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的大豆产业链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6036 | 回复数:3

发表于: 2010-12-14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面楚歌的产业危局 

  企业:开工率创历史新低 

  黑龙江金泉集团金正油脂有限公司4.8万平方米的厂区一片沉寂。六栋标准储藏罐内1万多吨大豆何时能上生产线,没人知道。“春节后到4月中旬一直没开工,170多名员工大部分都放假了,每个月给300块钱生活费。”董事长金壮办公桌的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芝加哥和大连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他感叹,往年的4月是春耕前收豆的忙季,而2010年只有零星几个农民来打听价格,“有价无市”。 

  回想一个多月前的情况,金壮倍感寒心。进口大豆的到港价格只有3400元/吨左右,和国家规定的大豆最低收购价3740元/吨之间存在300多元的价差,“扣除国家每吨160元的补贴,加工一吨我还得倒贴150元。开工一天亏损三四百万,不开工每天赔一百多万。”金壮说,按每斤1.7元收购才合适,豆农却不肯卖,企业只有停产。看着一百多号人成天无所事事,金壮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甚至想转产做玉米烘干。 

  “我们降了8分钱,现在挂出的收购价是一块七毛二。”5月5日金壮接受采访时说,“进入农忙时节,卖豆子的少了,目前加工的仍是之前享受国家补贴的豆子,估计能坚持到5月10日,之后还得停工。这样开开停停反而赔得更多”。他把收豆的希望寄托在6月中旬农忙以后。 

  在黑龙江这个占据中国大豆半壁江山的重要产区,遭遇停产的不止金正油脂一家。今年春节过后黑龙江全省68家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无一收豆,企业开工率仅有10%左右,几乎陷入“休克”状态。 

  “去年此时黑龙江豆企开工还能达到两三成,好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七八成。”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这种艰难境地,虽然自2005年以后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并不是没有遇到过,但如此艰难比较少见。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东北大豆企业多年来加工的是本地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但这一不成文的行规或共识在转基因大豆的围剿之下,正面临严峻考验。近年来,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纷纷兴建扩厂,而厂址大都选在沿海地带,逐渐放弃了东北大豆原料渠道。 

  农民:惜售等待救命稻草 

  企业普遍停产,以往在大豆收购市场唱主角的本地油脂企业,今年基本退出了收购市场。黑龙江大豆协会发布公告称:“近日省内大豆市场多数无价无市,油厂停收。” 

  2009年,黑龙江由于受春旱与夏涝灾害的影响,大豆大面积减产,农民们想卖出一个好价钱以弥补损失。在市场上高价出售大豆的泡影破灭后,国家临时储备收购就成了黑龙江豆农唯一的救命稻草。至4月中旬,黑龙江的豆农将一半以上的大豆卖给了国储库。 

  但是据黑龙江大豆协会资料显示,4月中旬黑龙江省还有近4成的大豆在农民手中没有售出,而豆农们似乎并不着急。由于有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豆农们普遍认为大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毕竟春耕要到5月份才会开始,此外坊间盛传的大豆收储将延期,更让豆农相信还有时间权衡和等待。黑河市爱辉镇城关村豆农孟宪林手中的3万多斤大豆也都还没有卖。 

  “由于去年东北气候低温多雨,导致所产大豆品质普遍不高,大多不符合中储粮收购的标准。”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 

  4月30日国储收购如期结束,政府停止补贴的发放,油厂压榨利润微薄,开机率不高,维持收购的厂家日渐减少,收购价格出现下跌,此外中间商销路缩减退市现象也增多。受此影响,终端压价现象严重,5月14日,产区油用大豆收购均价3540元/吨,较上周五下跌14元/吨,购销清淡,豆农对此价位认可度不高,惜售心理仍然突出。 

  政府:国库收储易进难出 

  2008年10月国家实施临储计划和最低收购价政策,用以保障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但回头看两年来的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 

  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避免金融危机带给现货产业链的冲击,稳定价格,国家以3700元/吨(1.85元/斤)三次收储大豆750万吨、油菜籽150万吨。国家明确将以顺价销售方式,在不打压市场价格的前提下,择机拍卖。 

  2009年7月23日,国家开始执行抛储计划,第一批以3750元/吨价格拍卖的50万吨大豆以全部流拍告终;7月28日,50万吨大豆继续全部流拍。 

  专家指出,国储流拍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国内大豆没有定价权,全世界都看着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并不由中国政府左右。对于一个没有定价权而需要大量进口的农产品,实施如此大量的收购并企图顺价销售,结果必然不会尽如人意。 

  直到目前,国家2008年-2009年收储的750万吨大豆中,除了拍卖近10万吨,以及2009年下半年定向销售的195万吨外,其余仍在库中。而始于去年12月1日的本轮大豆收储与2008年相比,收储数量由725万吨改为敞开收购,并通过改变中储粮一家独大的收购局面,将收购主体变为中储粮及东北地区压榨能力在5万吨/年以上的企业,两者都可以进入补贴收购行列,直接补贴油厂的收购有利于国产大豆进入压榨领域,避免大豆积压国库。今年3月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透露目前国库中积压的大豆数量与2009年大豆进口量相当,而2009年全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 

  跨国粮商:攻城掠地,广布触角 

  2004年,外资企业开始进军中国油脂市场。由于当年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面临破产倒闭,跨国粮商益海嘉里、ADM、邦吉、嘉吉等开始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进入中国大豆市场。2008年的数据显示,跨国粮商占据中国进口大豆80%的货源,拥有70%的大豆实际加工能力,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有64家为外资收购或参股,占总数的66%。同时跨国粮商逐渐将产业链延伸到大豆种植、贸易、流通等各个领域。 

  单是益海嘉里目前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就有38家,参股了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其业务涉足粮油加工、大豆深加工、仓储物流,并先后在深圳、天津、秦皇岛、上海等主要沿海港口及内陆中心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 

  国内种植:连年萎缩,比较效益低 

  今年5月5日,富锦市二龙山镇集民村村支书韩士东带着20多个雇工在自家的地里忙碌着。他去年种了3450亩大豆,上月末以1.78元/斤的价格处理掉了90%,只能保本。今年他铁了心全改种水稻,但前一段时间地里被雪水泡着下不去脚,打埂来不及,只好留了1000多亩地仍种大豆。 

  韩士东说,往年全村670户家家种大豆,村里80%的地块是大豆田。而今年仅20%的农户愿意继续种植大豆,面积还占不到1/5。 

  大豆种植面积连年萎缩的原因,比较效益低是关键。二龙山镇党委书记吴宝清算了笔账,以一户农民的15亩大豆收4000斤为例,按1.8元/斤算,毛收入7200元,扣除3500元成本,净赚3700元;而15亩水稻净赚则在8000元以上。当地农民以往愿意种大豆,主要是沿袭多年的种植习惯。大豆种植成本低,管理比较粗放省心,“见苗后基本就可以收工了”,“遇到好年景,也不少赚”,农户们至今仍对2007年最高达3元/斤的好行情津津乐道。 

  但这种种植惯性正遭遇越来越大的阻力。目前大豆收购价浮动在3000元/吨的水平线上,已经低于国内大豆的生产价。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照新认为:“从绝对收益来看,大豆价格没有达到豆农的期望值;从相对收益来看,种植玉米要比大豆的收益更大。” 

  黑龙江大豆协会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比2008年减少4%,据黑龙江农委3月公布的一则农情调查:2010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下降到6500万亩,减少560万亩,跌幅迫近10%。 

  大豆进口:14年翻42倍 

  今年一季度黑龙江大豆进口量激增84.5倍!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一出,引起一片哗然。今年以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大豆进口量均出现了激增,一季度上述三个省份分别进口大豆44.1万吨、37.3万吨和28万吨,同比增幅达到84.5倍、2.6倍和1.6倍。 

  1996年,中国取消大豆关税配额,从那时起,在国内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逐渐变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996年,中国大豆生产可以满足国内86%的需求,约1549万吨,进口比重只有14%,进口量为110多万吨;2003年,大豆进口量一举超过国产大豆的年产量,此后进口大豆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7%以上。到2009年全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比2008年增加500万吨,再次刷新了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而2009年国产大豆的产量只有1600万吨左右。中国迅速成为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1/3的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 

  中国的大豆产业链,正在遭遇来自全球的压力。“农户种植大豆,加工企业收购大豆用来榨油,豆油供应市场,消费者购买”——这个并不复杂的大豆产业链,在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东北,事实上已经处于崩溃状态。而这样的状况,至今已经持续两年。 
探寻崩溃之源 

  “随着中国大豆市场的放开,跨国粮商开始在中国市场精心布局,借助供应链管控手段,强势切入中国大豆压榨产业,逐步控制了中国大豆的采购权,获得了中国豆油销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部分媒体与业内人士认为跨国粮商进入并逐渐垄断中国市场是中国大豆产业崩溃的直接原因。 

  “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一切皆在掌控中。一体化的风险相对小一些,在各个环节分摊成本,才能取得更好的利润。跨国粮商在大豆供应链方面的布局,符合经济规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司伟表示,“我们需要正视自身产业链的弱势。” 

  近10年来,中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大豆总需求量5463万吨。为何中国大豆市场需求旺盛,而国产大豆却发展受阻?作为世界大豆的原产地,也曾是生产大国、出口大国,为何如今却成为进口大国,在世界市场丧失了话语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松散脆弱的产业结构 

  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3年放开大豆进口,大豆成为中国唯一与世界接轨的粮油作物。 

  目前三大大豆出口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都是规模种植,每个农户至少有几千亩地,其规模效应、成本优势显而易见,而且这些国家采取的都是专一品种的种植,能够很好地发挥油份、蛋白质这些单项指标。 

  而加入WTO将近10年,中国大豆种植仍然由农户分散进行,土地规模狭小,平均每户只有1-2亩,即便在土地资源丰富的黑龙江,专业农户的规模也只有150亩左右。不仅限制了大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规模效益难以形成,而且混种、混收现象也非常普遍,致使国产大豆品质下降,出油率降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刘登高说:“中国的大豆主要是千家万户一盘散沙,农户各人种各人的品种,户和户之间的品种不一样,经过小商贩收购以后,不同的品种混到一块,大豆的商品品质就降低了,高油的和高蛋白的混合在一块。” 

  种植规模小,机械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导致中国大豆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比美国高出30%以上。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认为,目前国产大豆在流通环节存在着“三高”:一是用贷款收购国产大豆,年资金周转只有两次,贷款利息每吨需要70元。如果使用进口大豆,可以利用国际信用证运作,使资金周转8-10次,贷款利息每吨只有20元。二是国内企业收购农民的大豆,要承担收购的短途运费、包装费、场地费的支出,每吨国产大豆的收储成本高达75元,而在沿海进口1吨大豆的上述成本只有25元左右。三是中国大豆主产区主要在东北,而大豆加工企业却集中在东南沿海,东北大豆运到沿海需70元/吨的运输成本,进口大豆在沿海加工则免除了这一部分成本。这三项费用加在一起,使在沿海加工国产大豆要比加工进口大豆每吨多付170元。“加工国产大豆,那么国产大豆必须每吨便宜200块钱,那时候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才在同一起跑线上。”田仁礼有些无奈地说。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边是主产区豆农排长队销售,一边是加工企业因原料不足陷入困境这一矛盾现象的症结所在。 

  盲目的“鸡蛋碰石头” 

  2000年,富饶的东北黄金大豆主产区,美国孟山都公司的高管和专家们来这里进行调研学习。站在田间,微风拂面,他们望着如海洋一般金灿灿的大豆田,专家们不由发自肺腑地感叹:这里才是大豆的王国! 

  一场划时代的访问结束,双方专家互赠礼品,孟山都送给中方一粒转基因大豆种子,中方送给孟山都公司一粒野生大豆种子。一年之后,“世界绿色和平组织”调查显示,中国拥有世界上90%以上野生大豆豆种,是真正控制大豆品种的国家。 

  这粒看似普通的野生大豆种子在孟山都公司眼里成为至宝。他们用最尖端的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析,并在这粒野生豆种里面找到了高产量和高抗病的基因。拿到这个基因“标记”之后,再对其进行转基因,使大豆出产量、出油量以及抗病性都有了显著提高。就在2000年,孟山都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了64项转基因大豆专利。现在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原型就是东北大豆,却比东北的黄金大豆便宜百分之十以上,出油量又多了六分之一。 

  榨油是大豆最主要的用途,国外生产的转基因大豆由于含油量较高,在榨油方面更具优势,更容易得到大豆加工企业的认可,而中国出产的非转基因大豆在榨油方面处于劣势,但是比转基因大豆具有更高的蛋白和营养,是绿色天然的食品,适合制作豆制品。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非转基因大豆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全部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国家,产量占世界非转基因大豆总量的1/3。如此珍贵与稀缺的资源,长久以来的主要用途还是榨油,这意味着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一直处于同台竞技的状态,拿自己的劣势对他人的优势。同时国内转基因食品标注没有明确的标准,真正优质的国产非转基产品优势也就得不到体现,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在市场上被迅速淘汰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事与愿违的产业政策 

  两年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大豆市场也未能幸免。危机来临之前,在投机资金的推动下,2008年6-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最高曾攀升至每蒲式耳(约合27公斤)1600美分,但到了11-12月,随着危机的爆发,投机资金大量撤离大豆期货市场令大豆期货价格大幅跳水,大豆价格跌至每蒲式耳800美分以下。廉价进口大豆更激烈地冲击国内市场,豆农的生存和国家油脂供应安全受到了新一轮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8年10月起到2009年6月,国家先后四次宣布在东北实施大豆国家收储,以3700元/吨(1.85元/斤)的价格收购大豆,收储总量725万吨,接近全国大豆年产量的一半。 

  由于收储的大豆大量积压国库,为削弱不良影响,2009年11月,国家在2009年秋粮收储政策中更加注重了市场化与灵活性。与2008年相比,除了价格提高了40元/吨、收储数量由725万吨改为敞开收购外,并且将收购主体放宽为中储粮及东北地区压榨能力在5万吨/年以上的企业。按照压榨能力估算,黑龙江地区有近六成压榨企业可以享受补贴收购的优惠。国家将给予指定大豆压榨企业和中储粮总公司一次性费用补贴160元/吨。当市场价格高于3940元/吨之后,中央财政适时停止补贴。 

  如果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之间的差价不高,政府的补贴政策还能应付一时。随着进口大豆价格的持续走低,政府补贴就越来越吃力。政府以储备的名义收购国产大豆也越来越难。仓库堆满了,大豆产业链越来越紧张。终于,政府补贴不再能弥补差价,产业链崩溃了。 

  而且,虽然大豆临储政策局部保护了农民利益,起到了托市保价的作用,然而也掩盖了大豆产业所面临的实质问题,维持了低效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同时对压榨企业带来原料短缺、加工成本大幅上涨的冲击,更加剧了国内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也引发不同利益群体间的激烈博弈。 

  此外,内外资“有别”的政策也进一步加剧了大豆产业的困境。 

  “内资企业在拉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而常常由于政策的片面性而置身于外资挤压与农民利益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卢林纲表示,国家实行的粮食双轨制,在原料及产品同时上涨时,国家通过政策性调控只限制产品价格上涨,而放任成本价格飙升,这样内资企业在成本大幅提高,收益却不能补偿的情况下,生存艰难。 

  内资加工企业在产区收购大豆需要支付现金,而沿海外资企业进口大豆,使用信用证先借后还,在此期间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差,约为12%,而粮油加工环节加工利润也不过2%。 

  “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和行业缺乏品质标准也加剧了中国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卢林纲进一步介绍,沿海外资企业主要加工进口转基因大豆,外资企业大都得到地方政府的税费优惠,比如,外商所得税只收15%,而内资企业是33%,两者相差18%,对外资的绝对保护,导致内资企业无法与外资竞争。 

  部分人士认为嘉吉等跨国粮商企图操纵市场价格,控制中国大豆产业。这虽是一种阴谋论的视角,但是从根本上来看,中国对外资的倾斜政策正在威胁自身产业的发展,制约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 

 大豆产业的破冰之路 

  合作社开启产业化经营 

  蒋海军是黑龙江克东县的豆农,去年入股大豆专业合作社,今年初他算了一笔帐,因为大豆专业合作社都是批量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所以价格要比自己去买便宜不少。“老乡的种子两块二买回来,在大豆合作社的种子两块就能买回来,化肥批量地买,一吨省200块钱,一袋省10块钱。” 

  不仅种豆省了钱,大豆收获的时候,合作社还帮着卖,现在合作社已经跟克东县一家大豆蛋白加工企业签订了合同。根据协定,合作社种植的大豆收获时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这家企业。同样入了合作社的李凤林说:“蛋白质含量要是高,加的钱越多,最高一斤能加到九分钱,而且不管当时的市场行情。”2009年开始,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开始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以改变“农户一盘散沙,企业孤军奋战”的落后产业机制,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形成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大豆产业持续发展的新体系,被外界视为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的新路子,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铺开,只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确定了相关试点。 

  目前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对接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合作社帮助社员选购良种,组织社员统一播种,入社豆农的大豆生产质量和效益普遍提高。与混装大豆相比,合作社的高油大豆油脂含量为21%,高于混装大豆3个百分点,价格每斤提高0.18元;高蛋白大豆蛋白质含量为42%,高于混装大豆4个百分点,价格每斤提高0.4元。二是合作社组织社员批量购买生产资料,可节约生产费用15%—20%。据内蒙古扎兰屯6个大豆专业合作社统计,合作社批量购买尿素、二胺,比单家独户农民购买分别节省费用18.2%、11.1%。三是合作社组织大型农机作业配套服务,机械作业费用明显降低。合作社大面积作业服务比农户独家作业成本要低得多,喷药、耥地、播种、收获四项作业费用合计每亩节约19.2元,比单独作业费用降低47%。 

  合作社的有序组织可以缓解由于土地不能自由流转所形成的小农生产的瓶颈,在帮助豆农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能够实施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与标准化。 

  另一方面,大豆专业合作社又与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去年克东县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合作社按照企业要求,种植高蛋白和高油品种,采用统一良种,实行统一种植,油脂含量可增加3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增加4个百分点。根据合作社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加工企业以国储大豆价格为底价,按油脂和蛋白质含量加价的原则,在油脂和蛋白质增值部分各按50%分配。 

  为什么企业宁可加钱也愿意从合作社手里买大豆呢?克东县副县长商海燕举了一个例子,当地有一家大豆深加工企业,专门生产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这些大豆深加工产品,企业虽然守着克东这个种豆大县,却总是愁没豆子加工。“农民自由种植这个品种,它的蛋白含量和油的含量都比较低,即便有一部分是高的,但是混杂在一起,到企业加工的时候,这个高品质也体现不出来。这样农民好的豆子没卖上好价钱,企业又没有好的豆子进行加工,所以说企业的效益也低。” 

  据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大豆深加工产品对蛋白含量有很高的要求。与大豆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后,合作社就可以按照企业的需要购置高蛋白的大豆种子。他们曾经测算过,大豆蛋白含量每提高两个百分点,每加工一吨大豆就能增加200块钱的利润。“过去普遍来说蛋白含量在39%以下,而现在通过这种专品种的种植和回收呢,蛋白含量能够普遍在40%以上。” 

  目前,这家企业正在建设一个年加工能力在30万吨的大豆深加工工厂,他们已经陆续与克东县124个大豆专业合作社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涉及的豆农有近一万人,这意味着克东县有四分之一的豆农已经与这家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这种方式,加工企业有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优质原料来源,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稳定的增产目标。 

  于是,以合作社为纽带,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打好“非转基因”战略牌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公众关注,引来各方激辩。而这一话题本该由早已深受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的国内大豆产业发起,然而,“手握利剑却一直不亮剑”,这是因为国内大豆产业没有把这上升到战略层面。 

  至今转基因食品是天使还是魔鬼依然悬而未决,大多数人干脆敬而远之。2007年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对消费者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65%的受访者更喜欢非转基因食品。当今,欧盟这个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市场,基本上禁止进口转基因大豆;日本、韩国等大豆消费大国对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也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尽管美国2009年转基因大豆、玉米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部面积的91%、85%,但却主要用于制造动物饲料、生物乙醇和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美国消费者食用的豆奶、豆腐等豆制品都是“有机食品”即是“非转基因食品”。 

  目前,中国东北大豆产区虽然认识到非转基因大豆的价值,并提出在黑龙江设立“世界原产大豆保护区”的呼吁,但重点仍然在于依靠国家政策扶持,而现在需要发挥非转基因大豆自身的市场潜力,国内大豆产业就必须转变观念,围绕“非转基因”定位进行战略化运营,占据“非转基因”的制高点。可以说,能否在这一优势定位上集结力量,决定了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竞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 

  首先,分化新品类,打造新品牌。把非基因食品作为一个新品类,而不仅仅是一个标榜食品原料的来源。也就是产品的品类名称不能再泛泛地称为“大豆油”、“调和油”、“豆奶”等,而应是“非转基因大豆油”、“非转基因调和油”、“非转基因豆奶”等,与转基因产品鲜明地区别开来。同时,推出新品牌代表新品类,这些新品牌不再推出任何使用转基因原料的产品,它在消费者心中就意味着是纯粹的非转基因专家,消费者购买不再需要顾虑食品安全。构建高、中、低档品牌群,不断提高非转基因豆制品的市场地位。 

  其次,制定非转基因大豆标准。建立大豆产地标识体系,如东北的高油大豆、黄淮海的高蛋白大豆和南方的菜用大豆以及各种专用大豆等,促进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品质升级。 

  再次,建立反转基因食品联盟。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要与转基因大豆同台竞争,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而应联合社会各界,成立反转基因联盟,保护中国原生大豆。可以通过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东北,避免基因污染;联合油品生产企业共同推广非转基概念,扩大非转基因产品市场。 

  最后,放开非转基因产品定价权。据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冯晓介绍,在美国,非转基因大豆出口的价格比转基因大豆高出50%以上,实际上等于非转基因和转基因产品不是一个档次的产品。所以在市场定价权上,中国适宜对非转基因产品价格给予放开,允许相对于一般转基因大豆,非转基因大豆产品有价格优势。 

  多油并举延伸发展路径 

  由发改委牵头编制的《油脂油料产业规划(2009-2020)》今年年初已上报国务院,坊间称有望在上半年颁布。据悉,此规划的核心内容是确保中国能够在2020年实现60%食用油自给,淘汰2000万吨落后产能,培育大型油脂集团。同时,和以前过多依赖大豆榨油不同,此次规划特别强调,通过“多油并举”实现中国油脂自给率达到60%。 

  “受国内农业资源短缺、大豆玉米比价、粮油争地、不同油脂油料相互替代等因素影响,国产大豆将始终是有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植物油和豆粕需求的快速增长。”研究大豆问题10余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参与规划编制的发改委产业发展所农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黄汉权表示,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的构成以豆油、棕榈油、菜籽油为主,2008年,3个品种消费量为1888万吨,占当年油脂总产量的82.3%。他认为,中国油脂自给率偏低的症结在于过分倚重大豆。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大豆油产量为1243.5万吨,占当年油脂供应总量的54.2%。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是参与规划编制的主要专家之一。他透露,“培育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骨干油脂企业”,成为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规划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资源整合。据悉,规划中给予这些大型油脂企业最实质的支持是,在企业所立项目通过评审之后,“按核定以后总投资的5%-8%,给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在提出“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1.5亿亩”的同时,通过综合补贴等措施增加花生、山茶、芝麻、棉籽、葵花籽等传统小油种的供应。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将花生良种补贴纳入国家粮食补贴范围,这意味着将出现油脂油料产业规划的新格局。 

  业内人士认为,多油并举的产业规划在维护主产区农民利益和维持加工企业生存的同时,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改变目前国内大部分油脂加工企业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竞争力不强的现状,跳出大豆产业的困局医治大豆之痛,激发花生油、菜籽油的市场潜力,站在油脂油料产业的高度实现全产业链的长远规划。 

  黑龙江金泉集团金正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壮认为,尽管国产大豆的产业定位逐渐明确清晰,但实际操作起来还需要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应变之路依旧漫长。
发表于: 2010-12-14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米重蹈覆辙了
发表于: 2010-12-14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了 完了 中国种子市场完了
花花世界,谁主沉浮!
发表于: 2010-12-15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我是鬼 的帖子

唉,中国的种子市场简直惨不忍睹了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