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5013 | 回复数:2
即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昌都地区历史大事记(1949——2009)》记载:1954年9月,昌都恩达提灌站建成,这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建成的第一座农用提灌站,灌溉面积40亩。 看到“恩达”两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类乌齐县恩达村。因为当年解放昌都战役期间,地处昌都县和类乌齐县之间交通要道上的恩达,战略位置突出,在各种文献、回忆录中出现的次数颇多,但几经打探后,确定此“恩达”应该是昌都县城关镇小恩达村。 小恩达地处昌都县城以北5公里澜沧江重要支流昂曲河东岸。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水泥公路穿街走巷,民房高大阔气,一幅富裕起来的藏东村镇风景画出现在我们眼前。 村党支部书记嘎松是从整修村边公路的工地上请过来的,1957年出生的他,对小恩达村里有西藏第一座提灌站,闻所未闻。在与村里的其他一些老人询问、回忆之后,嘎松认为,提灌站应该是当年驻扎在村里的驻军部队所建。 在之后与地区水利局、水文站相关人士核实时,大家一致认为,恩达提灌站肯定是当年驻军部队生产连队用柴油发电所建的简易提灌站,因为老昌都人都知道,小恩达村一直到现在仍有部队后勤生产连队存在。 在小恩达村正对面,隔着昂曲河是白格村,传说这是当年《洗衣歌》创作时的原型村,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这一带多有驻军部队,且部队开荒种地时,与当地老百姓有过许多汉藏团结、军民共建的动人故事。 1954年是披荆斩棘的开路者时代,一座小型提灌站的出现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多少记忆,但它所带来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将要发生巨大变化。 地处横断山脉的昌都地区沟壑纵横、江河众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水在脚下走,田在山坡处”。解放前,绝大多数土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全地区除个别的简易土渠用于灌溉外,水利基础设施一片空白。 和平解放后,昌都地区积极动员广大农牧民群众兴水利、除水害,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以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昌都水利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截至“十五”规划末,全地区共建成各类水电站95座,解决约28.5万人的用电问题;建成人畜饮水工程点391个,解决了10.36万人的吃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灌区节水与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45项,新增灌溉面积27.4万亩。初步建成了农田草场灌溉、县城防洪、发电、人畜饮水、城镇供水、重点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水利水电之花在三江流域竞相绽放…… 小恩达村最明显的特点是村前大部分农田建成了一排排塑料大棚,原来,从1996年开始,村里把土地租给四川来的农民种植蔬菜,自己腾出手来跑运输,开砖厂、砂石厂,全村人均收入已接近6000元,正在赶超“藏东第一村”——昌都县城关镇通夏村。 走在村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看着这里的农民过上了真正的好日子,谁能否认当年那个只能灌溉40亩的小型提灌站所带来的启蒙、示范作用呢?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