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5319 | 回复数:0

通过中国农资联盟认证的首席技术专家,拥有良好的植保技术以及职业口碑。 发表于: 2013-7-15 13: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陈举林,男,1963年5月生,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1年7月至1985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85年8月至2004年9月,历任泰安市农科所玉米室农艺师、副主任、主任。2004年10月至今,任泰安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及高产栽培研究工作,曾获12项省、市科技奖励。主持完成的《泰安市百万亩小麦玉米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推广》、《小麦玉米持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分别获得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三等奖,《转基因S型玉米雄性不育新种质及杂交新组合》获得泰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玉米科学》创刊10周年优秀作者荣誉称号。现兼任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成员。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张春庆,男,1963年1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3年7月至2000年10月,历任山东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1997年9月至2000.7在中国农业大学在职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2000年11月至今,历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院副院长、院长。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编写了《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等7部教材,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等课题15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1项,参加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现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分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种业领域协作组副组长;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物遗传育种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玉米顾问团专家。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孟昭东,男,1968年11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批产业玉米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作物学专业学习。1991年7月至今,历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育种研究室研究实习员,品质育种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期间,1996年10月至1997年5月,赴美国艾奥瓦州立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年9月,参加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培训班。2006年12月,受聘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共主持转基因重大专项、跨越计划等农业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科技图书奖2项。获植物新品种权16项。作为首位完成人,育成lx9801、lx03-2等玉米自交系10余个,lx9801为全国玉米骨干自交系。育成13个杂交种、23次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多个品种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国内外首次提出玉米结实习性的观点并进行分类遗传研究,对玉米籽粒大小突变体、茎折、锈病等开展基因定位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了《中国玉米栽培学》(副主编)和《中国玉米品种系谱》(主编3)。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王庆成,男,1957年2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79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学习。1982年1月至今,历任省农科院玉米所助研、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玉米栽培生理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成果转化基金、农业结构调整专项、省良种产业化项目、省农业重大应用专项等30余项课题。在玉米高产规律、耐密性、群体光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夏玉米亩产900kg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速率的关系,阐明了株型的增产原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10项,在Biologia PlantarumPhotosynthetica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获得农业信息软件著作权9项,制订省地方标准12项,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中国玉米品种及其系谱》等10余部玉米科技著作,曾获“‘十一五国家粮丰科技工程先进个人山东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刘树堂,男,1961年10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83年9月至1987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学习。1987年6月至2004年6月,历任莱阳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期间,1991年9月至1994年6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2004年6月至今,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参加年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在Pedosphere(SCI 1.817)、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家级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无土栽培实用技术》和《作物施肥技术与缺素症矫正》。多次获得青岛农业大学优秀教师、教学评估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六和教奖等荣誉称号。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李俊庆,男,1963年12月生,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农技推广研究员,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1984年7月至今,历任临沂市农科院(原临沂地区农科所)粮食作物研究室技术员,经济作物研究室农艺师,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作物所所长。期间,2007年1月,受聘为农技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玉米栽培、育种等研究,曾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一项,在《农业科技通讯》、《现代农业科技》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临沂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沂蒙农业服务先锋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兼任山东省农科院帮扶第一书记开展科技扶贫活动郯城服务团专家,临沂市选派第一书记任职村农民培训暨扶贫科技特派员,任苍山县南桥镇科技特派员。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张吉旺,男,1974年1月生,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第一批增补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山东农大农学系学习。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2000年7月至今,历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山东省高校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期间,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攻读博士,获农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7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6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在《Field Crop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Crop Science》、《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49篇,副主编或参编著作或教材7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5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泰安市青年科技贡献奖、山东农大青年岗位能手和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植物保护岗位专家
李向东,男,1969年3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植物保护岗位专家。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学习。1990年9至1993年7月, 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今,历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原植物保护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系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赴瑞典农业大学遗传中心做访问学者。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赴美国Noble Foundation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系统研究了玉米蛀茎蛀穗害虫幼虫种类、分布和生态位及成虫的种群发生动态,玉米褐斑病病级、空间分布和产量损失的关系,并建立了产量损失模型。首次发现引起玉米矮花叶病的一个病毒新株系,证明山东玉米顶腐病的病原主要是细菌。先后提出防治建议11项,提出了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得第三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齐鲁先锋共产党员”称号。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机械设备与加工岗位专家
杜瑞成,男,1957年4月生,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第一批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机械设备与设施岗位专家。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农机化专业学习。1982年1月至今,一直在山东理工大学(原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工程学院)任教。期间,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5月至1996年11月,任山东工程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处长。1996年11月至2003年10月,任山东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2003年10月至今,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期从事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提出建立机械化农艺体系的概念,重视机器田间试验与示范,在种植与收获机械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现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农业机械化协会副会长、山东农业专家顾问团农机分团副团长。
玉米产业创新团队机械设备与加工岗位专家
刘开昌,男,1971年6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师范专业学习。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读作物栽培学硕士研究生。1997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从事玉米栽培育种,历任实习员、副研究员、室副主任。期间,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2003年7月至2012年3月,历任山东农科院科研处科长、副处长,研究员。期间,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挂职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厅长助理。2012年3月至今,山东农科院蔬菜所所长、研究员。从事玉米栽培与品质加工研究,先后主持或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现主持“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等4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院科技进步一等3项、二等奖1项。参加育成鲁糯14和鲁甜糯3号新品种;获得发明专利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部。主持制订12项地方技术标准,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个。2011年被授予“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荣记个人三等功。
玉米、薯类产业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李树超,男,1963年4月,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学习。1987年7月至今,一直在青岛农业大学任教。期间,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开展了大量与“三农”相关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省、地市等科研奖励12项,出版著作和教材9部。现兼任省农业顾问团农经分团成员。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王富,男,1966年1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2年至1986年,在东北农学院蔬菜专业学习。1986年至1988年,大庆市蔬菜科研所技术员。1988年至1991年,在东北农学院,蔬菜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2001年,历任东北农业大学(原东北农学院)蔬菜专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1996年至2000年,在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2001年6月至今,任青岛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教授,副院长。要从事番茄遗传育种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级课题多项,培育番茄品种10余个,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8年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09年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兼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成员、青岛市蔬菜专家顾问团成员。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贺洪军,男,1962年11月生,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推广研究员,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学习。1984年7月至今,历任德州市农科院(原德州地区农科所、德州市农科所)瓜菜室主任、副所长、副院长、院长。期间,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班政治学专业学习。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先后承担蔬菜、西甜瓜方面的科研项目2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选育出“干椒3号”、“干椒6号”。编著著作9部,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十佳标兵、德州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十大科技带头人和首届十佳科技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现兼任德州市蔬菜育种与栽培首席专家、山东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高建伟,男,1967年3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5年9月至四年后的7月,在莱阳农学院学习。并至今,历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期间,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硕士研究生。1998年9月2001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攻读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02年4月至2006年1月, 先后在以色列、法国、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后。主要从事大白菜分子育种以及蔬菜资源收集、鉴定与创新研究。在大白菜特色育种与地理标志性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大白菜转录组、microRNA表达谱分析,对大白菜叶球发育的分子机制形成了初步认识。选育了橘红65等大白菜新品种。参与了国家番茄基因组计划,省农科院蔬菜所的名字首次刊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主持承担了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良种工程农业种质资源创新课题、863子课题等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个,新品种保护1个,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Nature、Genomics和Transgenic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原始创新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后4名。被聘山东省农科院“杰出人才”特聘专家,硕士导师,山东省专家教授富民兴鲁同心、志愿服务团团员,济南市院士专家基层服务工作站特聘专家。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王克安,男,1963年2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学习。1985年7月至今,历任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技术员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期间,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读硕士研究生。2006年12月,受聘为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栽培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1项,省级研究课题1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科技成果奖7项,市(院)级科技成果5项;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在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本,编写省地方标准17个;2004年被德州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德州市委聘为“德州市支持农村青年创业专家库专家”,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济南市科技局聘为济南市科技特派员。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张元国,男,1966年2月生,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86年2月至1990年7月,在山东大学学习。1990年7月2005年5月,先后在潍坊市农科院生物所、化控所、科创中心工作。期间,1997年6月至1998年8月,赴国夏威夷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国际农业交流实习。2005年5月至今,任潍坊市农科院副院长、党委委员。主要从事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进行研究。获奖成果21项,主要包括“芦笋二倍体、三倍体、全雄新品种培育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选育蔬菜品种4个。发表论文43篇,参与著作6部。2006年9月被评为2005年度全省农业科教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徐坤,男,1964年10月生,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学习。1986年9月至三年后的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蔬菜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又至今,一直在山东农业大学蔬菜专业 任教。期间,1995年9月至1998年1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读在职博士研究生。2001年1月,受聘为山东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教授。长期从事蔬菜栽培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48重点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省良种工程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篇;出版《节能日光温室与蔬菜高效益栽培》、《生姜高产栽培原理与技术》等著作1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育成了‘山农大姜1号’等蔬菜新品种3个。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2002年获山东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科技部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2012年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设施机械与环境调控岗位专家
魏珉,男,1968年11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设施机械与环境调控岗位专家。1987年9至1991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学习。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学科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7月至今,一直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学科任教。期间,1997年9月至2000年12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学科攻读博士研究生。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读博士后。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研究科读博士后。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赴加拿大农业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做短期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设施蔬菜栽培研究,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等20余项,副主编《工厂化育苗原理与技术》获2011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参编《设施园艺学》、《设施农业装备》、《设施蔬菜栽培学》、《无土栽培学》等全国统编教材6部,《保护地蔬菜育苗技术》、《大棚蔬菜栽培问答》等著作7本。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首位),授权专利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两次获山东农业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9、2010年分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泰安市泰山先锋荣誉称号。现兼任农业部黄淮海设施农业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2010-2013年遴选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设施机械与环境调控岗位专家。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设施机械与环境调控岗位专家
侯加林,男,1963年1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学习。1987年7月至今,一直在山东农业大学任教。期间,2000年9月至2005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受聘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温室环境调控与设施装备的研究,2011年研制的“日光温室卷帘机控制器”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120382156)2001年参加了由中国农业大学主持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1BA503B-01) ”课题“华北型连动温室控制系统的设计”、参加了“国家863计划项目(2008AA10Z218)”项目“温室番茄三维形态结构的构建和可视化建模”。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多项、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多项,获得包括国家一等奖在内的奖励16项,获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2011年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岗位专家
马井玉,男,1962年1月,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设施机械与环境调控岗位专家。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习。1982年7月至今,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山东省、济宁市科技攻关项目、山东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16项;在全国性学术会议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参加编写科技著作3套(部);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济宁市科技奖励11项。为济宁市劳动模范,被济宁市委、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嘉奖一次,获得山东省农业先进工作者、济宁市优秀科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济宁市农业系统优秀党员称号。现兼任山东植保学会理事、济宁市农学会副理事长。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岗位专家
郑长英,女,1966年11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习。同年8月至1991年1月,山东省莱阳市乡镇企业局业务员。1991年2月至今,历任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原莱阳农学院植保系、植保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系攻读博士研究生。2007年1月受聘为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研究,主持“山东省B型烟粉虱分布调查及其对温室白粉虱的竞争取代和行为机制”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山东省出口蔬菜害虫种类调查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参与主持“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项目5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指导沂源县悦庄镇有机韭菜生产。多次获得青岛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11年获得“十大巾帼标兵”称号,2011年当选城阳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蔬菜产业创新团队贮藏加工岗位专家
王成荣,男,1958年12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第一批蔬菜产业创新团队贮藏加工岗位专家。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莱阳农学院果树专业读学习。1982年1月至1993年3月,一直在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任教。期间,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6年9月1999年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攻读食品工学博士研究生。1999年10月受聘为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教授。2000年3月至2002年1月,赴日本静冈县立大学进行食品营养学部合作研究。长期从事果蔬贮藏加工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农业部948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岛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孙庆田,男,1964年4月生,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1986年7月至1987年12月,烟台市果树研究所品种资源室技术员;1987年12月至1994年9月,烟台市果树研究所品种资源室助理农艺师;1994年9月至2001年4月,烟台市果树研究所品种资源室农艺师;2001年4月至今,在烟台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副主任、大樱桃研究所所长。陕西省铜川市政府果树顾问,招远市果业协会技术顾问,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理事,烟台市大樱桃协会秘书长。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项目10多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烟台市十大科技成果奖和新品种奖三等奖各1项,优秀论文奖4项。负责和参与选育的18个品种通过省级鉴定,其中1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60余篇,编书2部。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郝玉金,男,1971年3月生,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90年9月至1994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2002年7月,北京大学博士后;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日本果树研究所博士后;2004年9月至今,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期间,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后;长期从事果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霍英东基金会和山东省资助课题近20项。发表学术论著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教授二级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2012年获“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刘庆忠,男,1963年6月生,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80年7月至1984年7 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学习。1984年7月至1987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今,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工作。期间,1995年1月至1998年4月,美国农业部果树实验室分子植物病理实验室访问学者;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美国农业部Beltsville农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果树育种的科研和推广工作。现为国家农业部黄淮地区果树科学试验站站长、山东省果树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樱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曾主持承担国家、省级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3篇,获得专利6项,审(认)定植物新品种13个。担任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等社会兼职,担任《园艺学报》编委、《果树学报》编委等学术兼职。先后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山东省留学回国创业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山东省政府聘为“果树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岗位”泰山学者。2012年10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创新杰出人才”。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设施装备岗位专家
高东升,男,1967年1月生,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栽培与设施装备岗位专家。1985年7月至1989年7月,在曲阜师范大学学习。同年9月至2001年9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2001年10月至2004年12月,沈阳农业大学做博士后;1992年7月至2011年11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工作;2011年11月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果树栽培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苹果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府农业顾问团成员,山东省林木良种评审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山东省教学名师。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山东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1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研究论文147篇,编写专著11部;获国家科技部“振华科技扶贫奖服务奖”,荣立团山东省委“青春立功”一等奖,并授予“山东省新长征突出手”荣誉称号,三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设施装备岗位专家
王永章,男,1963年3月生,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栽培与设施装备岗位专家。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果树专业学习。1987年9月至1988年6月,南京南京农业大学进修;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5年10月,青岛农业大学园艺系讲师;1995年10月至2001年10月,青岛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2001年10月至今,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果树栽培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奖2项,2004年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研究课题8项,发表论文70余篇,SCI 5篇。2003年以来,连续9次获青岛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3次获青岛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获“六和奖教金”,2013年获青岛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韩明三,男,1965年2月生,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1987年7月至1988年7月,青岛农科院见习。1987年7月至1993年7月,青岛农科院研究实习员;1992年4月至1993年5月,在日本研修;1993年12月至2001年10月,青岛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兼果茶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青岛农科院副研究员兼果茶研究所副所长;2009年12至今,青岛农科院 研究员兼果茶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获得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科技进步评奖委员会、青岛市科技进步评奖委员会等多项获奖成果;育成苹果新品种“富秋”,“富红”“青研红”,并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命名。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于毅,男,1965年3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1983年8月至1987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园艺系学习。1987年7月至1990年9月,在莱阳农业院园艺系任教;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系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199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攻读博士攻读;1996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期间,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昆虫系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果树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2012年获得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治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王英姿,女,1962年8月生,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学习。1983年7月至三年后的8月,在烟台市农科所植保室工作;并至1992年12月,烟台市农科所植保室助理农艺师;1992年12月至1997年11月,烟台市农科所植保室农艺师;1997年11月至2002年10月,烟台市农科院植保所高级农艺师;2002年10月至今,烟台市农科院植保所农技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承担完成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10多项;发表文章2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6项。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服务工作者(2004)、烟台市十佳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烟台市十佳科技创新女能手、烟台市三八红旗手(2006)、烟台市先进工作者(2008)等荣誉称号。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土壤肥料岗位专家
原永兵,男,1960年10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土壤肥料岗位专家。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莱阳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1984年8月至1987年7月,在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6年7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工作,期间,1991年至1992年,意大利罗马果树研究所访问学者;2000年6月至2002年12月,美国华盛顿洲立大学博士后。2006年6月至今,任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获得山东省高校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贮藏加工岗位专家
辛力,男,1962年12月生,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贮藏加工岗位专家。1978年至1982年,在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1982年至1986年,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资源室研究实习员;1986年至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果品贮藏加工访问学者;1987年至1999年,先后担任省果树所贮藏加工室助理研究员、食品饮料厂副厂长(兼)、加工室副研究员、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省果树所科研办公室副研究员、研究员、主任;2003年至2004年,省农科院国际合作处主任科员;2004年至2005年,澳大利亚南澳州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2004至今,省果树所研究员、副所长。参加完成山东省多项科研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援华项目、农业部成果推广项目、科技部星火项目、转化资金项目、山东省农科院、泰安市科技局及地方企业委托果蔬加工课题等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鉴定成果多项。在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兼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成员,山东省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苹果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全国桃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果蔬加工分会理事,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水果产业创新团队贮藏加工岗位专家
赵新节,男,1962年2月生,山东轻工业学院教授。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学习。1983年7月至2005年11月,在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12月调至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作,从事葡萄与葡萄酒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在云南研发的红冰葡萄酒产品获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银奖,研发的干红葡萄酒产品获第二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六部;获得专利一项。
水果、蔬菜产业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史建民,男,1958年4月,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第一批水果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山东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82年7月至1987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87年12月至2013年5月,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的教学和科研。曾主持承担农业部、山东省等14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农业部等成果奖励9项;2007年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王作全,男,1959年3月生,烟台市农业科院生物研究员。1978年9月至1982年6 月,在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1982年7月至1983年6月,在烟台农科所见习。1983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烟台市农究所小麦室、新技术研究室工作,助理农艺师。1992年12月至1998年11月,在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工作,先后受聘为农艺师、高级农艺师,2005年2月受聘为研究员。1995年12月至今,先后担任烟台市农业科院生物中心副主任、主任。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与推广工作。主持完成了 “马铃薯脱毒及快繁技术试验”等10余项省市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建立起了系统的马铃薯脱毒、种苗快繁、试管苗移栽、微型薯生产及生产用种等生产技术体系。荣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与获烟台市科技进步一等1项,获省丰收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及参加著作20余篇。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农业局嘉奖,烟台市学科带头人。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王晶珊,女,1960年2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本科。1982年7月至1985年7月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工作。1985年7月至1992年1月,在莱阳农学院工作。1992年4月至1998年3月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6月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甘薯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甘薯同一不亲和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的再生成功,以及获得了甘薯与其杂交不亲和的近缘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为开辟植物新的育种方法奠定基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参编专著2部,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6项已获授权。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等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9年获山东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同年获青岛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李爱贤,男,1973年8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8月至1997年8月,河北南皮县实验中学任教;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攻读并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在职攻读并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甘薯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有关甘薯科研计划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甘薯新品种6个(其中4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6个品种全部通过山东省审定,其中3个通过国家鉴定),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项(均列第5位),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分列第2、3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第2位1项,第4位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第4位),参编相关专业著作1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2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现任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甘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后备人才。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杨元军,男,1969年5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本科。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2004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攻读博士。1991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先后受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秋季马铃薯稳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薯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克隆了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SPLytB。参加农业部行业专项“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育种工作。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
张剑峰,男,1964年1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植物学专业读本科学士。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内蒙古大学植物学专业攻读硕士。2001年9月至2005年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病毒室攻读博士。1997年7月至9月到保加利亚农业科学院IVAN  IVANOV-SHOUMEN研究所工作访问。1998年6月至8月在丹麦DANISCO SEED从事研究访问。2000年11月至2001年3 月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Faculty of Agriculture,Food and Environment 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2001年3月 REHOVOT联合国FAO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培训。1986年7月至1997年3月在内蒙古甜菜制糖研究所抗病育种研究室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副研究员、副主任、1998年8月至2007年3月,先后任内蒙古甜菜制糖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07年3月至今,任青岛农业大学农学植保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马铃薯病虫害防控工作。首次完成了马铃薯卷叶病毒、马铃薯S病毒中国株全基因结构分析,设计完成了利用核酶获得抗卷叶病毒转基因马铃薯品系,转CP基因马铃薯已经通过农业部环境安全试验;鉴定了马铃薯脱毒及扩繁组培苗污染内生细菌种类,并对内生菌的抑制进行了研究;长期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试管保存、各级脱毒种薯生产及病虫害防治,收集马铃薯抗病种质资源380余份。2006年承担国家支撑计划马铃薯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有效质量控制研究等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关于马铃薯病害、脱毒种薯繁育生产方面文章15篇。现任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马铃薯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协会高级顾问以及内蒙民丰薯业和河北大丰薯业种薯病害及质量控制顾问。199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1999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
刘连成,男,1964年3月生,威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学习。1985年7月至1991年5月,在烟台市农科所(现烟台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室工作,助理农艺师;1992年6月至1993年3月,在威海市蔬菜公司生产科工作;1993年4月至今,在威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先后受聘为农艺师、高级农艺师、推广研究员,先后担任威海市农业科学院蔬菜室副主任、农科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参与国家公益行业专项、国际合作专项、省财政支持农业重大项目3项;主持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良种工程、星火项目、财政推广项目5项;主持市级课题5项。获威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选育辣椒品种2个;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双低油菜品种1个;引进脱毒马铃薯鲁引1号、大西洋已成为我市马铃薯鲜食、加工主栽品种。先后在“中国蔬菜”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
李俊良,男,1962年10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年10月至2001年7月,在职申请博士学位,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科农学博士学位。2001年12月至2004年6月,在职进入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研究工作。1984年7月至2005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任教,助教、讲师、副教授。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在莱阳农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任教,教授、副院长。2007年5月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任教,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的研究工作。其讲授课程《植物营养与肥料》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主编、副主编专著教材3部、参编其他教材丛书5部。主持、完成校级教学课题18项;多媒体课件获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多媒体课件一等奖8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主持、参加各种科研课题50多项。累计经费700多万元、在研经费3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师称号。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
董道峰,男,1973年4月生,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至199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本科、硕士研究生。2003年至200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1999年至今,在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中心工作,先后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马铃薯栽培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行业专项、国家产业体系及山东省良种工程、重大科研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报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在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SCI)、园艺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山东农业科学、中国马铃薯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编书籍一部,参编2部。兼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马铃薯协会副会长。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农业机械岗位专家
吕钊钦,男,1962年6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81年9月至1985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机化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至1996年8月在山东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机械教学科研工作;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讲师,攻读农机化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1年8月,受聘为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机农艺结合)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机械理论方面教学与科研;2006年7月至今,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导。科研方面。长期从事马铃薯等作物收获、地膜回收农业机械设计研究与开发。在农机农艺结合方向从事农业机械设计与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相关课题8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多功能环保地膜农艺需求与功能验证》,2012BAD11B01-6,第2位,2012-2015,负责马铃薯等作物地膜应用与回收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花生麦套关键机具设计研究与示范》,2009BADA8B03-5,第1位,2009-2011,已结题;山东省烟草局重大农机攻关子课题《烟草残膜回收机研制》,第1位,2008-2010,已鉴定;主持省教育厅和校青年基金课题各1项;参加其他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2篇,其中9篇被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指导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并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省级优秀学士论文2篇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家库专家。
薯类产业创新团队产后储藏加工岗位专家
王庆国,男,1965年7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三年后的7月,在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系农产品储藏加工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又至1993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园艺系、食品系果蔬贮藏教研室任教。1993年7月至1995年7月,在国内贸易部济南果品研究所(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从事果蔬贮藏加工技术研究工作。1996年11月至2002年9月,任山东大学中利食品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2002年10月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期间,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合作研究与学习。长期从事果蔬采后保鲜技术及生理研究、教学工作。累计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1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5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7项,已经授权发明18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山东省第四届“发明创业奖”二等奖1项、济南市专利叁等奖2项、济南市科学技术叁等奖1项。薯类保鲜加工研究方面,通过多年努力以及与国外的合作,在安全保鲜、薯类鲜切加工以及马铃薯绿变、发芽控制等研究上取得重要技术进展。主持马铃薯保鲜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中美合作“Research on Postharvest Safety Techniqu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for Small-scale Specialty Growers in China and California.”、“采后马铃薯抑芽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济南市国际合作研究和“鲜切蔬菜加工、贮运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济南市科技局企业自主创新计划、“鲜切蔬菜关键技术引进与应用”江苏省引进海外科学家项目及横向合作开发与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2项已获授权。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郭立忠,男,1964年11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学习,学士;1987年7月至1993年10月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助教(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系、硕士);1993年10月至1996年10月任莱阳农学院食品系讲师;1996年10月至2006年3月,莱阳农学院植保系、副教授;2006年3月至今任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期从事食用菌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级课题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目前承担国家基金课题1项,省良种工程课题1项,选育食用菌新品种3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65篇,其中SCI收录10篇。主编“天麻灵芝高产栽培与加工利用”“珍稀食用菌高产栽培”,副主编十一五规划教材:“食用菌生产技术”。现兼任山东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食用菌及中草药专业组委员,山东省食用菌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微生物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程显好,男,1966年7月生,鲁东大学教授。1984年至1991年,在山东大学微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学习,学士、理学硕士。2003年至2006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药学专业(药用真菌)学习,理学博士。1991年至2003年,在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2006年至今在鲁东大学农学院、菌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历任农学院副院长、院长职务。长期从事食用菌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六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5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九项,包括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7项、中国轻工基金会项目2项。目前主持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一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发明创业二等奖1项。曾经获得山东省轻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张海兰,女,1962年10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学习,本科。1984年7月至1986年6月在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从事教学工作,任助教。1986年6月至1994年3月,在广西工学院轻纺系从事食品工程专业教学工作,任助教、讲师。(期间1990.9-1992.1在无锡轻工业学院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进修发酵工程专业)1994年3月至2001年5月,在山东济南信息快报社编辑/记者,任第三编辑部(农业部)副主任、编辑。2001年5月至2003年8月,在山东省林业科技培训中心从事食用菌栽培育种及开发工作,任科技开发办副主任。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攻读研究生、博士。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食用菌栽培、育种及推广应用工作,高级工程师。2010年11月至今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从事食用菌栽培、育种及推广应用工作,研究员。长期从事食用菌栽培、育种及推广应用工作。2001年与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共同承担并完成了“珍稀食用菌-阿魏蘑、杏鲍菇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化”项目,同时申报发明专利1项,并于2004年授权。2012年以本人为第1发明人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处理金针菇菌丝的高压静电装置”获授权。2007年以来共主持完成四项课题:①2007-2010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有机食用菌林地栽培模式及标准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②2008-201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静电场对金针菇高产、优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参数的筛选》;③2007-201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高压静电场在金针菇诱变育种上的应用研究》;④2011.1-2011.12 山东省经信委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蚕桑美国白蛾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2010-2011参与完成“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等山东省食用菌类地方标准以及国家行业标准共4项。2013获山东省农科院科技开发成果二等奖(第4位)。发表论文近20篇。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
孔繁华,男,1961年10月生,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4年至1993年,在泰安市植保站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任副站长、农艺师;1993年至2002年,在泰安市植保站从事植保与食用菌技术推广工作,任站长、高级农艺师;2002年4月至2005年7月,在泰安市农业局科教站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及食用菌技术推广工作,任站长,高级农艺师、研究员;2005年7月至今,调任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从事食用菌、植保技术研究。长期从事食用菌技术和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与推广工作。主持参与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省、市科技成果30余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泰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山东省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山东农业科学》、《植保技术与推广》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6篇。获省农业厅、泰安市6次记功奖励。2003年、2009年两次被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2005年入选泰安市“151岱下英才”第二层次培养目标。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设施岗位专家
贾 乐,男,1967年3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85年9月至四年后的7月在山东大学微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学习。又至1991年10月,在泰安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工作。1991年至今,先后在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获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7月于山东农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于山东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食用菌栽培、育种及推广应用工作。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淄博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副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Carbohydrate Polym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食品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近5年发表SCI论文18篇。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栽培与设施岗位专家
曹修才,男,1962年9月生,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5年7月莱阳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分配到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1985年7月至1996年7月在杂粮研究室工作,任杂粮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12月晋升为农艺师,从事玉米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1996年8月至2002年12月任办公室主任,1999年12月晋升为高级农艺师,期间除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外,仍从事玉米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2003年至2010年任生物中心主任,2004年6月提拔为农科院副院长、党委委员,2006年12月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8年7月,任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2012年7月任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从事玉米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中,选育出聊玉15号、聊玉93-1、聊玉18号、聊玉19号、聊玉20号等玉米新品种。从事农业生物工程及花卉栽培技术研究期间,主持了农业部“脱毒薯类、种苗工厂化生产”课题,省科技厅“蝴蝶兰种苗工厂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成果转化课题,主持了市科技局下达的多项科技攻关课题,组建的聊城市农科院生物工程中心占地30亩,建有组培楼一栋1200m2,高标准智能化连栋温室7000余m2,日光温室2000 m2。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聊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八项,出版专蓍两本,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是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2007年被评为聊城市“水城英才”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010年12月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0年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壹等奖。合作承担了国家级星火项目“双孢蘑菇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获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证书。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产后加工岗位专家
李文香,女,1963年8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3年8月至1987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至1993年6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室工作;1993年6月至2003年3月,在莱阳农学院食品系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室工作;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教研室工作。长期从事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省级成果奖2项。在《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食品科学》、《现代食品科技》、《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专业性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理1项。
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产后加工岗位专家
陈相艳,女,1973年7月生,山东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学习、学士。1998年4月至2008年3月,在山东省农科院产业处、人事处工作。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任山东农科院办公室副主任。2012年3月至今,任山东农科院农产品研究所所长。2012年4月,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食用菌、果蔬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近三年来,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1项、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山东省农业重大技术应用创新课题“果蔬生物防腐保鲜技术研究”、济南市高校院所创新课题“红油金针菇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等项目10多项。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部;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授权5项;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二等奖1项等。
牛产业创新团队育种与繁殖岗位专家
侯明海,男,1963年7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研究员。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山东省莱阳农学院畜牧系畜牧专业学习。1986年9月至第三年7月,在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饲料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10月之前七年的八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5月至今,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奶牛育种、繁殖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曾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论文11篇;参加省地方标准制定10余项;主编或参编书籍12部,其中主编4部。
牛产业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位专家
田文儒,男,1959年8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77年至1982年,在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1986年至199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兽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合作研究奶牛胚胎热休克蛋白;1999年至2000年赴英国合作研究奶牛围产期胎儿及胎盘监控。1991年和1993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繁殖研究学会会,国家自然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长期从事牛疫病防控等研究。曾主持完成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基金等6项,发表学术论文171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3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哈尔滨市首届青年科技奖;2009年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12年获“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
牛产业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位专家
刘思当,男,1961年10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79年至1983年,山东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学习;1984年至1987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病理专业共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4年,山东省新泰市畜牧局工作;1987年至今,历任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基础兽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动物病理学、临床病理学、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包括牛病防治)等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13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主编著作8部。担任山东亚奥特、得益、凤祥等奶业公司牛病防治顾问,多次荣获中央九三学社、省九三学社、山东省农业厅、教育厅先进个人。
牛产业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位专家
胡士林,男,1962年11月生,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学习;1985年7月至1988年9月,在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任门诊兽医;1988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任助教、讲师、高级讲师,先后担任家畜寄生虫病学教研室和兽医临床教研室主任;2002.01至今,任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任牛羊病教研室主任,期间于2001年至2004年在吉林大学兽医学院在职攻读兽医硕士,获得兽医硕士学位。长期为上千名农民和几十家牛羊养殖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讲座和解决他们在牛羊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疑难疾病。2004年和2008年获得农业厅嘉奖。2012年被评为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学名师。
牛产业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王星凌,男,1961年5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至1982年,在莱阳农学院畜牧专业学习。1984年至1987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共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牛营养和饲料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曾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子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子项、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2项和新型实用专利1项。成功培育了山东省肉牛新品种利鲁牛,并首次提出和应用日粮赖氨酸含量作为评估高产奶牛日粮的关键指标。
牛产业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林雪彦,女,1971年6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91年9月至1995年6月,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专业学习。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会员。入选1512骨干教师计划第三层次。长期从事牛营养、生产与饲养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持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奶牛良种工程等多项课题,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牛产业创新团队设施与环境控制岗位专家
孙国强,男,1961年8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山东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学习。1982年7月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动物生产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青岛市奶业协会副会长,青岛市畜牧专家顾问团顾问,青岛市畜牧兽医科技专家工作站入站专家,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养牛生产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曾主持承担相关课题4项,在《畜牧兽医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9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星火二等奖和省教委科技进步著作三等奖各1项,青岛市和东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主持制定1项、参与制定多项省地方标准。主编出版《规模化安全养奶牛综合新技术》、《奶牛产业先进技术全书》、《肉牛饲养与保健》等牛产业方面著作10部。
牛产业创新团队加工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朱立贤,女,1975年9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习。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5年4月,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牛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主持承担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多项课题。主讲《肉制品工艺学》和《食品毒理学》等课程。近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4篇。
牛、家禽类产业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王兴国,男,1961年10月生,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授。1978年9月至1982年6月,在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学习。1982年7月至1984年10月,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局经管站科员;1984年10月至1985年10月,阳谷县委农村工作部干事;1985年10月至今,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室主任、系副主任、系总支书记、副院长。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得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社科联、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等成果奖励多项。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山东农学会、山东省农业经济学会、山东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李显耀,男,1979年7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2000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学习。2003年7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7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以引进人才全职回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家禽生产学的教学和家禽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曾主持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4项,参加97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农业部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团队、农业部行业专项等研究项目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9篇。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位专家
尹燕博,男,1963年1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1年9月,在山东省农业大学牧医系兽医专业学习。1985年7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禽病研究室工作;1988年9月,在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即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病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7月至2000年6月,在农业部动物检疫所工作,曾任第三诊断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1999年9月至2003年11月,在中国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2006年1月,创办“山东澳兰生物工程研究所”和“青岛澳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莱阳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工作,副研究员,任动物医学专业学科负责人;2008年1月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常务理事。曾主持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位专家
成子强,男,1971年10月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91年至1996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学习。1996年至1999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病理专业共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内蒙古农大动物病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6年,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副教授;2009年至2010年,日本带广畜产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至今,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兽医病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一级学报30余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3部;授权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及发明专利各1项,软件著作权1项。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位专家
李舫,女,1963年9月生,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1983年7月至1987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牧医系学习。1987年9月至今,在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工作。其中,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在牧校动物医院门诊工作;2001年3月至2004年5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在职攻读兽医硕士学位。长期从事预防兽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参与的教学科研成果20余项。主持承担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及著作30余篇(部)。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人民政府),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提名奖,多次获农业厅嘉奖。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石天虹,女,1968年8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学习。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美国佐治亚大学家禽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农科院家禽所工作。长期从事家禽饲料和营养的科研和推广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8项、厅局级课题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厅局级科技奖励8项、专利5项。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著作5部。制订企业标准6项。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朱连勤,男,1963年3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莱阳农学院兽医专业学习。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共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7月至2001年11月,莱阳农学院讲师、副教授;2001年11月至今,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期间,先后担任副乡长、副院长、主任、科技处处长、教务处处长。长期从事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研究工作。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学术带头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动物毒物学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级奖3项。获得2项发明专利。副主编学术专著3部,参编学术专著5部,参编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宋志刚,男,1975年10月生,山东农业大学学院教授。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学习。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期间,2008年6月至2009年6 月,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动物营养与工程系博士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动物营养与工程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家禽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承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近年发表第一(通讯)作者科研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11篇。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生产与环境控制岗位专家
刘玉庆,男,1969年5月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至1991年,在莱阳农学院牧医系学习。1991年至1994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至2000年,在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2000年至2005年,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博士后;2005年至今,在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工作。长期从事微生物学与公共卫生等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科技、科技支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等10多项;发表文章60余篇,SCI引用16篇,专利12项,著作14部,获奖4项。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生产与环境控制岗位专家
宋道祯,男,1963年2月生,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研究员。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学习。1987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主任、主任。长期从事家禽动物营养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持省市科技攻关项目9项,参与省市科技项目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中首位1项;省软科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首位);省星火二等奖2项;省丰收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1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收录。先后被评为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滨州市青年科技奖,多次荣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家禽产业创新团队加工与质量控制岗位专家
孙京新,男,1970年3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87年9月至1991年6月,在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学习。1995年8月至1998年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7月至2004年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今,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长期从事肉品质量与安全、肉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课题1项。参与制定农业部行业标准2项。参加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战略研究项目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2篇;主、参编著作7部,主、参编畜产品加工相关教材10部。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岛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山东省食品安全专家,青岛市肉类工业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山东省民盟优秀盟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青岛农业大学先进个人,青岛农业大学优秀教师,青岛农业大学“六和奖教金”获得者。
鱼类产业创新团队健康养殖岗位专家
杜荣斌,男,1962年1月生,烟台大学教授。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学习。1983年7月,进入山东省水产学校任教。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到日本山口县外海栽培渔业中心学习鱼类育苗和养成技术。2001年3月至今,在烟台大学任教,一直担任鱼类、甲壳类增养殖课程的教学任务。曾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参与主持省科技厅项目2项,国家海洋局项目1项。参与主持的《抗生素替代产品——中草药制剂用于海水鱼病害防治的研究》2010年3月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鱼类产业创新团队健康养殖岗位专家
官曙光,男,1963年1月生,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980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所仰口中试基地副主任、研究所鳌山基地副主任、研究所环境与生态研究室主任。2003年任高级工程师,2013年获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职务资格。长期从事海洋鱼类养殖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6项,制定省级无公害水产行业标准6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海洋渔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图书奖(个人)1项,山东省水产学会优秀论文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5核心2篇,著作3部,第一作者12篇。
鱼类产业创新团队健康养殖岗位专家
杨玲,女,1967年10月生,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9月,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学习,1989年毕业分配到齐鲁制药厂中心实验室,1992年12月调入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至1998年,在中心实验室工作,1999年至2006年在鱼病研究室工作,2007年至今在遗传育种中心工作。从事水产行业20余年,先后主持和参加10余项科研项目,参与制定水产标准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各类水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水产专著4部。
鱼类产业创新团队饲料与营养岗位专家
王正丽,女,1977年5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教授。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读大学。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读博士研究生。2004年7月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鱼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863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2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荣获校级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先进个人、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教学荣誉称号。
鱼类产业创新团队产品质量安全岗位专家
曹建亭,男,1960年6月生,潍坊市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在山东海洋学院海水养殖专业学习。1982年7月至1984年3月,潍坊市海水养殖试验场技术员。1984年4月至今,潍坊市水产研究所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水产养殖、渔业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了省部级课题6项,现主持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子课题2项。2000年度,被评为潍坊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01年度被评为潍坊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记三等功,2012年,被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省人保厅授予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先进个人,记二等功。
鱼类产业创新团队病害防控岗位专家
杨秀生,男,1959年11月生,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专业学习。1882年1月至今,在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工作,历任见习员、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山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及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海水养殖研究,承担和参加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攻关计划项目三十余项,其中获奖8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布实施地方标准5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建设公益性专业网站“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信息网”;主编多媒体作品《海水养殖病害初诊检索系统(PPS版)》
鱼类、虾蟹类产业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陈盛伟,男,1971年6月,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1990年至1994年,在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读大学,1999年至200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读硕士研究生,2003年至2006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山东省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泰山学者”岗位专家团队成员、山东农业大学1512工程人才,2011年度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项,主持其他横向研究项目4项。获得2007年度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虾蟹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王慧,女,1963年5月生,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主任、教授。1982年至1986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读大学。1994年至199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至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读博士研究生。2009年至2012年,山东农业大学兽医学博士后。1986年6月至今,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事《动物学》、《水产动物育种学》、《动物遗传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养殖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有27年的大学教学经历,主要从事水产动物抗病育种研究。入选“中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水产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农业大学“1512”第二层次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863”项目子课题1项,山东省博士后基金1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获得科研成果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全国教材7部,主持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改革培养等课题3项,获教学成果奖6项。
虾蟹产业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李玉全,男,1978年9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读大学。2000年7月至2003年8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读硕士研究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在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海洋生物学专业读博士研究生。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青岛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讲师。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3年4月,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从2003年开始,一直从事虾蟹类的繁育、养殖及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虾蟹形态与繁育的关系、苗期饵料选择与投喂、环境因子变化对幼蟹发育和摄食的影响。曾参与国家863计划虾蟹贝抗逆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跨越计划等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自然科学基金及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目前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正在审稿3篇(SCI),待刊论文2篇,授权国家专利1项,获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奖励2项。
虾蟹产业创新团队健康养殖岗位专家
郑玉珍,女,1962年10月生,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7月至1985年7月,在山东省水产学校淡水渔业专业学习。1988年8月至1991年6月,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学习。1985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长期从事水产动物的引进、驯化、筛选、繁育、推广养殖工作,承担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渔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丰收计划三等奖1项,省丰收计划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连续3年被授予省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省妇联授予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虾蟹产业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曹振杰,男,1966年2月生,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9月至1988年6月,在山东大学学习。1988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作,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2012年被聘为三级岗研究员,2009年被上海海洋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9年被山东省标准化协会聘为山东省标准化专家。主持完成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项,成果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了“山东省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项目,起草了“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生态渔业部分。现主持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任务“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1篇,与岗位相关学术论文5篇。
虾蟹产业创新团队病害防控岗位专家
王文琪,女,1969年3月生,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读大学。1996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读硕士、博士。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博士后流动站学习。1991年7月至2002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生态方面的科研工作,副研究员。2002年5月至今,在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其间,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美国奥本大学农学院水产系鱼类基因和生物技术实验室进行了为期1年的科研合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创新项目等2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围绕贝类、虾蟹类等生物的养殖生态及疾病防治等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揭示了水域生态因子变化与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间的关系,为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提供大量的基础参数,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3部,部分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先后成为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山东省有关海洋生物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评审专家,担任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会的理事、青岛市动物学会秘书长、青岛市海水养殖协会副理事长。
虾蟹产业创新团队保鲜与加工岗位专家
王颖,女,1971年7月生,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7月至1997年3月,山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工作。1997年3月至2001年12月,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病害重点实验室工作,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2001年12月至今,任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营养生理与加工技术研究室工作,任室主任、研究员。期间,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获得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水产品加工研究,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3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海洋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著作2部,论文 20余篇。近年来在水产加工技术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持研制开发新型海洋食品及海洋功能食品7大系列十余个品种,并成功进行了市场化运作,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授予“青岛市建功女明星”和“青岛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黄杰兰QQ510704014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