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黄瓜和西葫芦灰霉病都是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极其普遍,其中黄瓜灰霉病危害更为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保护措施的改进,黄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茬次增多,为黄瓜灰霉病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一般损失在30%以上。 症状 黄瓜灰霉病主要危害幼瓜,也侵染叶、茎。幼瓜发病,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使花瓣腐烂,进而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幼花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并扩展至整个瓜条。病瓜停止生长继而腐烂或脱落。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形成直径20~50mm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后干枯表面生灰霉。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 西葫芦灰霉病主要危害西葫芦的花、幼果、叶、茎和较大的果实。花和果实的蒂部初为水浸状,逐渐变软,表面密生灰色霉层。致使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 病原 灰霉病菌的有性态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 Fuckel ,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无性态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病菌的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5.5~16μm×5.0~9.25μm。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较耐干燥,能在病残体上存活4~5个月。由于病菌寄主多,其他蔬菜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成为菌源。病菌主要以病组织接触传染,分生孢子和从其他菜田汇集来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黄瓜开花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灰霉病菌较喜低温、高湿、弱光条件。病菌在2~31℃均可发育,发育适温18~23℃;相对湿度75%时开始发病,90%以上时发病极盛。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棚温高于31℃,孢子萌发速度趋缓,产孢量下降,病情不扩展。灰霉菌为弱寄生菌,植株生长弱,病势明显加重。一般过于密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灌水过多,通风透光不好,均易使病害流行。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牟瓜1号对黄瓜灰霉病的抗生较强,在重病区,可把推广牟瓜1号当作防治灰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加强田间管理,采取生态防治 新床土育苗时必须进行床土消毒,定植田应进行2年以上轮作;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采用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提高棚温至33℃,但夜间温度要保持在14℃以上,防止因夜间较长时间放风而产生冻害。及时放风,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最好使用透光率高的无滴膜或紫外线阻断膜。及时整枝绑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增加通风透光。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保持棚室干净。防止蘸花传病,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随之进行15cm以上深翻。重病田可在盛夏休闲时深翻灌水,并将水面漂浮物捞出深埋或烧毁。建设背风向阳的东西向大棚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棚室发病初期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防治。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