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残效期长、内吸性强的特点,兼有保护、治疗、**和熏蒸作用。施药量低,使用极为方便。不但可叶面喷雾,也可拌种或撒施药土等。是目前在全国南、北方小麦产区对小麦叶部和根部主要病害均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唯一一类杀菌剂。这类药剂主要包括:三唑酮(粉锈宁、百理通)、三唑醇(羟锈宁、百坦)、烯唑醇(特谱唑、速保利)、丙环唑(敌力脱、氧环三唑、Tilt)、戊唑醇(立克秀、富力库、Raxil)等,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单位已对上述五种药剂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对药剂的作用方式及应用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 3.1 三唑酮(triadimefen) 三唑酮1974年由西德拜耳公司率先研制、开发。1977年由南开大学元素所在国内首先合成(当时代号为6447)。据严乐恩等(1983)研究,小麦温室盆栽试验,1μg/g三唑酮即表现向上传导作用。接种后施药,250μg/g在白粉菌侵染后的潜伏期中治疗效果100%;100μg/g三唑酮对不同严重度的白粉病孢子堆均有100%的**效果。以100μg/g喷施的叶片对相邻叶片有较好的熏蒸防病作用,7d防效达74.8%-89.9%。施药后接种第10d保护效果达100%。 对小麦条锈病的作用方式,刘国蓉等(1983)研究表明:接菌后5d施用50μg/g三唑酮对潜伏菌丝治疗效果100%,并且对已形成的孢子堆有明显的**作用。据此应用在防治上,三唑酮既可用于长期保护,又可控制已经侵入潜伏或者已经发病正在扩散的菌源,对封锁发病中心或挽救重病田作用十分显著。 张玉芬(1986)在温室接菌条件下测定了三唑酮等8种唑类杀菌剂对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这些以三唑和咪唑为基本结构的杀菌剂温室防效较常用杀菌剂敌锈钠高几十倍至100倍。刘泉姣等(1984)研究表明,在相同使用浓度(0.1%)下,三唑酮喷雾一次防治白粉病的效果优于退菌特和多菌灵喷药两次的效果。 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等气传病害,提倡喷雾防治。大田可于小麦抽穗前后,病害始发期,每667平方米应用三唑酮有效成分10-15g左右,兑水50-75kg喷洒一次,可基本控制危害。秋播期,在条锈病菌的越冬区或白粉病常年重发区,可用种子量0.03%有效成分的三唑酮拌种,控制苗期病情,减少越冬菌量。 烟台市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分别在国内先期开展了三唑酮防治小麦全蚀病(吴桂本,1984)和小麦纹枯病(王裕中等,1988)的研究。提出秋播期药剂拌种,苗期或返青期接力喷洒三唑酮的防病策略,最终达到明显的防病增产效果,有效控制小麦根病的危害。另据研究表明,小麦生长后期施用三唑酮还有防止叶片早衰的功效,这与其本身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作用相关(林玉琼等,1985)。 3.2 三唑醇(triadimenol) 三唑醇的开发、应用是应种子处理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继三唑酮之后,西德拜耳公司又开发了三唑醇,它是三唑酮的还原产物,是一种优良的拌种剂。三唑醇不仅能杀灭附于种子外表的病原菌,而且能杀灭种子内部的病原菌。烟台市农科所自1987年开始研究应用三唑醇防治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经近10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三唑醇拌种为重点的小麦根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和配套使用技术,在全省78个县(市、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采用10%-12%三唑醇粉剂按种重0.3%-0.4%拌种防治纹枯病效果达62%-78%,全蚀病、纹枯病复合白穗率下降71.0%-83.8%,增产9.6%-24.6%。秋播期药剂拌种配合小麦起身期撒施药土或接力喷雾的防治技术,既能控制小麦根病的危害,又能兼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 3.3 烯唑醇(diniconazole) 烯唑醇(速保利、特谱唑、S3308L)首先由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生产,它是继三唑酮、三唑醇之后,开发成功的一种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的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八·五”期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对此药的毒理及应用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 陈扬林等(1992)对烯唑醇与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效进行了比较研究。温室盆栽试验,烯唑醇无论是治疗作用,还是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三唑酮。EC50和EC95所需的药剂浓度,烯唑醇比三唑酮更少,即毒力更高,药效更好。烯唑醇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EC50分别是0.49μg/g和0.22μg/g,仅为三唑酮的1/20和1/5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防效亦十分显著。有效成分每亩4g防效已在85%以上,且施用一次可控制整个小麦成株期白粉病危害。有效成分每667平方米6g剂量的防效与三唑酮有效成分10g/667平方米剂量相似。 各地试验证明,烯唑醇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的效果均优于三唑酮,并且用药量少(每667平方米仅3-5g有效成分),持效期长,是目前防治气传叶部病害的理想杀菌剂。尤其是在白粉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性的条件下,应用烯唑醇对控制病害发展效果更佳。 据贾廷祥等(1993)试验,烯唑醇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其防病效果较好,但易在苗期产生药害,严重抑制小麦出苗,现阶段生产上难以直接拌种使用。但田间可以采取喷雾防治的方式,吴汉章等(1991)报道,早春应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g/667平方米)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控制白穗效果达71.5%-85.7%。 3.4 丙环唑(pripiconazole) 丙环唑为瑞士诺华公司研制开发。近年在世界50多个国家登记使用,在欧洲当前是禾谷类作物使用量最多的一个品种,对麦类作物的锈病、白粉病、根腐病和纹枯病均有很好效果,使用量比常规农药低10-20倍(125g有效成分/公顷)。 八十年代黑龙江省即大面积应用丙环唑防治小麦根腐病(刘绍禄等,1985)。盛秀兰等(1995,1998)比较了三唑醇、烯唑醇、丙环唑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均表明丙环唑防病增产效果高于烯唑醇和三唑酮。 甘肃农科院张丙炎等(1993,1994)从11种杀菌剂中筛选出的丙环唑防治全蚀病效果显著。春播期用25%丙环唑乳油按种重0.2%拌种,控制白穗效果达90.7%以上,保产效果达32.35%。我院近年应用丙环唑防治小麦纹枯病,于小麦拔节期每亩喷施有效成分7.5g丙环唑防病保产效果与亩用有效成分20g三唑酮相当。万安民等(2000)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有效成分0.02%丙环唑拌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达98.87%。 3.5 戊唑醇(Tebuconazole) 戊唑醇为九十年代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主要用于种子处理。 宁夏、江苏等地应用戊唑醇防治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取得了明显成效(邱艳等,1995;史建荣等,2000)。 烟台市农科院(刘传德等,1999)应用戊唑醇6%种衣剂和2%湿拌剂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亦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种衣剂比湿拌剂拌种效果好。戊唑醇比三唑醇拌种安全性高,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影响。在土壤接菌条件下,每100kg种子拌6%戊唑醇种衣剂67ml对纹枯病和全蚀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57.4%和45.2%。 试验表明:戊唑醇拌种适宜剂量为100kg种子含有效成分3-4g,即100kg种子拌2%戊唑醇湿拌剂150-200g或100kg种子拌6%戊唑醇种衣剂50-67ml(刘传德等,1999;史建荣等,2000)。 中国农业大学对含戊唑醇的种衣剂进行了研究(吴家宏等,2000),提出当戊唑醇的有效用药量仅为三唑醇的1/15时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仍优于三唑醇,因其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将其作为种衣剂的关键组分呈现很好的开发前景。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