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赤霉病要避免四大误区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690 | 回复数:1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3-4-12 10: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近期调查发现农户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重治轻防,见病用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以预防为主,主动防御,同时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再用药,都没有把握住最佳防治时期,防效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误区二: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等。近几年,农户普遍反映多菌灵不灵了,其他药剂效果也不好了,这不能排除部分药剂质量存在问题,还应考虑抗性菌株的关系,同时还与农户不注意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有密切关系。
    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时隔20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在出现某些药剂防效减低的区域,建议积极关注新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混剂(赞米尔)、氰烯菌酯(劲护)、烯肟菌酯等。同时,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误区三:亩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麦区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喷雾亩用水量多为15升,更少者仅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会影响到药效的正常发挥。为保证药效,使用常规喷雾器亩用水量宜在45升-60升之间,或是加入药效保证剂,如展透等。
    误区四: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次数。
    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广州易合通农化供应链有限公司
草甘膦、百草枯、毒死蜱、吡虫啉原药
电话:020-66298358
Q Q:1446533780
发表于: 2013-4-12 10: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了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