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3745 | 回复数:1

发表于: 2013-10-21 2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焦急地等着看海南农药管理改革的变化,也有很多人冷冷地等着看海南的笑话。不过,不管岛内岛外有几种声音,海南农药新政在历经了筹备、斡旋、磋商、投标后,终于在两年后落实到了产品备案的实质阶段。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特赴海南,独家采访农药管理改革涉及到的两个主要部门,海南省农业厅执法稽查处处长梁安琼和海南省植保站站长李鹏介绍了新政推进的情况。"我们做好了应对改革阵痛中一切冲突的准备,但无论困难如何,前路在哪,此番改革都是必须之举。"备案没有缓冲期一个小偷被抓,他能以等找到工作后再不偷东西为由而免罪吗?!

  南方农村报(下称南农):新政推行两年,目前已经进入到什么阶段?

  李鹏:今年5月,省内3家企业获得了批发专营权,还有超过1000家零售商也基本获得了许可经营的授权,可以说在经营者的规范层面的程序已基本完毕,目前进入对农药产品把关的阶段。

  对于今后进驻海南的农药产品,植保站作为首批农药产品备案的主导执行单位,工作遵循"两堵一疏"的原则,"两堵"即通过标签、标识等外观条件对市面产品做初步筛选以及后期通过抽样体检,对筛选后的产品质量再把关,"一疏"则是通过组织推广队伍,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引导让农民用上好的产品。

  梁安琼:新政推广经历两年磨合,今年有了一个新的推进过程,即是给全部的现有进驻产品进行备案。首批备案在9月底全部完成,10月15日已陆续上架销售,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次买卖,往后会对进驻产品进行持续的分批备案。

  南农:首批备案的通过比例大约为多少?如今有多少个产品经过备案得以上架?

  李鹏:首批备案的企业通过率大约为10%,共有2000余个产品正式上架销售。这些上架的产品都是严格对照农业部登记备案记录以及《农药标签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筛选而来,且均已贴上了可追溯的二维码标签。

  南农:尽管现在有2000余个产品获得上架销售资格,但对于原本2万余个品规的产品来说,还是有一大部分都被挡在门外,许多企业认为应该对其有一个缓冲期进行过渡。

  李鹏:全国农药一证多品现象很普遍,这个问题许多企业和经销商都提出过,但我的答案是备案不可能存在缓冲期。农药备案本就是让产品按照国家要求规定进入市场,没有理由给予缓冲期。

  一定有人没资格卖药备案一定会让一部分人没有药卖,但不会让农民买不到药。

  南农:原本2万余个产品,一下子缩减至2000多个,市场担心,会不会对农药供应和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影响?

  李鹏:肯定有影响,但从长远看是积极影响。现在是有一部分零售商会没有药卖,可从海南整个农资环境的良性发展来看,这条路必须走。淘汰的零售商都是依靠暴利,不以产品质量为先的商家,通过新政的推行,往后零售商的竞争意识和重点应该有所转变,即必须通过服务、跟踪、技术指导等方面获得长期发展。

  南农:那会不会满足不了农民的用药需求?

  李鹏:绝对不会。海南所有作物所用的农药,产生效应的成分不超过100种,我自己曾在三亚做过豇豆试验,只要7种成分即可。以往产品品规那么多,那是因为同样一个阿维菌素成分的药剂,就会有15个产品。

  因此,首批备案的2000余个产品,一定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可以这么说,备案一定会让一部分人没有药卖,但不会让农民买不到药。

  南农:有企业反映,重新按"一证一品一标"来做,给产品贴二维码,会增加不小的成本。

  李鹏:这种质疑的确存在,但很少。经过沟通,现在大家都对新政的大方向没有疑问,有的只是细节的磨合。

  省内三家批发商、200余家零售店以及部分生产企业都与我讨论过此问题。从成本上来说,最大的影响者是生产企业,但对于企业来说,一个证几个标耗费包装和管理成本并不少,但若一证对一品了,就不需要弄那么多的重复标签,成本实际上是减少的。

  梁安琼:现在赋二维码,主要是三家批发商在做,工作量很大,成本会有增加,但若体系全盘建设完善成熟,以后就不需要我们自己来做二维码贴标工作,而是在企业生产产品,进驻海南的时候就带着二维码,这对全国的农药管理的益处是永远的。

  现在农药环境就是鱼目混珠的太多,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亟待建立。我们所做备案或者是下一步将会做的对质量方面的抽检把关,只是为了把珠挑出来,那么鱼目就自然混不下去了。

  新政仅有参考性不排除以后会对更多零售店授权,但零售店也应该重新定位自己。

  南农:海南新政走到现在,全国都很关注,这种模式是否有复制性?

  梁安琼:复制不能说,应该是有参考价值,因为各地具体环境都不同。就个人而言,海南是全国农药前沿试验阵地。从2001年第一个提出禁用高毒农药,随后国家逐步出台禁限用高毒农药开始,这里的农药改革就走在前列。

  目前,海南农药改革正处在利益博弈的时候,阻力很大,但必须要做。

  南农:第一批的零售点授权已经结束,往后还会有第二批吗?那些没有经过授权的零售商出路在哪里?

  李鹏: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能过于绝对,理论上不排除后期会对更多的零售店有授权,但是反过来,零售店自己也应该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自己。一部分热爱农药行业的零售店店主何尝不能去大型农药公司或经销商门店做技术服务?出路很多,但首先要定位清晰。

  对零售店的授权,我们没有制定一个硬性的数字到多少家,只是需要授予的零售店走向服务化和连锁化,这些转变都需要一个认知的引导与过程。

  南农:下一步还将有什么新的推进动作吗?

  李鹏:首批备案产品上架后,算是完成了"两堵一疏"中的"一堵",下一步应是组织专业队伍,对备案产品进行大量的示范,做质量抽检、环评比较等方面的试验,最后推优,将最好的产品给农民用。

  个人对农药市场的理想愿景是产品规范化,销售技术化,服务社会化。农药推广的参与方不止是政府,还有企业以及种植大户,通过质量监管、服务上加强试验示范,给商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农民得益增收,最后让农民倒过来对服务和推广做反馈,以此良性循环。

理好思路,拼市场
发表于: 2013-10-25 1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垄断经营,成本高了,倒霉的还是消费者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