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山东潍坊姜农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遭曝光。当地农民对神农丹的危害性心知肚明,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他们自己根本不吃。当地出产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内销姜两种。因为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非常严格,所以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农药。与出口姜的严格管理不同,内销姜对农药残留实行的是抽查制度,一年抽查不了几次,无论是做内销姜生意的姜贩还是农户,对这种抽查都不太担心。 为什么毒生姜不出口?不是因为姜农善待外宾歧视同胞,而是因为毒生姜根本通不过国外的农药残留检测,使用剧毒农药即使能增产也是白增产,非但不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还会蒙受损失;相反,国内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的抽查制度一年也抽查不了几次,而且检测都是自己送样品,只要找几斤合格的姜送去检验,就可以拿到农药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在暴利的驱使下,缺少监管兜底的市场,廉价的良知根本无法生存。 国家质检总局的官员曾经说过,“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所以食品生产企业当前应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毒生姜不出口只内销的事实,却无比准确地告诉我们,安全的食品首先必须监管出来,以此兜底然后才可能生产出来。因为,文明的制度约束人性,落后的制度放纵人性。暴利诱惑之下的人性弱点总是趋同的,所以跨国企业在中国同样频出质量问题,而中国出口欧美食品的合格率却接近100%。 因为监管不严,因为质检不力,因为标准低下,因为寻租交易,我们规模世界第一的庞大消费市场,非但没能为消费者赢来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和高尊重,相反却成为国外劣质商品的倾销洼地以及国产毒生姜们的“易粪”主场。这都是因为什么?这都是拜谁所赐?答案再清楚不过。著名企管专家谭老师表示,“马后炮”式监管令人焦虑: “一阵风”式的检查整顿,难以根治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的不法商贩受到查处,不足以震慑不良商贩。如何使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都能守法,监管部门真该好好动动脑筋了。 国人没有一个更强大的适合试毒的胃,国人承担的税负并不比他人更少,国人更不低人一等,只配吃有毒有害的劣质食品!毒生姜不出口只内销,与其说是对国内消费者的歧视,不如说是对国内监管者的藐视。 老鼠多固然是老鼠的问题,但同样是猫的问题。猫不会捉老鼠,老鼠岂能不多?有什么样的标准、有什么样的监管,就有什么样的食品、什么样的市场,这原本是基本的规律。毒生姜不出口只内销,在消费者看来固然悲哀透顶,对监管者而言,则必须进行问责和反思。 我们如何坚守社会“底线” 互害社会没有幸运者,人人都将成为道德溃败下的牺牲品。正是出于对互害社会的忧虑和恐惧,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呼吁重建道德和信任。但一些人在谈到互害社会的形成时,把原因归咎于现行体制和制度。这诚然没错,但如果不加区分地都归结于体制,就不准确了。它除了煽起人们对现行体制的仇视外,于解决问题,并无益处,而且,也有为自己免责的嫌疑。 每个人都是“体制”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的问题。超量使用违禁剧毒农药的是人,为改善“卖相”而使用各种有毒工艺的也是人……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罔顾他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正是“人”出现问题的恶果。 任何初衷良好的制度和规则,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共同坚守上来,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个体的力量,一切的“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都将无从体现。正因如此,要想改善食品安全现状,固然需要严苛的监管和严格的安全标准,但也不可忽视重建社会底线的力量。 毕竟,任何制度起初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只有依靠人心和人性的不断磨合,才能让社会底线回归到正常水平,才能托起良善社会的希望。 买老姜要注意些啥 “毒姜”的鉴别方法网上流传的大致版本是:一闻,二尝,三看。一闻:主要是检查有没有异味或硫磺味; 二尝:轻尝姜的味道,姜味不浓或味道改变的要慎买; 三看:“硫磺姜”较为水嫩,呈浅黄色,姜皮很容易剥落。 这种鉴别方法到底对不对呢?在南环桥市场做十多年生姜批发生意的张老板介绍,如果真的是新闻中所说的农药残留超标的“毒姜”,市民通过肉眼和经验是没法鉴别的,只有通过市场来把关。但此前发生过的“硫磺姜”,还是有鉴别方法的。他介绍说,硫磺熏过的姜,不是发黄,而是发白。是否用硫磺熏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搓一下,如果熏过表面上的皮很容易剥落。另外,生姜本身颜色淡黄,肉质坚挺。选购时,别挑太干净的,最好是表面上带有泥土,洗得一尘不染,很有可能被泡过水。 |
感觉吃什么都闭着眼睛吃吧,食品问题出现过好多次了,但是依然没能得到什么解决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