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皮肤黝黑,脸庞瘦削,整个人看上去既精神又干练。袁勇——简阳市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正是他带领着东溪镇双河村的一群年逾花甲的老人,用两年多的时间,将村里的74亩有机农副产品发展到了而今的近千亩。 4月6日,春光明媚。双河村一片郁郁葱葱,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清新的空气中带着阵阵泥土的芳香。袁勇和几个农技员一大早便来到了田间,“这两天村里正忙着育秧呢,我们就是专程来推广一些生态种植的新方法。” 只见他们将拾掇来的秸秆,做成鸟窝形状将秧苗围成一圈,袁勇一面给村民做着现场示范,一面悉心解释,“一般我们育秧都习惯用塑料地膜,但并不环保,现在用秸秆来育秧,不仅冬暖夏凉还有效避免了秸秆的焚烧……”双河村正全面发展有机农业,袁勇也因此时常要到村里来推广新技术。 搞有机农业 是遵从内心的选择 袁勇走上发展有机农业之路,并不偶然。 1994年,他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成为简阳市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一名农技推广员。“那个时候,我的主要职责是教村民使用农药和化肥。”这样的工作,袁勇一干就是十几年。宣传教导,耳濡目染,看着越来越不健康的农产品,和日趋板结的土地,一个问题日渐萦绕在他的心头:“靠农药和化肥来支撑的农业生产,真的好吗?” 2000年,当地有个村发生的一起滥用农药事故,更是让袁勇记忆犹新。由于过度使用除草剂,当年该村有六七户农民种植的玉米绝收。眼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土地的受损更是积重难返,老乡们蹲在自家田头欲哭无泪。而身为农技专员,袁勇心中开始思考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有机生产。 2009年的一天,省农科院土肥所副研究员吕世华给袁勇打了一通电话,询问其能否在当地发展有机水稻种植的示范田。也是这一年,省农科院在东溪镇刘家村试种有机水稻取得了成功。袁勇推广有机农业的梦想由此被点燃了。 他很快给东溪镇下属的几个村委会打去了电话,不过收到的回音却不甚理想。“病虫害问题怎么解决?”“产量太低咋个办?”……多数村对于发展有机种植都不大赞成。而一个个现实的问题,也让刚刚涉足有机生产的袁勇无法作答。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收到了双河村村支书李显俊的回话,“可以在双河村试着搞一搞有机农业。” 不仅仅为赚钱 更为健康和未来 可要让劳动力本就缺乏,且用惯了农药化肥的村民改用耗时耗力的有机种植模式,谈何容易呢?双河村70余岁的老村民魏显良就是其中的一员“顽固分子”。当初一听说要摒弃农药化肥,改用沼液灌溉的有机种植方法,魏大爷立马火了:“我种了几十年的菜,就还没听说过不用农药、化肥种成功了的。” 袁勇看上去性情温和,但韧性十足。他挨家挨户动员,方法想焦了,口水说干了,也没想过放弃。他建议魏大爷先拿家里的一部分地做有机种植试验,魏大爷想了想:“行,试试就试试。”在种植过程中,老人一有问题找袁勇理论。袁勇总是好言好语,每次都赶到现场,根据具体情况,为魏大爷解决问题。渐渐的,魏大爷发现,不用农药肥料的地头,空气更清新,不仅环保健康,而且种植的有机稻产量也不少。老人露出了笑脸,对有机种植也有了信心。 在袁勇看来,搞有机种植,主要目的不在于发家致富,而是为了健康和未来。 袁勇将自己的这一理念在双河村广而告之。他让村民们明白,发展生态农业,自己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生产出来的健康食品,村民自己会吃,而且土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大家的身体健康了,子孙后代也可以受益。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袁勇等农技员以及双河村村“两委”的不断努力,双河村村民都成为了袁勇的忠实“粉丝”。全村的有机稻种植面积也由起初的几十亩发展到了300亩。和市场上一般大米均价4—5元/公斤相比,双河村的有机大米能卖到10—12元/公斤。 告别化肥农药 打造生态农村 2010年3月,在袁勇和李显俊的推动下,村里成立了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袁勇任合作社技术总监。合作社除带动村民进行有机稻之外,还把有机种植扩展到小麦、蔬菜、水果等领域。 成立合作社后,袁勇更忙了。除了带动村民搞产业外,他还定期组织社员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和各类学习,学习内容更是从传统文化到市场营销,从环境保护到营养健康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定期学习,也成为了双河村生态有机农业良性发展的一大助推力。 4月6日下午,袁勇和多名农技员一起对村里的生产状况进行巡查,并给村民们提出建议。“灌溉用的塑料水管,可以换成木制或者竹制的,这样更环保健康。”“那边的坡道下可以建一个水塘,既接住雨水防止淹田,还方便提灌……” 当天,和袁勇一起下村的还有几个人是来自成都市锦江区文殊院社区的居民,“我们今天是专门来参观双河村的有机种植的,我们计划在这里团购有机米,一方面是对他们搞有机农业表示支持,另一方面嘛,生态健康的农产品大家都欢迎呀。”市民徐德荣说。 “我们现在经常组织人到村里来参观,或者进行现场品鉴会。通过团购等方式,让双河村的有机农产品直接到达消费者的餐桌。”袁勇说,这一方面推广了有机生产的理念,另一方面又缩短了中间环节,让农民可以从中获利。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将有机生产从种植拓展到养殖。”袁勇表示,计划用5年时间,将双河村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有机农业生态村,“到那时候,这里将再看不到一丁点的化肥和农药。” 对话 发展有机农业呼唤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驻农村 记者:你觉得发展有机农业的核心是什么? 袁勇:健康和生态是有机农业两大原则,而同时还要兼顾着公平。所谓公平就是要利益共享,不光是商人获得利益,也要让最初的生产者——农民共享利益。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农民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种受益一方面是对现阶段自身的,另一方面则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 记者:发展有机农业,意味着更多的劳力付出,这对于目前劳动力紧缺的农村,怎样解决呢? 袁勇: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以双河村为例,我们目前通过合作社对社员进行帮扶,社员则每年给合作社缴纳一定的有机稻。不过这并不是长远之计。有机农业毕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型的生产方式,所以需要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留驻农村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