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土地流转!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425 | 回复数:8

发表于: 2010-12-24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国家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倾向,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公司参与其中,出现了很多独资或合资的专业合作社或专门的农业公司。同时也出现一种现象,有些人是看到政府给点政策,想做点投机,也有些人心中充满着美好向往的憧憬,进入农业,然而大部分人进入农业项目都是外行,或对农业项目含糊不清,资金、管理、技术不到位产业半途而废的基地很多,对于政府来说,为了完成上级给的任务,利用各种补贴和优惠吸引不少人来参与土地流转,给人、给物、帮助贷款,由于缺乏冷静的思考,凭着自己的想象与勇气进入农业。往往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恶性循环,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缺工作人员。
  
  对于农民或公司来说要想在土地流转政策上分一杯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做农业不像买辆车那么简单,车买回后,不开它还是车,但做农业就不同,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选好土地后,找资金,找项目,学技术,学管理,这时很多东西已经有些晚了。有些人本身就有过种地的经验,靠着过去的老经验已经行不通了,对于规划、管理一窍不通,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快使这些人束手无策。还有些人是做个生意,对于农业的兴趣来源于投机,觉得土地流转是个机会,是商机,总是看到电视、报纸上介绍这个能赚钱,那个能赚钱,总在销售环节上想的太多,技术与管理抛之脑后。另一些人是做企业管理的,资金与管理能跟上再聘一个技术员感觉农业也是可行的,往往事与愿违,在管理上企业与农业上的员工是两个概念,企业的员工三班倒习惯了,每周有节假日,这些人多数没有土地可种,日常生活就靠上班,加上平时的培训,这些人的管理很轻松,然而农业不同,这里没有节假日,雇佣的员工大多是就近找到的一些做过农活的人,这些人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家里也有几亩薄地,牛、羊、鸡等,这些人对于过严的管理很难接受,加上在农村有很多地方可以打工,或者这些人家里的日子不错,干脆不用出去打工,所以这些管理者遇到这些情况显得束手无策。
  
  做农业必须要有个清醒的头脑,没有一个拿着几百万去做农业,没有一个是既有资金,又有技术懂得管理的人去做农业,这些人在土地流转的激流中往往是很脆弱,侥幸的心里大于实际操作管理,一旦遇到大风大浪,满盘皆输。
  
  做基地是很多人的梦想,有了自己的农场,山清水秀,有鸡有鸭,其乐融融,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这些只不过是梦想。作为基地的负责人,他是整个农业项目的灵魂人物,他必须要有很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除了这些能力之外必须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对市场及其他敏锐的洞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良性的把这个产业做下去。
  
  作为基地的领导者领导能力很关键,大多数的员工来自农村,这些员工的素质都很低,一般没有正规的培训,他们的劳动能力有差异,有手快手慢的;有家里日子过的安逸出门打工凑热闹的;有奸猾愚钝的,心态不一,管理的时候怎么样合理安排好这些员工工作不至于出现【抓住不放,放开不望】的现象。使员工的力与心是站在基地这边而不是自私自利,出现出工不出力现象。组织能力是有效的组织各种人才在各自岗位上自觉的完成本职工作,不会出现缺岗现象,给生产中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会用各种方法稳定员工的情绪,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利用感情去准备自己的第二第三梯队,有备无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农业项目员工的流动性是最大,往往很多的精力是来培训员工,有很多基地员工严重缺乏,出现四处找人现象;在日常管理中,人员的稳定必须要有合理的安排,这就需要领导者要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只有掌握一些技术,眼里才能有活,安排生产的时候得心应手,不会出现劳动浪费,和重复劳动现象。应变能力是每个做基地的必须要有的能力,在农业项目生产过程中,会有许多突发事件,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时,要以冷静的头脑,从容面对,有序的处理基地中各种事态;在与相关领导关系的处理中,做到不卑不抗,在申请某些项目的时候,这些应变能力往往比吃饭送礼来的快些,使自己不至于被动。
  
  当一个新的基地诞生的时候,规划往往是整个项目的关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规划一个基地的时候,往往资金是同步的。粮食作物资金一次性投入大,利润低,管理方便,周期短,机械化程度高,做这些项目成功的机会很高,只要资金能够良性的注入,成功就会有一半的可能;粮食作物的技术现在很多地方都已很成熟,加上机械化程度高,用工量少的特点,很多会当作首选,只要没有天灾人祸,风调雨顺,三四个月就能收回投入;蔬菜前期投入少,周期短资金循环快,蔬菜价格高产量高的特点,很多人也愿意冒险蔬菜项目,但蔬菜的用工量是巨大的,加上后期巨大的投入,蔬菜不宜做的太大;果树的周期长,用工量少,资金投入适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灵活掌握,由于前期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往往这些人只有【熬】,熬过两年之后,效益是客观的。在做基地规划的时候,南北方各有个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根据自己的条件及资源来合理的选择,在一个几百亩或上千亩的基地中规划时,要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合理搭配,给员工增加希望与信心,资金上不会出现大的亏空,前期以少量的资金回拢维持大方向的项目实施;在规划好一个项目的同时,如果资金及人力无法在短期内到位,尽量选择分布实施的原则,每年有个合理的进度,在两至三年内完成整个项目的整体实施;假如资金或人力资源缺乏,就不要凭着想象或听到看到别人如何成功,自己盲目的规划,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使项目在短期内搁浅,无法继续实施,所以以自己的能力大小来合理的安排项目,给自己多留几张牌,这样不行还有那样,使项目能够在有序当中实施,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作为领导者心态也是最关键的。由于很多人在做农业项目的时候投机和勇气站在第一位,在基地前几年有所小成之后,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人感觉自己是成功了,会逐步撤出资金,对于基地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信心,就是由于这种心态,使自己被动,处于而行循环的状态,到最好鸡飞蛋打,无法收场。另一种人在做基地的时候凭着自己的一时勇气来做农业项目,在小成之后,会感到后怕,怕大量资金投入收不回,一旦感觉时机成熟,会毫不犹豫的收回原始资金,使基地正常的生产出现资金链短缺想象,最后满盘皆输;还有些是二人合资或多人合资的合作社或公司,这些人在小成之后,往往考虑的不是农业项目的正常实施,而是怎么样收回自己的投入或在其他方面的意见不统一,出现分裂,导致项目瘫痪。
  
  对于做基地,很多人的想法是我给钱你就的好好干,在整个基地中充满了火药味和不信任感,在领导与员工之间始终有个离层,一旦有突发是件,马上出现危机。所以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持团结是重要的,对于领导人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在引导员工上必须有耐心和正确的方法,才能够保持团结,才能够有序的生产。领导人过去的一些形象及习惯必须在整个项目实施中必须改变。
  
  资金是整个农业项目中的重中之重,没有资金就有可能使整个项目瘫痪,除了拿出过去的积蓄外,很多人采取贷款,但贷款的要求苛刻,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数目,使基地生产中出现被动,但更多的人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使自己的项目昙花一现,所以在项目规划的时候,需冷静。当然有些人选择了融资,在不断资金注入的时候同时出现一些人等着分红利或有些人等着拿回利息,当技术到位,产量稳定,市场销售良好的时候,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解决,当然这纯粹是投机,但一切没有那么顺利,更多人会应为这些事情,弄得资金债台高筑,别说项目,就连吃饭都会是问题。另一项资金的来源是在政府,当一个基地初见规模的时候,政府会出台一些项目支持,这些项目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发展状态,往往有些基地在规划的时候,对于政府这些项目知之甚少,与政府的这些项目擦肩而过或根本不着边,所以失去大好机会,也有些人在申请项目资金的时候与政府发生冲突,和政府申请的一样或在申请的时候写的过于大,在项目验收时很容易就会被拿掉,所以这些信息的掌握是必要的。
  
  土地流转是个好的趋势,做基地是有风险的,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给自己留有余地,长期与短期效益结合,种养结合,与员工结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做好农业项目,发展壮大。
我们都是好样的!本内容来自中国农资联盟农资论坛www.nongzi100.com
发表于: 2011-4-10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一零售商刚给我推荐了秦晖的关于土地流转的讲座,很不错,关乎未来农资市场的形态,建议大家搜一下看看
发表于: 2011-4-10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有个学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叫做“小岗悖论”。他说,小岗18个农民集体按血手印冒风险搞包产到户,这个事情在逻辑上很荒谬:假如小岗的农民真能那么团结齐心签订“生死文书”,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在一起干活呢?他们在一起干活都要互相算计,偷懒、出工不出力,那又怎么能在这个事关坐牢的事情上那么齐心?他说“用集体主义精神去脱离一个集体”是个悖论。我说这怎么是个悖论呢?这根本就不是悖论。关键在于:人民公社是农民“集体主义”的产物吗?我当时举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逻辑上无疑是成立的:把犹太人赶进奥斯维辛完全不需要他们有什么“集体主义”,相反,他们越各顾各越容易被赶进去。但是这些人如果要“逃离索比堡”(我们都看过那个电视剧),那倒是需要集体主义的。各顾各你能逃得出去?
发表于: 2011-4-10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下在中国主张实行土地私有制的理由,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乐观的理由,说私有制可以使土地的配置更有效率,土地的自由交易可以使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还有一种比较悲观的理由,我称之为消极的理由,说土地私有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遏制官员圈地。既然是我的东西,你就要跟我做交易,不能抢。我认为当前中国土地私有制如果有意义的话,主要在我讲的后一个理由上有意义。前一个理由,现代经济学上很难证明这一点,土地自由交易是不是比征地在所谓的土地有效利用上一定是更好?我觉得这倒很难说。
发表于: 2011-4-10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明摆着,如果土地要规模经营的话,用“圈地”来集中土地实行规模经营比向一家家农户购买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要简单得多,容易得多。在世界范围内,“土地兼并”规模比较大的话,一般都不是通过自由交易实现的,都是多少要靠“超经济强制”的办法。有些人说中国能够如此快速地大修高速公路,就是因为“征地的优越性”,这话我觉得不是完全没有理由。
发表于: 2011-4-10 2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文贯中教授写了文章商榷,他说,其实土地私有、自由交易还是最有利于效率,但是我们对效率的理解应该是广义的,不是说一定量土地能产生最多的收益就是效率,而是土地能够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土地和劳动能够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效率。如果土地私有化后搞规模经营更困难了,按照文教授的说法,这恰恰是效率提高的表现,因为这就可以减少无地农民。
发表于: 2011-4-10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江西出现“蒋巷事件”,就是广东的一家公司跑到江西蒋巷镇,一下子圈了五万亩土地搞规模经营,江西和广东都大捧这个事情。但是后来当地的农民闹得很厉害,因为他们圈地后没有给农民任何补偿。名义上是“租”了土地———因为土地是不能用来交易的———但是他不是跟农民租的,而是跟当地政府租的,把租金给了政府,政府用这笔钱去抵扣农民的各种负担,农民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得到。后来农民就闹得很厉害,中央电视台也报了,成了一个很大的新闻事件。我就想,这个家伙如果跑到鄱阳湖去向几万农民买土地,他要买到猴年马月啊?他可不可能一下子就拿到五万亩土地去干这种事呢?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发表于: 2011-4-12 14: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圈地运动??
发表于: 2011-4-13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想想,分析得很透彻,光靠农业,不改变土地用途很难见到事业得曙光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