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用药防治小麦白粉病 [复制链接]

二维码

挺:0 | 贬:0 | 收藏: 0 | 阅读数:4148 | 回复数:0

发表于: 2011-1-11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药论坛

小麦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该病在我国各小麦产区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的省份多在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都在4级左右发生。据江苏省植保站预测,由于目前生产上感白粉病的小麦品种种植比例高,田间残留菌源量充足,今年全省小麦白粉病将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略高于2008年。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生产上各小麦品种间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据调查,宁麦系列、烟农19、陕229、淮麦19、淮麦20及扬辐麦2号等品种发病明显重于扬麦系列。

  药剂防治是春季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该病流行性强,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病叶率达10%时应及时用药。三唑酮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可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30克。近年来,有部分地区反映使用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不佳,可能是长期、大量、单一地用药使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了抗药性。在这些地区,改用烯唑醇及其与三唑酮的复配剂防治白粉病效果更好些,如每亩用禾果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另据了解,醚菌酯、腈菌唑、粉唑醇、烯肟菌胺等新型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可与三唑酮轮换使用,以缓解病菌抗性逐年上升的趋势,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此外,应加强春季田间管理,预防病害发生。春季浇灌尽量避免大水漫灌,提倡细水渗灌,并及时做好排涝工作,降低田间湿度。小麦群体过大的田块,应适当疏苗,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和多元微肥。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结合喷药喷施1%尿素溶液、0.3%磷酸二氢钾液,可起到防病增产的作用。
阳光穿过树叶,破碎了一季微凉。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