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技术及方法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782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2-6-25 0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跑马干、火龙,是危害大棚黄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是一种气流传播、流行性较强的病害,发病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发病重,两周内可使整株叶片枯死,减产30%~50%,严重影响黄瓜生产及产量。河南盛丰化工有限公司在这方面我们总结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及方法,下面提供出来,可供菜农参考。

  一、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植物的茎、叶、卷须和花梗。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时,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扩展后变黄褐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情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大多先由中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及下部叶片扩展,最后除顶部几片小叶外,整株叶片发病。叶片发病时,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扩展很快,1~2天内因扩展受叶脉**而出现多角形水浸状病斑。尤其早晨水浸状多角病斑十分明显,中午稍隐退,反复1~2天,水浸状病斑开始变黄褐色,此时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病斑互相连片,致使叶片边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发病叶片易破碎。

  二、传播和侵染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气流、风雨和菜农们的农事操作活动传播,病菌通过植物的各种孔口、伤口、气孔或表皮均可侵染,有害病菌从发病植株传播给健康植株,从而引起病害的大面积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性。②浸种催芽,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育苗,调节苗床温度使之有利于幼苗生长。移栽前要加强低温锻炼,使秧苗粗壮,增强抗病力。③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倒茬。移栽前要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深耕平整土地,作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后适量浇水,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使植株健壮。控制田间湿度,做到合理密植,生长前期应尽量少浇水,开花结果后,应增加浇水量,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禁止大水漫灌。

  2.化学防治:①保护地棚室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在发病初期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分别放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等暗火点燃,发烟时闭棚,熏1夜,次晨通风,隔7天熏1次,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粉尘法、喷雾法交替轮换使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的傍晚,用喷粉器喷撒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1公斤,隔9~11天1次。②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首先我们推荐使用盛丰化工生产的菌毒双杀(稀释1200---1500倍液),该药剂起效快,杀菌谱广,对黄瓜霜霉病有特效,也可选用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杜邦克露600~700倍液喷雾,亩喷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

  3.保护地生态调控防病:棚内夜间空气相对湿度多高于80%~90%,早晨要及时开启通风口,通风排湿,降低室内湿度,并以较低温度控制病害发展。通风口开启的大小,以棚内温度不低于10℃为限。9点后室内温度上升加速时,关闭通风口,使室内温度快速提升至34℃,要尽量维持在33℃~34℃,以高温和降低室内空气湿度控制该病发生。通风排湿,降低室内空气湿度,使环境条件不利于黄瓜霜霉病抱子囊的形成和萌发侵染。

  4.高温闷棚:如果黄瓜霜霉病已经发生并开始蔓延,可采用高温闷棚处理,在晴天的早晨先通风浇水、落秧,使黄瓜瓜秧生长点处于同一高度,10点时,关闭风口,封闭温室,进行提温。注意观察温度(从上出风口均匀分散吊放3~5个温度计,吊放高度于生长点同)当温度达到42℃时,开始记录时间,维持42℃~44℃达2个小时后逐渐通风,缓慢降温至30℃。可比较彻底地杀灭黄瓜霜霉病菌与孢子囊,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和扩展。采用高温闷棚法控制病害、没有农药残留,是生产无公害产品的首选技术措施。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