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基层代表的农业期盼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2915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2-3-12 14: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农业领域,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处于最基层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哪些需求?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方面还存在哪些困扰?在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三位基层人大代表这里我们有了一个大概了解。

        调整种植结构需科技“支撑”

       广西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社水村位于猫儿山脚下,平均海拔800多米。全国人大代表、社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盛川介绍,全村1900多人,有旱地400多亩、水田1200多亩、林地2万多亩。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加上病虫害常发,作物产量尤其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据杨盛川介绍,每年5月份是社水村水稻插秧时节,9月份收割完稻谷后就进入秋冬菜种植季节,每年村里都会种植大量的白菜、西红柿、青瓜、马铃薯等,“秋冬菜是大家收入里最大的一块。”他举例说,每亩西红柿可产上万斤,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每亩4000元的成本,“少则可赚四五千元,多的可赚上万元。”但在2011年,西红柿收购价格一直维持在每公斤0.8元左右,村里不少种植户都亏了。

       谈到今后发展思路,杨盛川表示,今后要调整产业结构,大搞秋冬菜种植。同时他表示技术仍是“拦路虎”,村里不少人还未很好地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他呼吁农业部门在种养方面多派农技人员到农村指导。

       “农村最缺科技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认为,农村最缺的是科技人才。“现在农村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一代的传统农民,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二是要出台政策鼓励农口毕业的学生投身农村建设,给他们一些待遇,提供上升通道。

       据张荣锁介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足,也造成了农业科技化程度偏低。“最需要的是农村土地集中连片,这样才好实施机械化,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才有应用空间,农民主动去学习新科技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张荣锁说,现在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各类假农资产品对农村危害很大,农民眼前最迫切、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如何辨别假农资。“若是有防假、辨假方面的科技成果,应尽快向农民普及。”

       “让更多的科技培训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的村支书刘乔英在“两会”期间,仍然牵挂着村里的茶苗。“茶叶种植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如果不会管理,茶树产量不高,甚至还会死亡。”

       2006年,麻郎村仍是省级贫困村,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50元。在刘乔英的带领下,村民们逐渐淘汰了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种上了优质大米,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800元。

       “过去种水稻都是‘满天星’式的乱栽乱插,后来县里派出技术员指导我们科学种植优质大米,拉直线插秧,留出阳光沟,喷药防虫。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每亩田能增收近千元。”刘乔英说,乡亲们尝到了科技的“甜头”,过去组织技术培训没人愿意来,现在大家都主动来,都担心学不到技术被淘汰。

       近几年,村里又引进了核桃苗和优质茶苗。但这些经济作物对村民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大家面临不懂技术、不会剪枝、不会管理的困境。
      
       刘乔英说,县里、镇上的技术人员来村里培训,非常有用。但培训的次数有点少,乡亲们的接受能力也很有限,需要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建议加强农业科技的培训,增加培训经费,加大农业科技的扶贫力度。“让乡亲们都学技术、懂技术,通过科学技术脱贫致富。
中国农药信息网
除草剂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