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茬小麦少、免耕栽培技术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259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3-1-25 16: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植保农技 b

小麦少免耕栽培技术符合节约型农业的方向。通过合理耕作措施改善小麦根系生长环境,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不仅省工、高效、节约成本,而且播种质量好、出苗率高、分蘖发生快,利于培育合理的群体结构并较稳定获得优质高产。
根据少免耕栽培小麦的生育特点,其高产高效优质栽培的基本原则是:(1)确保在最佳播期内,调节好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与季节进程优化同步;(2)依据茬口、墒情采用少免耕播种,精种精播,适苗扩行,争取全苗、匀苗、齐苗;(3)应用稳氮增磷补钾添微肥配方施肥、抗逆应变等配套管理技术,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促进个体发育健壮不早衰。
增产增效情况:小麦少免耕技术与当地常规栽培技术相比,每亩可增产40千克,增产12%,增收52元;省工2~3个,节约种子1~2千克。
技术要点:
(1)少免耕条播:在水稻让茬后,于播前施基肥。可利用少免耕条播机直接在稻茬上播种,一次性完成浅旋耕、开沟、播种、盖籽、镇压等作业。
(2)适苗扩行:要实现优质高产,强、中筋小麦采用降苗扩行技术,弱筋小麦采用适苗扩行技术,具体播种密度、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应根据品种类型、茬口、播期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高产田强筋小麦基本苗10万~12万株/亩,行距25~30厘米;中筋小麦基本苗12万~14万株/亩,行距25~30厘米;弱筋小麦基本苗14万~16万株/亩,行距25~30厘米。
(3)覆盖保苗:对因稻田潮湿,整地质量不佳而播种过浅的田块,可用稻草等物均匀覆盖保苗。
(4)稳氮增磷补钾添微肥配方施肥:少免耕麦前期吸收氮、磷量高于耕翻麦。施肥原则是:适量施用基肥,早施壮蘖肥促平衡壮苗,中期因苗早施、重施拔节孕穗肥防早衰。具体技术为:(1)做到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锌肥。氮素基苗肥与拔节孕穗肥的施用比例为:弱筋7:3,中筋6:4,强筋5:5。N:五氧化二磷:氧化钾 施用比例强筋小麦约为1:0.6~0.8:0.6~0.8,中筋小麦约为1:0.5~0.6:0.5~0.6,弱筋小麦约为1:0.5:0.5。磷、钾肥50%(强、中筋小麦)或70%(弱筋小麦)作为基肥施用,其余部分以复合肥等形式作为返青拔节肥施用。(2)早施壮蘖肥(平衡接力肥)。基肥不足的麦田以及基本苗不足的田块,需在3叶期前后使用壮蘖肥,促使麦苗早分蘖,早发根,形成冬前壮苗,或根据苗情作为平衡接力肥施用,一般用肥量占总施肥量的10%左右。(3)因苗适时施好拔节孕穗肥。弱筋小麦拔节孕穗肥可在麦苗倒3叶初一次性施用,中、强筋小麦拔节孕穗肥可在麦苗倒3 叶与倒1叶期分两次施用。无论何种类型专用小麦,如果群体偏小,个体生长偏差,叶色退淡较早,拔节肥要适当早施。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少免耕机条播小麦田杂草发生特点是杂草出苗时间集中,冬前除草种类多数量大,出苗高峰早,危害时期提前。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药剂,主攻播种前后的杂草防除,重点解决冬前草害。由于稻桩没有耕翻入土,田间稻桩赤霉病菌残留基数较大,发病率往往高于耕翻麦田,应特别注意测报防治;对白粉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等病虫害也应注意测报与防治。
(6)抗逆应变:目前小麦生产中经常会出现冻害、早衰、倒伏等灾害,需要进行预防和补救。(1)防冻害及冻害补救。除选择抗旱抗冻品种外,要做到适期播种、开沟覆土、精培精管。还可采用多效唑化控和适度镇压,不仅可以提高抗冻害能力,还可促进遭受冻害的麦苗恢复生长。一旦受冻害,应及时增施恢复肥,促其生长。恢复肥追施数量应根据小麦主茎幼穗冻死率而定:主茎幼穗冻死率10%~30%及其以下的田块宜施尿素5千克/亩,每超过10个百分点,增施尿素2千克/亩。(3)防早衰。结合病虫害防治,增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如增产素、丰产灵等,保持与延长功能叶的功能期,营养调理,活熟到老。(4)防倒伏。对冬春长势旺的田块,及时进行镇压;前期未用多效唑的田块,与麦苗的倒5 叶末至倒4叶初,每亩用15%多效唑粉剂50~70克对水喷施,控上促下,控旺促壮。
适宜区域: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