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成功的“尚方宝剑”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2959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3-8-12 14: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号召企业要搞技术创新,因为创新是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源泉。对我国农药行业来说,我们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广阔的市场需求,却缺乏技术创新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信每个农药企业都在寻找这把梦寐以求的“尚方宝剑”。
    企业创新企业参与竞争的利器
    你不创新就会落后,如果年复一年死守着几个常规产品,就有一种被时代淘汰的感觉。时至今日,创新这一近年来逐步开始流行的新兴词汇已为农药行业广泛认知,创新的重要性也被无数事实所印证。我们不难看到,创新能带来如下变化:
    一是创新是应对产能过剩的有效举措
    产能过剩致使行业发展呈现畸形、混乱状态,良性竞争无法步入正轨,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产能过剩与落后产能的大量发展密不可分。市场机制以及并不十分完善的相关政策让优势产能在落后产能面前十分压抑。当前,并不十分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机关政策让优势产能和落后产能可以一拥而上。那么,如何让消费者主动淘汰那些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落后产能?技术创新是一条捷径。择优购买是消费者的天性,在参差不齐的产品名录中,创新的优势品种已经越来越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二是创新可以提高与洋品牌的竞争力
    近些年,农民对进口的跨国公司新农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孟山都的农达、拜耳的锐劲特、杜邦的康宽、先正达的适乐时、陶氏益农的高效盖草能已经成为中国数亿农户、农药行业人员耳熟能详的名字。据统计,在水稻虫害防治上,国外农药的份额已占30%左右,在水稻和小麦草害防治上,已经呈现出国外农药主导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农药企业在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勇、努力创新,目的是在市场上尽量与竞争者区分开来,做出自己的特色。目前,国内农药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已取得登记的34个创新品种中,包含杀虫剂8个,杀菌剂17个,除草剂9个,累计使用达3.13亿亩次。业内专家提出,应该鼓励农药研发与市场对接前移,鼓励“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让企业更早地参与到研发活动中,让成果更早地与市场对接。
    三是创新能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我国农药行业来说,从农药生产与出口大国到强国的转变,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我国农药企业面对全球的市场竞争,仅仅依靠增加产量、扩大规模是不够的,应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在产品的市场应用过程中创新技术与理念,为客户提供增值的综合服务方案,形成以技术带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有品牌,通过品牌竞争实现销售规模的扩大。当今农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农药产业重新“洗牌”局面在所难免,而在“洗牌”过程中能够顽强生存下来靠的就是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如果我国农药企业不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我国农药产业已有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未来调整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越拉越大。
    国内企业另一种形式的创新
    如何理解创新呢?通俗地讲,创新就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创新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一些跨国公司倾向于投入巨资去研发有知识产权的新化合物,大多数国内公司一时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在另一层面进行研发:
    一、利用专利过期农药品种
    应该加大剂型(混剂)的应用研发投资力度,力争拥有复配剂型的应用专利。
    二、仿创结合
    在仿造的过程中,引入创新,得到新的化合物或新工艺,拥有符合绿色环保的化合物或工艺专利。科研单位及企业间的生存和竞争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技术就是专利和创新。
    三、创新品种
    创新虽难,但只有创新,企业才有后劲,才能更好地、持续地发展。回顾近几年农药市场的变化,明显看到在创制农药引导下,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在我国诞生,促进中国政府“高毒农药削减计划”的实施。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以微乳剂为代表的绿色农药新剂型也正在快速发展,我国绿色农药制剂的研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已研发成功的品种有80多种,品种涉及有机磷、菊酯类、杂环类农药,涉及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说明我国绿色农药新剂型也开始进入大力研制和发展阶段。
    创新是一种市场意识
    我们的不少企业也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例如,好收成韦恩是江苏省的一个中型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支持高品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好收成是我国首批采用IDAI工艺生产草甘膦的企业,也是最早规模化采用膜技术进行环保和资源化“三废”的企业,拥有相关专利达30多项,通过对“三废”资源化和工艺的创新,草甘膦产品含量达到98%以上。也是由于持续的创新,好收成甜菜除草剂系列产品乙夫草黄、甜菜宁、甜菜安产能达3000吨/年,产量和销售量已处于世界数一数二的地位,已占据国际市场份额50%左右。总之,创新是一种市场意识,是一种竞争手段,并非一定要投入巨资才能去做。创新是无处不在的,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做出适合的创新,从而不断壮大自己。
    中国农药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
    纵观全球,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推动各国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美国、欧盟、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已遥遥领先,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也在紧紧相随。世界排名前20家顶尖农药公司的业绩单,都会使中国农药企业汗颜和沮丧。如今,跨国公司的品牌产品占据了我国农药市场的半壁江山,技术创新为这些跨国公司带来了我国农业市场化以来的巨大“红利”。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植保事业的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从卖产品为主走向卖作物解决方案。从而具有更大的垄断性。近二十年来,几大跨国公司的专利产品不仅在使用过程俘获了消费者的心智,也在商业竞争形势下渐渐占据了上风。如防治稻飞虱农民首选药剂是德国拜耳的艾美乐,其次才是国产的吡蚜酮和噻嗪酮;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首先使用的是杜邦的康宽、拜耳的稻腾和先正达的福戈,国产同类产品毒死蜱、三唑磷、杀虫单、乙酰甲胺磷、稻丰散等都受很大冲击。在跨国公司难以撼动的品牌面前,中国农药企业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步缩小。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农药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专项经费达22072万元。据专家介绍,“十二五”期间将有10个以上的创新品种取得农药登记,这样会规避一些农药品种的垄断和暴利。在降低用药成本、减少农民负担方面,创新农药的推广及应用前景广阔。此外,国内众多农药生产企业正加大科研开发的投资力度,对除草剂新品种的开发,特别是直播水田和抛秧田除草剂以及玉米、大豆、油菜和蔬菜等旱田除草剂尤为重视。
    结语:
    目前,我国不少农药企业在创新方面都有深深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他们感到,农药企业必须要砸碎技术创新瓶颈的桎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走出产业危机的必由之路,我国农药行业的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越来越深,未来的竞争也必然以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赢得天下。
《农资与市场》——中国农资营销第一传媒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