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至名归的“川种”品牌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7089 | 回复数:0

联盟版主 发表于: 2013-11-28 09: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农村财富 于 2013-11-28 14:53 编辑

《新农村财富》记者 刘红
    今年初,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打造三大国家级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规划,四川杂交水稻制种作为唯一的水稻制种基地名列其中。
    作为西南农业大省的四川,农业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广大,农作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四川已成为制种、供种大省,和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优势区域。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川种”作为一个整合的品牌,独具生产、质量、外销、出口四大优势。
    据资料显示,2011年,四川省杂交水稻制种收获面积40.3万亩,产种近7700万公斤,总产量、省际间调运量和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杂交玉米制种收获面积10.7万亩,产种近3200万公斤;杂交油菜种子生产面积5.2万亩,入库总产340万公斤;小麦种子实际收储面积20万亩,收储总量约6000万公斤。
2012年,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6万亩,产量达8.3万吨,占全国的25%-30%;每年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51%以上。
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制种的优势区域和种子供应基地的四川,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单产、总产量、省际调剂量、出口总量均居全国首位。
    若要问四川是不是制种大省?答案已不言而喻。仅仅是杂交水稻,就可以笑傲群雄。以德阳市罗江县为例,这个传统的丘区农业小县,2012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了32679亩,平均亩产值3747元,全县杂交水稻制种亩平均增收1331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21元。据了解,该县计划到2020年建成年产值2.6亿元的国家级现代种业生产基地。
    在现代农业机制体制创新上,四川杂交水稻基地建设走在前面:由政府、企业、农民签订三方协议,明确种子生产保护区的用地性质和三方义务;四分之一的制种面积均采取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的新型组织模式;积极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试点,打开农业政策性保险新空间……“无论是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还是发展潜力,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成为唯一的‘国家级’基地都当之无愧。”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川种”大军,凭着它的品牌优势已深入人心,而它成长、改良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本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记者通过走访一些知名专家,为你解读“川种”优势的奥秘。
    品种改良 永无止境的探索路
    通过作物的品种改良,使作物的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从而维持农业生产长久的发展,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农作物中的水稻、玉米雌雄同株不同花,属异花授粉植物;油菜,雌雄同株同花,属白花授粉植物。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人们发现,无论是哪类作物,自交系的种子产量远远比不上异交系的产量。水稻“三系”的选育成功,基因工程的利用,为培育优质品种开创了道路,给辛勤的探索者们找到了一条通往“梦想王国”的捷径。通过远缘杂交、诱变育种、遗传工程,不断地引入优良的基因,创造出一些特异的品种或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者们亘古不变的追求。
    杂交水稻 “川种”领头羊
    由于成都平原以及周边地区具有水稻制种所需要的得天独厚的农业与生态条件,再加上四川劳动力资源丰富,种子生产成本较低,技术水平高,种子质量好。10多年来,四川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和单产一直名列前茅。全国8次水稻种子抽检结果,四川受检企业样品纯度合格率均为100%,综合质量5次获全国第一名。
这些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四川众多的水稻科研单位和无数水稻科研领域的开拓者们。
四川农业大学的周开达院士是四川水稻改良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先后培育出冈型、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杂交水稻,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思路和“重穗稀植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向高产和高效方向发展。他还解决了四川及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的难题:发掘与创建出的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特性和具有早代稳定特性的特异种质,为探索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奠定了基础。据了解,当时在水稻研究领域就流行着“南有袁隆平,西有周开达”的说法。
发展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制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的严升贵研究员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变“秋季制种”为“夏季制种”,使杂交水稻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四川的各水稻科研单位作为水稻改良的主要基地,成绩斐然。
    上世纪7O年代末期,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彭兴富、李勤修、刘表喜等人就已开始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他们有的至今仍活跃在第一线。1992-1993年问,育成了四川省农科院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汕优22”,为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铺平了道路。1994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育成了“冈优22”,该品种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据称,该品种产量高、推广面积大,1997年起相继在全国推广至l3个省区,面积约4500万亩,并在四川省南江县创造亩产770.5公斤的高产纪录。“冈优22”结束了四川杂交水稻靠引进种为主的历史,开始了自育品种为主的时期。2002年,国家提倡水稻由高产向优质转化时,也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陈开煜等人育成了“K047”,该品种获得四川省第二届稻香杯一等奖,是四川省第一个公认的优质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农科院在“十五”期间共育成22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中,“标优2号”国颁l2项指标全部合格,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如今,四川农科院作物所大力开展与国际上的合作,从1999-2008年,由Syngenta主持的宿根水稻合作项目属非官方的最重要的大项目,该项目的开展为四川的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开展农业对外贸易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地区农科所中,宜宾市农科所1991年育成的“N1577”在南方稻区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明了地方农业科研所在水稻品种改良上亦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麦、玉米、油菜 “川种”生力军
    四川盆地受气候、光照的影响,是条锈病多发区和重发区,因此,培育高产、抗病、优质中筋面条小麦、馒头小麦成为四川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现在,四川小麦已形成“川麦”、“川育”、“绵阳”和“川农麦”四大品牌,四川小麦研究队伍已成为我国南方麦区小麦科研最具优势的创新团队。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在小麦研究方面,长期致力于资源筛选发掘、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创制了第一份抗禾谷类根结线虫易位系、附加系,选育出西南第一份可直接生产利用的全糯质小麦,育成西南第一个优质面条小麦“川育l2”,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五”期间该所育成了新品种6个,已在四川、重庆大面积种植,并辐射推广到贵州、陕西、河南部分地区,积极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03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杨武云研究员选育的“川麦42”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4月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川麦42是有史以来四川省区试中唯一连续两年区试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的突破性新品种,该科研成果引起C-YT等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好评,C-YTl1个国家网站作了专题报道。川麦42已成为国际上成功利用“四倍体小麦一一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基因资源的典范。现正在研究配套栽培技术,以加快大面积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玉米的品种改良要追溯到上世纪3O年代,四川省农科院当时就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承担着国家和省两级玉米育种攻关任务,是西南省区玉米育种攻关牵头单位。早在1966-1976年间,育成的“成单4号”以产量高、品质好,累计推广面积67万公顷以上,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成单l4”、“成单19”省内外推广面积相对较大。“成单202”是优质与高产相结合较理想的优质杂交种,克服了优质难高产的问题。
四川油菜品种的改良从198l说起,当年,四川省开始执行“六大作物攻关计划”,正式开始将油菜品质育种定为油菜育种攻关的主要目标。经过省内众多科研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十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双低三系杂交油菜川油21的育成,标志着我省油菜育种水平已居于全国先进行列。川油系列、蓉油系列、蜀杂系列、绵油系列和南油系列新品种为油菜川1种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其它几类农作物相比,杂交油菜的制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占有较大市场。四川自主选育的油菜新品种不仅在省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而且还在长江流域推广2000余万亩。
    田间地头那一伙“庄稼人
    在田间地头,戴着草帽,俯身育种的人,你会误以为他们是在田里耕作的农民。千百年来,“农民”这个富有阶级色彩的字眼让多少人想摘掉其身上的枷锁。但他们,经过10年寒窗苦读,又一次踏入农业这个大门。
他们长年的工作地点在田间地头,有可能他们一生都难以有育出品种的机会,但是他们从未放弃。和其他职业相比,拿着微薄的工资,但他们却甘于清贫,默默地奉献着。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余懋群研究员总结了育种人员的生活:既要忍受育种的艰辛、机遇的考验、孤独的折磨,还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稳如泰山的气质。余懋群说:“作为一个育种人,既要从实验室了解亲本材料特性、进行品种目标设计,还要有很多时间留在田问进行观察记录。在育种基地,几乎天天都顶着烈日在田问辛苦工作。”
水稻育种的田间工作,从播种到收获,包括播种、插秧、赶花、收割等事无巨细,他们都要亲自过问。还要做好调查、选择、授粉、记载之类工作。海南岛,是全国水稻育种人员的另一处栖身之地。因为那里气候温暖,可以为种子“加代”,一年可育“两季”甚至“三季”,可加快育种进程。育种家们一年至少有一次在那里呆上一阵。
李勤修,四川农科院作物所水稻育种专家,曾参与主持育成了“汕优22”与“冈优22”,搞科研育种让他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执著追求。在对“宿根稻”的研究上,坚持了33年,至今仍未放弃。“宿根稻”由于具有一年可收获几季、适应性强、保护环境、节省劳力的优点,可解决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这项研究获得了三次自然基金的赞助,但整个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面临见效慢、耗时长、投入大。“我是一个爱幻想的人,爱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他自谦道。把工作看作是职业还是事业,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现在我还继续留在单位搞育种,我已不仅仅是把丁作看成是一份职业了。”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曾宪贫如是说。
    当我们摆脱功利的束缚,去审视这批“川种”大军的缔造者,才发现其实他们是那样善良、淳朴和实在。
作物科学要发展,“川种”优势要继续发挥,一切骄傲自满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需要聆听更多学者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我们需要更多忠诚的学者,更适合的政策,以及更多人不懈的探索,而探索之路无疑是漫长的,是一条永无终点的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将会走得远……




 种子种苗 095507l07iz330aad5z33a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