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粮食的物种危机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477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1-7-14 09: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种业国际化背景下,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并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业内人士对此“心急如焚”。
  外资先锋扩张中国
  大名鼎鼎的美国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先锋公司”),曾两次进入中国。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但那次先锋公司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是本世纪初。
  2002年,先锋公司与我国最大玉米制种企业——山东登海种业成立了合资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下称“登海先锋”);2003年,先锋公司在辽宁设立铁岭先锋育种站,成立合营育种公司;2006年,先锋公司又与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种业—先锋海外有限公司(下称“敦煌先锋”)。
  相关政策规定,合资公司的粮食品种不能直接从国外引进,先锋公司便采取了通过国内的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育种,然后再交给登海先锋和敦煌先锋销售的方式。敦煌先锋负责东北、内蒙古等地春玉米带,而登海先锋负责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带。
  到2010年,该公司玉米品种约占玉米总面积的13%。
  短短数年,先锋公司俨然已成为中国种业市场的“大鳄”。它在中国玉米种子市场上的纯利可能就达到整个市场的40%~60%。就是用百分之十几的种植面积,换取了近60%的利润。
  自20世纪80年代末,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与此同时,国内种子市场价值也发展至5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种业市场。
  “现在国外大宗作物种子,基本上都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在国内生产销售。(合作育种)只不过是品种从国外拿到中国直接进行筛选,筛选完了以后,品种一旦适合中国,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做到育、繁、推一体化。”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绍明介绍说。
  而对于很多合资公司来说,“虽然是合作育种,但核心技术它不会教你。名义上是合资,其实它就是跟你分利润,其他的育种、销售你都管不了。”美国玉米育种专家、中国玉米改良中心顾问张铭堂透露。
  据业内人士介绍,先锋公司下一步可能与辽宁东亚种业、川农高科种业合作,消除其在东北、西南地区的竞争对手,完成在我国玉米种业科研、生产和市场营销布局。
  先锋公司扩张的“秘密武器”就是引进技术生产玉米良种。“先锋玉米种子品质极高,比如发芽率,它可以保证每一粒种子都发芽,而中国种子没法做到这一点。国内播种一般是一穴三粒种子,然后再提苗,因为农民害怕种一粒不发芽。”张铭堂说。
  此外,先锋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在全世界销售产品,包括设立全资机构、成立合资企业、指定独家经销商等。他们采取“饥饿营销策略”,即种子价格固定,但限量供应,经销商即使加价也只能够拿到部分种子。
  中国种子基因成美国专利
  这些外资“大鳄”迅速进行全球扩张的“绝招”是什么呢?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万建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某跨国公司在上海一个废弃的厂房旁发现一种生命力很顽强的野生大豆,他们特意去采了,并从中提取了一类抗病毒基因,通过分子标记手段在美国申请了100多项专利。于是,原产于中国的大豆,开始在跨国公司手里发扬光大,以此陆续控制了巴西、阿根廷等全球大豆的种子市场。
  之后,中国农民种植本国大豆,便侵犯了美国的专利权。
  “因为在国际种子市场的游戏规则中,种子资源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只有基因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对于这个游戏规则,我们还没有话语权。”万建民说。
  就这样,中国祖辈们数千年来选育的几千万份种子资源,成为了别人刀俎下的鱼肉。“你不给他们,他们说你保守、是计划经济;你给他们,他们从中提取基因申请专利,成为他们的专利产品。”
  或许,这就是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早在一个世纪前,跨国公司就已开始了类似的“全球扩张”步伐。
  1908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完成了第一次收购计划——收购伊利诺伊州的商用酸公司,由此展开了全球扩张。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收购了一家制药企业后,孟山都主攻方向开始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年,孟山都的科研人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了植物细胞的基因,实现了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生物技术革命。
  此后孟山都逐步将研发重点更多地放在了生命科学、农业、医学和食品上。
  1998年5月,孟山都斥资23亿美元接管了美国第二大玉米企业迪卡尔,这使得它很快成为美国玉米市场中的龙头老大。
  随后,孟山都购进了嘉吉公司在中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际种子贸易业务。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孟山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全球种子产业。”
  从一家普通的化学公司到成为农业“巨无霸”,孟山都用了将近百年的时间。而将触角伸向海外、完成全球种子霸业,孟山都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2005年,孟山都成为了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领跑者。也是短短几年之后,它117亿美元的全球营收中,65%~70%来自转基因种子和转基因技术的专利授权。
  如今,孟山都在生物技术方面共拥有600多项专利,不仅遥遥领先美国国内种业公司,同样把欧洲同行远远抛在身后。
  有了这样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孟山都、先锋、先正达和拜耳等外资企业与我国科研单位进行的交换品种资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合作,令不少国内业界人士认为是“从源头上控制我国种业”而“心急如焚”。
  国内种业“三十难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众多行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开放最晚、开放的程度也最小。
  而国内种业市场更是如此。2000 年《种子法》实施,开启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历程,改变了国有种子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
  于是,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民营种业公司、中外合资公司、科研院所自办公司、农技推广人员“自立门户”,甚至还有一部分“皮包公司”等等,使全国注册500 万元以上的公司已达8700 多家,形成了“小、散、乱”的局面。
  张铭堂建议,“国家应选几家有希望的、年轻、有潜力的公司,帮助他们很快地建立起高科技的科研体系,做大做强,成为中国领军的企业,这样才能和孟山都这样大的公司抗衡。”
Are you my Snowman?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