具产品甚至没有法定监理要求,农机安全监理存在盲区;农机培训社会化之后,对培训机构的监管也缺乏力度,培训效果难以保证。而一旦培训效果无保证,安全生产就存在严重问题。同时,对于农机安全生产的风险处置机制也缺乏强力的保障,影响社会稳定。

6.机械化作业条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变化,土地耕地等生产条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机耕道、农用水源、机棚机库建设等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有的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甚至还退化。这里,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的原因,也有开发建设改变土地现状的原因。

四、其他方面:
1.农资补贴、贴息、生态补偿等政策作用发挥还需加力。农资流通,除农资营销自身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对农资发展带来影响,其作用和效果不容忽视。如农资流通环节的财政贴息,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农资储备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的农资贴息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贴息的范围越来越窄,有的地方甚至还取消了这一调控方式;二是贴息的量非常有限,大部分地方只有区区几十万,对流通的撬动作用不明显,也难以有效解决农资流通环节的融资问题;三是贴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很多都是通过供销合作社渠道实现的,其它社会层面的农资流通贴息几乎没有,难免对竞争带来一定的影响;再者就是农资的补贴问题。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部分都是通过项目建设和补贴来实现的,而财政补贴,在补贴标准、补贴对象、补贴发放及兑现等方面,却缺少完备的机制,影响流通和生产。再则就是生态补偿政策的落实。生态补偿对于保护水体、森林等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也是政府保护生态的重要着力点,但这项政策的落实实施,却存在着一次性、短期性、间断性等问题,未能真正发挥出政策的作用,也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一定影响。

2.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流通形式的加入,农资流通需转型。互联网、物联网等电商物流和流通新业态、新形式的加入,使农资流通更加快捷方便。但是,这里实际上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农资电商,由于物流资源、农资的特殊性以及有效实现农资电商的诸多环节和金融方面的衔接,实际上农资的电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商,只不过是电商的初级阶段而已,包括农资的物联网发展,真正要使农资有效得到应用环节和农产品生产环节,还任重道远。但是,电商物流的发展,农资走上这一流通方式也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这样,电商对农资实体流通环节的冲击,势必倒逼农资流通转型升级,如何来做好农资流通的转型,应该进一步思考。

3.农资流通效益提升压力加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农药、农肥等农资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农资流通的效益却并不乐观,提升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问题,都是农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水十条”政策出台后,更加严格的水体保护措施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后可能出现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综上所述,农资环节要应对“水十条”发布后形势的变化,应该认清形势,转换思路,才能求得发展。
1.从政策当中寻求发展机遇,把握总体发展方向,为行业发展定好位。一个行业要在复杂多变的政策形势之下得到发展,关键是要定好位。在上述农资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的情势下,农资行业要发展,就更应该正确定位。虽然从“水十条”政策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但也可以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如农药方面的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农肥方面的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产业方面的“需肥需药量低的农作物”等,这些信息都可以告诉我们,这些方面的农资生产和流通都是大有可为的,行业定位应该向这些方向发力。

2.早谋划,早转型,早应对,抢占先机。任何一个竞争要取胜,都离不开一个“快”字。快就是要谋划得早,转型得快,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权。农资行业,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环节,一定要根据政策的变化,早谋划,早动手,实现早转型,才能不被政策和形势的发展所淘汰。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放开思路,使农资成为引领生产的关键因素,这样,农资行业才不会被发展和改革的洪流所湮没。要根据“水十条”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要求,及早规划行业发展,将政策性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使农资成为产业发展的主线。农资行业要发展,不能被动地依赖和攀附产业,要自觉革新,延伸农资产业的发展链条,使农资成为产业规划、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引领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资生产和流通应该要有一种全局和系统的意识,在农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实现全方位的思考而不是某一具体生产环节的思考,这样,农资生产厂家和农资经销商都可能成为引导或者说主导农业生产产业发展的主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4.实现产业融合,提高农资综合效益。当农资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之后,市场的问题就基本解决。这时候,就是要发挥行业的优势,激发行业的潜能,提高农资的综合效益。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实现产业融合。在农资行业内,虽然有一定的分工,但在农业生产总体之下,农资行业要实现深度融合。种子、农药、农肥、农机等重要的农资必须统一,甚至包括农资的创新和科研必须走到一起,通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业生产园区生产发展平台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提高农资的综合效益也就是农业的综合效益。

5.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资的发展始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具备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当前,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改进农业生产条件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在坚持保护环境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通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解决农资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倒逼农资的标准化生产。

6.加大政策性投入,促进农资行业转型升级。当前的农资发展,依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农资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贴息、补贴等投入,提高农资行业的竞争力和活力;要引导农资生产者和农资经销商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农资行业转型,解决农资行业转型发展当中的障碍和问题,推动产业发展;要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化解因政策原因给农资发展带来的影响,让“水十条”成为农资行业发展的外部力量。

文/《农资经销商》 谭铁安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