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7052 | 回复数:3

发表于: 2010-10-11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jpg

 农资营销 forum


     近来小麦价格波动剧烈,国际上甚至出现了50多年来最急剧的上涨。国内对粮食安全忧心忡忡的人,大声疾呼政府出面控制粮价。
  这种疾呼的理由顺理成章,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吃饱肚子更值得老百姓操心了。所谓“民以食为天”,不让老百姓挨饿,是任何政府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科技和制度使我们得以彻底摆脱粮食绝对匮乏的威胁和困扰,不等于说一般意义上粮食的问题不复存在,更不是说可以不重视粮食经济政策和工作。
  所以面对国外粮食价格上涨,国内粮食欠收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至于让百姓连赖以为生的口粮都不能保障。不管粮食贵或不贵,百姓不能越来越苦。
  是谁让粮食问题突然变得紧迫?
  潘洁:谁在抄底中国粮价
  国企、外资抢购 资本集中流入
  自6月中旬开始,小麦收购价一路攀升,国内粮价开始了新的一轮上涨。粮价上涨直接触动了敏感的通胀神经。7月19日,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出面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
  外资加入“收购战”
  虽天灾不断,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仍有2462亿斤,仅比去年减产8亿斤,是历史上的第三个好收成。但受天灾影响的并非只有中国,主要粮食出口国如俄罗斯、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略有减产,小麦价格近来涨势如虹,期货价在短短不到一个月内飙涨30%,并在上周创13个月来最高价。
  据悉,一份由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本月中旬已上报国务院。该报告对推高小麦价格的多种因素作了全面分析,其中明确指出,国家粮食收储的头号“主角”——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7月10日,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0年新产小麦348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976万吨,占收购总量的8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夏粮收购并非只有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外资企业也加入到“抢粮潮”行列。世界粮油巨头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的“益海嘉里”粮油项目正式落户中原粮仓。今年“三夏”期间,“益海嘉里”首次在山东、石家庄等地介入粮食收购环节,而且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一般每斤高5厘钱左右。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参与政策性收购主体的增多,特别是中粮、华粮等国资巨头的加入以及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粮食收购市场,竞争性收购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资本扰动粮价
  粮食收购大战直接导致收购价高于国家托市价,这在往年是从没出现过的。以江苏省为例,从收购价格看,每斤比国家托市收购价格高0.08元左右,比去年提高0.11元左右。因为存在强烈的涨价预期,农民的惜售心理也越发严重。其实自小麦收购开始,市场价格就高于国家收购价,但因为惜售缘故,一直有价无市。
  粮食价格上涨,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今年气候条件极端异常。二是国内物价总体呈上升趋势,粮价上涨预期较强。但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资本流动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他表示,当前国家正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楼市、高耗能产业受到国家调控,从中退出的资金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渠道,而农产品市场因其规模小、易操作,成为这部分资金的最好去向。
  杨建文认为,粮价上涨,是生产成本、天气因素、调控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表示,粮价之所以被推高,一方面,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而一些企业的进货成本也在上升。另一方面,大旱、倒春寒天气对粮食生产极其不利。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 ,是不能靠市场经济调节的 !! 编者加
  通胀压力不大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下半年粮价可能继续上涨,但随着新粮上市,粮食供应量增加,粮价会逐渐趋稳。
  业界猜测,粮价上涨,通胀预期也在不断加大。不过,杨建文表示,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加上一些对农产品的调控措施,还不至于引发通胀。此前,炒大蒜、炒绿豆是因为资金退出楼市、股市后,暂时停留在大宗商品。“虽然通胀往往由农产品价格引发,但目前经济形势并不明朗,价格也不会过度上涨。”
  而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教授彭理正告诉记者,虽然粮价第三季度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粮价上涨的空间不会太大,而国际粮价也会随之下降。目前来看,旱灾、水灾虽然会对粮价造成影响,但产粮大省并未受灾,粮食产量不会出现多少波动。“针对市场上农产品的囤积、炒作等行为,国家也在严厉打击,而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更不会引起通胀。即便粮价持续上涨,国家也不会置之不理。”
  “换句话说,一旦通胀预期加强,种植农户可能就会囤积粮食导致供应减少。此外,楼市调控政策成效逐渐显现,房价将进一步下降,也给通胀预期降了温。最终通胀预期还得由资产价格和经济因素说了算。”杨建文说。
  管好粮价先从关注货币开始
  胡锋:稳定粮价需要先稳定货币
  6月中旬以来,小麦收购价一路攀升,国内粮价开始了新的一轮上涨,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寻找原因时,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参与政策性收购主体的增多,特别是中粮、华粮等国资巨头的加入以及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军中国粮食收购市场,竞争性收购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但是,收购主体的增多并不必然导致粮价上涨,正如需求上升并不必然导致价格上涨。任何时候,脱离供给谈需求,或者撇开需求谈供给,都是片面和不合适的。其实,小麦需求上升,但是小麦供给也是上升的,在这种情况下,因收购主体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就不一定是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在提到收购主体增加、收购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农民惜售也是经常提及的原因。那么,在小麦连续7年丰收,收购价格已经大幅高于去年的情况下,农民为什么还要惜售呢?答案在于通胀。也许粮价的上涨足以弥补生产成本的上涨,并让农民的种粮收益高于去年,但是这并不足以让农民满意。
  从两方面予以解释。第一,农民卖出粮食获得的是货币收入,由于此,通胀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原因。接下来说的第二个原因才是关键性的。
  在经济学看来,一项行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取决于收益和机会成本的比较。只有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的行为,才是有经济效率的行为。今年以来,各地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制造业工资也普遍有较大幅度上涨。这样的话,打工收益增加的幅度大幅高于因粮价上涨而导致种粮收益增加的幅度。也就是说,种粮的机会成本突然增加了很多,在种粮收益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农民选择种粮的行为是越来越缺乏经济效率的。这就倒逼农民寄希望于通过惜售来进一步抬高粮价来获取一定程度的弥补。这才是在粮价上涨、种粮收入提高的情况下,农民仍对粮价不满意的关键原因。
  这又和通胀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最低工资、制造业工资的普遍提升也是拜通胀所赐。有人说,制造业工资的大幅提升标志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我们不这样看。在房价居高不下、城市生活成本显著上升的情况下,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下降,加薪仅仅是避免了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
  上面的分析清楚地揭示了通胀对粮价的影响。它侵蚀了农民种粮所得,让种粮收益打了一个折扣,逼迫农民以更高的价格售粮挽回损失;它迫使制造业提升工资,从而提高了种粮的机会成本,给粮价上涨以直接的动力。这就是在粮食持续增产、连年丰收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因此,稳粮价需要稳通胀,而通胀从根本上则是货币发行过多的结果,因而,归根结底,稳粮价需要稳货币。
  一般而言,粮价上涨对生产者有利,对消费者则不利。价格上涨是供求本身作用的结果,还是仅仅是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结果,情况大为不同。如果是货币贬值的结果,那么这种上涨固然对消费者不利,但是生产者也未必能从中捞到什么好处,顶多只能从涨价中挽回部分损失罢了。通胀导致货币贬值,这增加的收入可能不足以抵消货币购买力的丧失,表现为农民的绝对处境反而变差了。当然,现实看,当前通胀侵蚀的货币购买力并没有完全抵消粮价上涨带来的货币收入增加,农民还是可以从粮价的上升获得绝对的好处。因
  解决粮食问题不能瞎指望
  市场机制不能承受粮食安全重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就是一种商品,供需关系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眼下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上能够做到自足,若是有缺口,凭着我们充足的外汇,也能向国外进口。于是,多出来的耕地就能用于工商业,其产出可能大大超过农业。这是一笔算起来很简单的经济账。
  经济学家之所以普遍看好市场的调节机制,就因为它有着极强的纠错能力。但问题远不只是一笔经济账。在粮食生产问题上,市场调节存在某种盲点。现在说到粮食,粮食生产是否也能完全交付于市场的纠错机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理由首先在于,生产粮食需要耕地,若耕地一旦转换他用,比如盖房、造公路、修机场,来年却发现市场上急需粮食,但此时的耕地却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把上面的建筑推倒、夷平,短短几年内也难以转换成耕地。然而把耕地转换为工业用地却几乎就在一瞬间,也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鉴于这种转换时间及条件上如此悬殊的不对称,市场的纠错机制怎能不失效?
  转基因技术也难保粮食安全
  过去几十年来,人类单纯追求高产量造成了严重的耕地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转基因作物的指导思想,是试图转入少数目标基因实现抗虫、抗旱或抗盐碱的目的,但增加了环境和生物安全风险。即使抛开转基因安全性不谈,依靠转基因技术刺激粮食生产也不是好对策。
  当今,谷贱伤农,加上种地成本高,农民纷纷弃耕进城。因缺乏劳动力,农民能少种就少种,该种两季种一季,够吃就行。这才是中国粮食生产中的根本问题,是转基因技术所不能解决的。转基因技术只能将农业这块“利益蛋糕”被更强势的群体瓜分,农民种地的赢利空间更小,更多的农民将离开土地。化肥农药的滥用再加上转基因技术,地力还将持续下降,中国粮食紧张问题不是缓解而是雪上加霜。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政策,调动亿万农民种粮积极性才是硬道理。今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还得依靠中国农民,而不能靠美国农民。
  让粮食安全不是没有办法
  对粮价上涨的错误反应更可怕
  针对近来国内小麦价格的波动剧烈,发改委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出面强调“禁止被查出存在囤积粮食行为的企业参与国家粮食收购”,同时还强调“各企业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在这样的强调背后,在管制好粮食投机的同时,大约也想做到“手价剧烈波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再度看到粮食安全问题的人,也难以举出国内的什么地方买不到小麦了,或者没有小麦销售了。无法否认粮食安全是个大问题,但更不能否定的是若是拿粮食安全做旗号,去人为干预市场的粮价波动,管制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来,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粮食如何才算是安全?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大国,比例上优质的耕地实在少,要成为经济强国,中国一定要让大量的农民人口转到工业上去。这样一来,大量进口粮食无可避免。目前的情况,是好些地区工业用地的回报率比农业用地的回报率高出10倍以上,而一部小电视机出口可以换取大约一吨非优质的白米进口。农转工可图之利可谓大矣。由于政府对农业与农民的多方协助,农转工的速度显然不足,今年初各地均出现民工荒。虽然目前的经济整体发展还算好,但路线是走错了。继续下去,这路线的不良效果会明显化。爱护农民是鼓励他们转往工业,协助他们留于农业,早晚害了他们。
  为此,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针对增加粮食供应的安全性,提供了三点看法:第一、政府全部开放粮食进口,让私营(或称民营)的商人处理,绝不限制牌照数量。第二、在海上以浮笼养鱼与在海滩殖蚝、蛤等,有利可图的例子早有前科。第三、界定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容许有权利界定的农地有自由转让权。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强调粮食安全的人们,却容易忘记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中国的粮食供应,从来不是在价格管制之中得到充分供应的,而是在价格逐步市场化中得到全面丰富的。
  现在国内价格的波动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虽然农产品的基本供应很少紧缺。即便今年从粮
  本期结语
  高达13亿人口的中国由于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历来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所以解决好目前的粮食安全问题,既关乎国内百姓的基本需要,又关乎中国如何有效应对国际舆论压力。
联盟管理 发表于: 2010-10-11 1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基因都进来了。。。。。
发表于: 2010-11-12 1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了,怎么办啊~~~~~~~~
中国农资联盟农资论坛www.nongzi100.com
发表于: 2010-11-12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外收购\粮食减产\通货膨胀,完了,大家饿着.
上海华绿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功能型水溶肥,欢迎您的加入!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