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如何追赶害虫抗性发展的脚步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634 | 回复数:1

发表于: 2014-10-17 09: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杜邦推出了阿陀,今年巴斯夫推出了健达、健武,拜耳推出了露娜森,杀菌剂市场新贵频出,巨头云集,大家都在奋力争抢这块蛋糕,而杀虫剂(特别是鳞翅目杀虫剂)却似乎突然间成为了市场的弃儿,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旧产品除尽、菜喜、锐劲特已然没落,中生代康宽、凯恩、艾绿士也快速凋零,算得上比较新的杜邦倍内威,又因为各种原因无疾而终。纵观国内市场,有号召力的产品一时间青黄不接,可以说出现了断层,杀虫剂市场猛地进入了群龙无首的时代。

  很明显,杀虫剂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已经跟不上害虫抗性发展的速度,特别是甲酰胺类杀虫剂大范围高频率应用之后,害虫的抗性水平就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呈现出几何级地跨越式地发展,尤其是南方珠三角地区,虫害一旦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所有的药剂都一下子失去作用,基本上无计可施,只能任由虫害猖獗。小菜蛾,黄条跳甲,蓟马这几个不用多说,长期困扰农民的老大难题,一年之中轮番上阵,很少消停。关键是最近两年,就连原本很好防治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也出现超高抗药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今年出现在香葱,空心菜等作物上面的甜菜夜蛾,似乎猛然间练就了金刚不败之身,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绝大部分药物都奈何不了它。为了对付它,农民可以说是个用尽了所有的办法,用药成本也从三四块钱直接拉升到二三十块,有的人傍晚用一次药,第二天早上又喷一次药,但是照样没能很好地解决掉它,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靠人工捉虫的现象。以上情况绝无添油加醋,夸大事实,相信珠三角的农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回过头来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这个局面的呢?我想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会有很多种可能性,比如气候环境变化,不良用药习惯,虫子适存进化等等,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其中有偶然更有必然因素在里面,错综复杂,不是我们轻易能够厘清的。

  如此情况已成定局,无法回避,关键是解决的出路在哪里?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生物农药,因为在我们一致的认识里,生物农药最大的卖点就是无抗性,或者说可以减缓抗性。包括我,当初也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切切实实去做了这个工作:推广生物农药。但是到最后我发现,虫害爆发起来的时候,最先失去效用的就是生物农药!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但是它又活生生地摆在你面前。不要跟我扯什么提前用药,以防为主云云,我做的就是从出苗开始跟药,四天一遍药,三十天左右的生长期打了六遍药,硬是没防住!更别怀疑我用的生物农药会不会是挂羊头卖狗肉,人家的东西是国内独家专利,还得到欧盟有机认证,生产车间就是专门养虫子,提取病毒,而且它在别的区域反映确实也还不错。但问题是一到珠三角高抗地区就不行了,加大一倍剂量也没用,郁闷吧?

  所以害虫抗性的迅速发展,是件让人很头痛很无奈的事情,对此就连一向牛逼轰轰的国外巨头都束手无策,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开始调转主攻方向,直接降低了对杀虫剂的科研投入,一心搞杀菌剂去了。毕竟要弄出一个成功的化学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动辄要花几亿美金,十年左右的时间,筛选几十万个以上的化学物,投入这么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弄出来一个产品,却只有三五年的生命周期,成本都不一定能收回来,投入跟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谁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颠覆性的产品面世,希望最终奇迹能够出现。


发表于: 2014-10-17 09: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