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化肥产能持续走高的同时,国际上3大肥料的销售市场也不容乐观。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化肥年产量约2.36亿吨,而消耗量才2.32亿吨。400万吨的过剩产能,让我国化肥行业寄希望于通过出口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困局的理想,变得极不现实。 竞争压力令市场乱象丛生 “作为一个肥料厂家的销售员我感到无奈,好的肥料被钻空子的厂家逼得举步维艰。”2012年,湖北当阳一家磷肥生产企业的业务员,公开给媒体写信,“哭诉”行业内掺磷石膏冒充过磷酸钙的造假状况。 在氮肥行业,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市场乱象同样突出。2011年,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受质检总局执法司委托,对市场上多种不同名称的尿素产品进行调研,以为执法督查提供技术支撑。在最终的报告中,国家化肥质检中心写道:“近些年,我国肥料市场出现的滥用肥料名称的现象很普遍,一些企业不按照国家法规要求,以各种名义和借口将所生产的肥料产品冠以特异名称,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给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 据该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化肥市场存在部分借炒作肥料名称概念扰乱生产和市场秩序的混乱局面,建议按照国家肥料管理法规要求,对具有特殊农用效果的缓释肥料和增效氮肥实行规范登记管理。 “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作弊方法,就是在化肥袋子里再放一个小包装袋,企业标称其为增效剂。”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修学峰告诉笔者,这个小包装袋内产品的单价一般会低于大包装袋内化肥的单价,但化肥的净重按两者叠加计算。“通过大小两个包装袋的概念,就实现了低价肥按高价肥的价格来卖。” 今年3月初,央视曝光了河北石家庄多家化肥厂因成本压力,“钾肥无钾”的生产乱象。 氮肥、磷肥、钾肥3大肥料行业因为利润低、市场乱象丛生,不仅农民因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致作物减产心痛,就连正规生产企业也被逼得“苦不堪言”。 转型之路需多元化发展 化肥行业的产能过剩既非一日之寒,去产能化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磷复肥/磷化工技术创新论坛上,修学峰提出:“现阶段如果国家适度放宽化肥出口限制,可能帮磷肥行业于一时,但不会帮一世。”她说,磷肥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限量提质,增强企业后继发展能力。 那么,这转型该怎么转?修学峰表示,一要破解产能过剩,改进工艺设备,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回收,促进节能减排。二要多条腿走路,通过创新拓展下游产品链,消化剩余产能。 据此前媒体报道,生产1吨尿素需要消耗煤炭620公斤、电160度、水10吨,然而1吨尿素施到地里仅有34%被利用。面对化肥利用率偏低的现状,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杨春升说,行业的调整重组,设备工艺的优化升级,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尤为重要。 另以磷肥为例,磷化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消费品和工业领域,具有消费品的特征,需求增长十分稳定,磷肥企业可以转型经营,用多元化的产品来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除此以外,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销售服务环节也应作为化肥企业“开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考虑。修学峰表示,企业竞争关键时候拼的不仅仅是质量,更是品牌和服务。谁的服务做得好,谁的品牌叫得响,谁就能更能吸引经销商、吸引农户,并占领市场。 |
肥料企业 今年的大限到了!重组兼并才是出路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opyright © 2008-现在 中国农资联盟 版权所有 网络经营许可ICP证:( 鄂ICP备2022020491号 )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2170号 客服电话:027-592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