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次 | 阅读数:4369 | 回复数:1
番茄是我区保护地的主栽品种。近期,由于低温寡照,阴雨多湿,病害发生严重。为指导广大农民正确识别和防治番茄病害,提出如下防治措施供参考: 番茄溃疡病 症状识别:番茄的幼苗、叶片、茎秆、果实等均可发生此病。幼苗发病时,先从叶片边缘部位开始,由下而上逐渐萎蔫,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化或枯死。叶片被害时,叶缘卷曲,后扩展到整个叶片,表现皱缩,干枯,凋萎,似失水状。果实受害时,病菌由果柄进入,幼果表现皱缩、畸形。果面上形成圆形的病斑,呈白色,有时隆起,单个病斑较多,且大小一致,中间为褐色,形似"鸟眼"称为鸟眼斑,有时病斑会连在一起。茎杆受害时,长有许多不定根。茎内维管束变褐,向上向下发展,由一节发生导致多节危害,后期茎杆变空、下陷或沿着茎或果柄、叶柄处开裂,最后植株枯死。横切叶柄、果柄、茎杆时,均可见到中间是褐色腐烂状,湿度大时,茎中会溢出白色菌浓。 发生规律: 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及暴雨多,发病重,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果实易显症。 防治方法: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及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番茄斑枯病 症状识别:病初在叶背面产生水浸状圆形小斑点,随后叶正、反两面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灰白色,稍凹陷,并散生许多墨色小粒点,直径2-3毫米,病斑形似鱼眼,故又名鱼目斑病。 发生规律: 病菌在15摄氏度以上,遇有阴雨天气时,很容易发生病害。高温干燥时不利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喷药保护,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0.5:0.5:100波尔多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番茄裂果病 症状识别:在果实发育后期或转色期遇夏季高温、烈日、干旱和暴雨等情况,果皮的生长与果肉组织的膨大速度不同步时,膨压增大,则出现裂果。特别是阵雨或暴雨,导致根系生理机能障碍及硼的吸收运转受到妨碍,都会产生裂果。 防治方法:喷洒85%比久(B9)及0.1%的96%硫磺铜,0.1%的硫酸锌可提高抗热性,增强抗裂和抗日灼能力。 番茄灰霉病 症状识别:幼苗受害时,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浸状腐烂,后干枯,表面生灰霉。花和果实,病部呈水浸状灰白色,最后果实腐烂。一般病果不脱落,相互间可以传染。 发生规律:温度较低而湿度较大,结果期间,植株叶面积系数大,田间茎叶茂密,土壤湿度又大,故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常用药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扑海因1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50%福美双500-600倍液,1:1:200-240波尔多液。上述各药交替使用,每隔5-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番茄早疫病 症状识别:侵害叶、茎、果实和叶片,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感染。番茄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 发生规律: 番茄地缺肥,管理粗放,或田间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植株长势衰弱发病亦重。另外,在番茄生长前期温度低,当棚内温度超过15℃时,病害发生早,发展快。 防治方法:可选用40%百菌清烟剂,每平方米4.5克,进行棚内熏蒸。也可选用77%可杀得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托布津粉剂600倍液,进行药剂防治。 番茄叶霉病 症状识别: 叶片发病时叶背初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或淡绿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白色、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 发生规律:病菌生长温度为9℃-34℃,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情发展。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此病极易流行。 防治方法:定植前按温室、大棚每35-40立方米用硫磺粉250克,锯木粉500克,分装几处,点火后密闭熏烟一夜。发病初期用百菌清烟雾剂进行烟雾熏蒸,或摘除下部病叶后,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4-5次,药液要喷在叶背面。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